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布局前海

时间: 2014-05-04 17:10:45 来源: 法人  网友评论 0
  • 而对于腾讯等大企业布局前海,王锦侠则特别强调,前海并未特地做工作来吸引这样的企业,一切依靠市场规律行事。根据前海管理局提供给《法人》记者的数据,目前入驻前海的6000余家企业中,港资企业仅有300家左右,尚不足总数的5%。

  短短一年多时间,入驻前海的企业便从1500余家极速上升至6000余家,在“速度”背后,却有着对前海的担忧:立足深港的前海,目前并未吸引太多的香港企业;而数千家金融企业的涌入,也引发市场对前海消化能力的担忧;此外,产业布局刚刚开始的前海已经“地王”频现在这些问题面前,前海该如何突破自我,再创辉煌?

  文 《法人》记者 吕斌

  北方的四月仍是柳絮纷飞,南国的深圳已显温润。

  站在前海边缘的高处放眼望去,这块只有15平方公里却极具知名度的小小地块上,除了偶现的基建工地之外,大多还是荒草空地。

  从将近四年前设立至今,对于前海的未来,外界有太多猜测。由于建设过程并不迅速,一度出现对前海的担忧,认为其难以承担深港二次飞跃排头兵的重任。

  不过如今,此种猜测正面临被推翻的境地,近一段时间以来,包括腾讯、万科、中粮、汇丰、渣打等在内的大批知名公司都已经在前海成立相关机构。尚未崛起的前海,已经迎来巨头布局的时代。

  4月中旬,腾讯申请“前海银行”获批的消息传出,作为首批试点的五家民营银行之一,加之落地“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此事引发各界高度关注。据《法人》记者了解,马云旗下菜鸟网也已落户前海,另一家互联网巨头360也正谋划于前海设立机构。

  此外,包括万科等地产企业、汇丰银行等在内的外资银行巨头以及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等多个行业的大型机构,已经开始在前海布局。

  大企业的竞相进驻,无疑是被前海乐观的未来所吸引,其自由与宽松的试点环境,将成为企业大展身手的促进剂。

  但与此同时,企业布局前海也将直面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如大批金融企业入驻,如何破解同质化竞争之殇?目前前海政策创新突破很大,但一些领域仍被认为略显保守,该如何进一步变革?此外,对腾讯等行业巨头来说,布局前海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如何在前海创新浪潮中抓住机遇才最为关键。

  前海四年

  自2010年8月2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以来,位于深圳西南这块15平方公里的地块承载了各界太多的希望。但到过前海的人往往会发现,近四年过去了,前海仍是一个大工地,甚至很多地方连工地都算不上,还是一片空地。

  在此背景下,有关前海“步子迈得不够大”的说法甚嚣尘上。前海能不能媲美当年的“深圳速度”成为一些人的疑惑。关注度高、急切甚至苛求,成为部分人面对前海时的内心写照。

  但并非所有人都持此观点,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董晓远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即认为,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其发展步伐应快慢相宜,不能急功近利。

  “前海面积只有15平方公里,再怎么搞,GDP也飞不到天上去。”董晓远认为,从国家层面上看,对前海更大的期望是在制度创新方面的试验田,尤其是探索在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如何监管等。所以经济增长点并非前海的全部意义。

  此外,前海的建设速度前几年进展缓慢,也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前海区域大多为填海造田而成,其上的开发建设需要一定的自然沉降时间,有时需要十年之久。

  “所以地是有的,但是不能大规模地开工建设,所以企业不能进去,业务也就不能开展。”董晓远告诉《法人》记者。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廖明中亦认为,从此前的天津滨海新区等先例来看,沉降数年才慢慢开工建设属于较为科学的方式,而中心区的建设规律一般都有十多年的周期。

  “当然也有政策的原因,地方的一些设想和中央批准的不一定完全一致。这是很多经济特区都会面临的问题。”廖明中说。

  深圳市华商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深圳市律协金融保险(放心保)法律业务委员会主任王寿群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海发展的步伐还存在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目前,前海总共15平方公里土地中有相当部分为几家央企所有,这部分土地的开发及使用,需要前海与几家央企进行协调,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前海的整体规划与发展。

  不过王寿群认为,基础设施的建设问题仅是前海的一个方面,其在制度创新尤其是行政管理等方面所做的尝试也有目共睹的。

  尽管至今尚未有交付使用的建筑物,但各界对前海的热情可以从土地市场窥见一斑。公开资料显示,自2013年7月以来,前海深港合作区公开出让了五宗土地,土地收入达到407亿元。2014年1月份,前海首场土地拍卖以134亿元刷新了地王纪录,成为深圳单价、总价“双料”地王。

  大企业进“海”

  4月中旬,互联网巨头腾讯拿到银监会关于民营银行的批文,而其申请预注册的“前海银行”、“企鹅银行”等名称也已获批。据财新传媒报道,由腾讯与深圳百业源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共同发起人的民营银行,将在深圳前海成立。前中国平安集团执行董事兼副总经理顾敏将出任“腾讯银行”董事长。

