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进展与前景

时间: 2016-12-28 16:31:39 来源: CF40  网友评论 0
  •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一带一路”的纲领性文件正式落地。

原创声明:本文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研究部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的进展与前景

2015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这标志着“一带一路”的纲领性文件正式落地。其中,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近两年来,中国正在沿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金融通、金融合作的方向前行,在加强区域金融稳定、开放债券市场、加强金融机构合作及多边金融合作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果。

扩大了与沿线国家双边本币互换的范围和规模

近两年来,中国央行积极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当局开展货币互换协议。在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概念之后,人民银行与外国货币当局的货币互换协议呈现加速趋势。在2014-2016年的不到三年时间里,人民银行先后与超过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当局签订了货币互换协议,此举加深了国家层面的流动性支持,有利于双边贸易投资的开展,以及帮助中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2016年9月末,境外货币当局动用人民币余额210.99亿元,人民银行动用外币余额折合10.36 亿美元,对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1:2016年前三季度货币互换协议下人民银行与境外货币当局资金动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除了货币互换,中国央行也和其他国家货币当局签署关于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备忘录。在过去的两年中,人民银行先后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匈牙利(2015)、阿联酋(2015)、韩国(2014)、泰国(2014)的央行签署了关于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这些国家人民币清算机制的建立,有助于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值得指出的是,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续签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350亿英镑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事实上,“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并不必然局限于带路沿线国家。比如,英国作为老牌发达国家,其项目融资的制度和经验、发达的资本市场以及金融机构参与“一带一路”的意愿,都可以为“一带一路”的推进提供助力。英国也是最早宣布加入亚投行的西方发达国家。

为了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与投资,人民银行采取措施推动人民币直接交易市场的发展。截至2016年第三季度,在银行间货币市场,人民币已经可以和17种货币展开直接交易,其中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俄罗斯卢布、韩元、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这些措施有助于降低微观交易主体的汇兑成本。

除了推动境外货币与人民币的直接交易以外,在过去的两年中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在境外设立人民币清算行。从2014年6月到2016年9月,人民币清算行加速落地,迄今为止数目多达21家。

推动中国及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与发展

在2010年之前,中国债券市场很少有国际资本流动,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资本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还未对外开放。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上升以及外汇储备快速上升,中国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10年又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关于“一带一路”的初步倡议。人民币国际化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客观上要求中国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金融市场上实现互联互通,而债券市场正是潜在的重点合作领域之一。

2015年11月30日,人民币被批准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特别提款权(SDR)篮子。与之相适应,中国也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以及资本市场开放的步伐。2015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通知允许三类机构中的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和境外参加行开展债券回购交易。2015年7月,又进一步允许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国际金融组织、主权财富基金在备案之后进入中国银行间市场。2016年2月,允许境外依法成立的各类金融机构投资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这事实上已经取消了对债市投资的QFII和RQFII审批。

截至2016年5月,银行间市场的境外投资者数量已经增至326家,比2015年年末增加21家;境外投资者持有的债券规模达到6234.51亿元,较2015年年末增加208.66亿元,持有中国国债的规模达到2955.26亿元。

在加强自身债券市场建设和开放的同时,中国也一直在推动亚洲债券市场的开放和发展。早在2003年的《清迈宣言》中,18个亚洲国家就曾强调,一个有深度、流动性的亚洲债券市场,能对亚洲的金融稳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各国曾有设想推动亚洲各国联合发债,但迄今为止,具体行动并不多。拥有11个成员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行长会议组织(EMEAP)曾于2003、2005年连续推出两期亚洲债券基金(ABF1和ABF2),前者投资于主权与准主权的美元债券,后者将范围扩大到了成员国的本币债券,但对于区域金融稳定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自2005年开始,中国允许国际开发机构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在2005-2009期间,国际金融公司和亚洲开发银行在中国的债券市场共发行了4只熊猫债,总计40亿元。在2013年的第十六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中方提出的研究促进基础设施融资债券发展的新倡议得到了批准。亚洲国家受制于各国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再加上各国的税收制度、信用评级、交易清算等软设施的障碍,亚洲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水平较低,私营部门的参与程度也较低。在这样的形势下,“一带一路”项目带来的资金需求,有望给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带来新动力。

推动开展多边金融合作

由中国倡议成立、57国共同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于2015年12月正式成立,全球迎来首个由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投行初期投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与电力、交通和电信、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供水与污水处理、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以及物流等。

预计在2016年,亚投行可以完成12亿美元的项目体量。从已经落地的项目来看,亚投行致力于提高项目所在地的基础设施水平,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促进包容性增长。亚投行在投资项目时,非常注重与已有多边金融机构如世界银行、亚开行的合作,这样不仅有助于分散风险,吸收既有的多边机构投资基础设施的经验,也能提高项目的国际知名度和信誉。

表2:亚投行投资项目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成立于2015年7月,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新兴市场国家自主成立并主导的多边开发银行。新开发银行披露的五年战略显示,根据2016年和2017年预期进入筹划阶段的贷款项目和可能的贷款支持需求,该行已制定了总金额100亿元人民币的债券发行计划。2016年7月,新开发银行在上海发行了第一期以人民币计价的3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期限五年。这也是新开发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首次亮相。新开发银行表示,将在其职能范围内,把上述资金用于金砖国家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项目。2016年4月,新开发银行在华盛顿公布了首批贷款项目。

表3: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投资项目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公开报道整理

中资商业银行积极布局海外并创新金融服务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6年1-8月,中资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签署了近4000项新工程合同,规模达69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3%。工程合作离不开商业银行资金的支持,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金往来、合作需要中外监管当局共同提供监管服务,解决政策性障碍。据银监会领导人介绍,截至2016年3月,银监会已与28个“一带一路”国家的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谅解备忘录(MOU),在此框架下双方不断加强跨境监管合作和信息交流,维护互设银行机构的稳健发展。这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效的双边监管合作机制,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完善跨境风险应对和危机处置制度安排,对于参与“一带一路”的中企来说,此举还能协助解决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沿线国家开展业务中遇到的政策障碍,增强双方的交流和沟通。

中资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业加大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力度,沿线国家的商业银行同时也进入中国。从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15年底,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24个国家设立了56家一级分支机构。同时,来自2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56家商业银行在华设立了7家子行、18家分行以及42家代表处。以工商银行为例,截至2016年6月末,工行海外机构覆盖42个国家和地区,经营性分支机构404家,其中,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8个国家设立了120家分支机构,是目前“一带一路”规划带沿线国家覆盖程度最高的中资银行。

除了进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资商业银行还积极给“走出去”的企业提供贷款、金融服务,并尝试以债券产品支持“一带一路”。以中国银行为例,截至2015年6月,中国银行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的16个国家设立了分支机构,并计划不断增加在沿线国家的网络覆盖率。中国银行企业银行部负责人透露,该行2015年共计贷款逾280亿美元来支持“一带一路”项目。2016年6月,中行在境外市场成功发行40亿美元“一带一路”债券,选取中行布局在“一带一路”沿线的阿布扎比、匈牙利、新加坡、台北、香港等5家海外分支机构作为发行主体,筹集资金主要用于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分支机构的资金需求,成为国际金融市场首笔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债券。2015上半年,中行拓展外汇保值业务币种和产品,推出多币种结售汇和代客交易产品,第一次推出俄罗斯卢布和哈萨克斯坦坚戈远期结售汇业务,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尼泊尔卢比、南非兰特、捷克克朗、巴西雷亚尔等新兴市场货币汇率保值业务。中行还已实现提供包括新兴市场货币在内的26种货币兑人民币报价及兑换服务。

除了自身的布局,中资银行还筹谋通过集体协作,通过境外银团贷款等形式,推进国际化步伐。2016年上半年,各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精准定位企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的金融需求,积极开展跨境国际银团贷款业务。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银团贷款与交易专业委员会的数据,银团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共完成筹组境外银团118个,签约金额8896亿元人民币。代表性项目有,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南洋商业银行的330亿元人民币银团贷款、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收购马来西亚埃德拉全球能源公司下属电力项目公司股权的52.8亿元人民币银团贷款等。

进一步加强金融合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 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区域金融稳定

货币互换本是应对危机、提供流动性救助的举措。中国最早的货币互换是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同泰国货币当局开展的。2008全球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向一些国家提供了货币互换。这些都是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但在过去的两年中,中国加快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币当局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步伐,货币互换正在变得常态化。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稳步提高,随着人民币被纳入SDR篮子,人民币正在成为一些国家的储备货币。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大大提高,这预示着国际上的机构投资者未来对中国的金融产品的需求会上升。因此,货币互换不仅有利于区域金融稳定,还给愿意接纳和使用人民币的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渠道。下一步,中国应该继续推动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使用,给这些国家的投资者提供一个可供人民币回流的渠道。中国还应力推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让人民币除了承担贸易结算功能之外,更多地去承担计价功能,使双方的投资者规避汇率风险。

  • 提高债券市场开放程度的同时加强相关配套机制建设

在进军一国债市时,国际上成熟的投资者更为关心的并不是汇率因素,而是与债券市场配套的税收制度、会计制度等。这关乎投资者能否对债券的收益有一个稳定的预期。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债市还不完善。此外,中国的债券市场尚未被纳入国际主要的债券指数,比如花旗的全球政府债务指数,对外开放的深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如果中国债市被纳入全球主要债券指数,保守估计,指数跟踪型的基金也将配置人民币债券。另外一个不利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因素是相关的衍生品市场的层次不够丰富。以利率互换为例,利率互换有助于机构更好地管理资产和负债,满足其避险需求。但当前我国的利率互换市场流动性不足,市场交易的主体也较为单一。因此,加强债券市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利率互换等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推动债券市场相关规则和国际市场接轨,不仅有利于债券市场的长远发展,也能有效缓解中国资本流出的压力。“一带一路”项目所需的资金非常庞大,一个深度开放、各方面配套建设齐全的债券市场,不仅有助于加深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合作,也能以持续性的融资、市场化分担风险的机制助力“一带一路”。

  • 中资银行应加强与沿线国家金融机构的合作,创新金融服务

沿线沿路国家主要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合作不够深入,双边金融合作主要集中于贸易融资、货币互换等方面,而且范围和规模都比较有限。多边金融合作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推动货币金融稳定体系、投融资体系、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确实存在困难。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必不可少。

第一,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监管层应努力降低双方金融机构合作的制度门槛,加强沟通,给双方提供良好的监管服务。

第二,中国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应该加强合作,在已有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提高国际银团贷款、跨国并购贷款的服务水平,加强与沿线金融机构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拓宽海外服务网络。

第三,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小企业的数量绝对超过大企业,但大量中小企业缺乏对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能力,比如中小企业在应对境外汇率、利率、大宗商品波动风险方面的避险手段是非常缺乏的。在这种形势下,银行需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支持、咨询服务以及风险规避手段的支持。通过创新跨境金融服务,降低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这应是我国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展开合作的一大着力点。

第四,保险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在2016年11月的中英战略经济对话中,双方欢迎中国的保险和再保险公司与包括劳合社在内的英国保险和再保险公司就“一带一路”项目开展合作,旨在为这一倡议下的所有项目元素提供充足和有效的保险。随着“一带一路”的影响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国际险企瞄准了中企尤其是中国建筑工程企业的海外需求。中资险企也应加强国际合作,创新保险业务的种类和水平。

参考文献:

巴曙松等,从境外投资者持债动机看中国债市开放,21世纪经济报道,2016年09月14日。

郭桂霞、赵岳和巫和懋,我国“走出去”企业的最优融资模式选择:基于信息经济学的视角,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工作论文。

胡海,浅析中国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积极作用,《商》,2015(37):166-166

李晓华和刘翠平,亚洲债券市场的发展及前景,《中国货币市场》,2005(5):42-44

孙杰,亚洲债券市场的新作为,《中国外汇》,2015年5月。

万泰雷,“一带一路”建设的市场化融资机制研究——以中国债券市场开放为视角,《新金融评论》第17期。

谢亚轩等,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债券市场未来的国际资本流动形势,IMI财经观察。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