  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下称“前海管理局”)局长张备在4月23日举行的“前海金融改革对话会”上说,前海欢迎腾讯落户,但具体程序须经银监会等机构审批。

  而腾讯对于前海银行设立一事也三缄其口,尽管《法人》记者多次与腾讯公关人员沟通,但腾讯始终未回应采访。

  看好前海的不仅是腾讯,据《法人》记者了解,马云旗下的菜鸟网络已先于腾讯进驻前海,另一家互联网公司360也在谋划于前海设立机构。而翻开已在前海落户的企业名单,不乏中粮、万科、渣打、汇丰、深圳卓越、华夏基金、太平人寿等各行各业的领军企业。

  据前海管理局新闻发言人王锦侠向《法人》记者透露,截至4月中旬,在前海注册的企业已达6017家,总注册资本4133亿元。在已落户企业中,金融企业3431家,占比59.5%;物流类企业873家,占比15%,信息服务类企业587家,占比近10%。其中注册资金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86家。

  “就目前注册情况来看,前海在一个尚未建成的区域里面,创造了一个近乎奇迹的现象。”王锦侠告诉《法人》记者,这些企业落户前海的背景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在前海进行战略部署,此类企业主要为跨国公司;二是为进行自我创新而借助前海特区环境;三是为享受前海的各项优惠政策。

  王锦侠特别强调了针对企业雇员的所得税优惠政策,香港的税率平均为16.5%,而前海为15%,已经低于香港,这在内地是绝无仅有的。按照以往惯例,在内地工作的港资企业雇员,尤其是收入相对较高的香港人,一般采取“183天”避税原则,即每年在内地停留不超过183天,这样可只在税率较低的香港纳税。

  而如今,只要在前海工作满一年,港人可直接以15%的标准在前海纳税,这对香港公司派驻前海的雇员来说,极富吸引力。今年2月,前海已启动针对此项政策的退税,首批符合条件的23位申报人中,有17位是香港人,退税总额500万元。

  王锦侠表示,企业规模不同,对于政策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中小企业相对追求低成本,而对大企业来说,追求的是市场空间、业务空间及利润空间。此外,配套成本的高低也起到相当的作用,如深圳是电子企业聚集的城市,但深圳的土地、管理等各项直接成本并不低,但在50公里半径之内,电子企业所需要的产业配套却十分齐全,这就是产业集群的效用。

  一家刚在前海注册的化妆品类电子商务公司的法人代表告诉《法人》记者,之所以选择前海,是看中了其政策的优惠和高效的办事效率。这位致力于以全新的互联网模式进行化妆品销售的老板认为,自己的企业在一天之内就办好注册手续,好像回到了当年的深圳效率。

  前海“突破年”

  2月27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14年改革创新工作要点》对外公布,在该份文件中,包含了计划在2014年完成的46条前海改革创新措施。

  而改革内容则被框定为五类:构建开放安全高效的区域金融体系(18条)、推动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10条)、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示范区(4条)、建设全国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5条)和强力突破若干瓶颈问题(9条)。

  其中,涉及金融行业的改革措施尤其惹眼。文件指出,要拓宽跨境人民币贷款资金来源和使用范围、开立本外币自由贸易账户、设立自由贸易账户分账核算单元、开展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试点、拓展跨境证券投资的参与主体、开展金融产品跨境交易、少量外资成分私募股权基金视同内资管理、争取“一行三会”共同驻点等。

  按照深圳市及前海管理局的规划,2014年的工作重点是把过去长期未解决的问题解决掉,使一系列颇受好评的政策尽快在前海落地。

  “深圳从去年又开始提‘三化一平台’,即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还有改革开放的平台,这也是深圳的重大战略目标。”董晓远告诉《法人》记者,前海作为特区中的特区,在改革创新方面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目前深圳已很少有前海这样连块的未开发土地,而“三化一平台”的战略完全可以在前海体现。

  而对于腾讯等大企业布局前海,王锦侠则特别强调,前海并未特地做工作来吸引这样的企业,一切依靠市场规律行事。

  “前海已经有了深港产业融合化、经济活动金融化、制造经济服务化等趋势,这样的趋势会吸引腾讯这样的大型企业。”王锦侠说,前海作为唯一的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拉长了香港和深圳的通道经济。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金融领域有了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获得了更大的自由度。”王锦侠告诉《法人》记者,前海作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实验窗口,腾讯这样的互联网企业若想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前海无疑是重点选择。

  “巨头”时代?

  4月23日,前海管理局官网上挂出了一则土地出让公告,共涉及四块土地。在出让条件中,前海管理局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要求。

  其中三块土地的竞得人均须承诺竞得本宗地后,归竞得人所有的办公物业全部自用,且自项目竣工验收后第二年起十年内,进驻该项目的企业合并纳入前海合作区统计核算的年度纳税额(不含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每年不低于5亿元人民币。

  而另一块土地的竞得人须承诺竞得本宗地后一年内将其管理运营总部迁入前海合作区,该管理运营总部管理的合计基金规模于2016年底前不低于450亿元人民币,且该项目建成后十年内,入驻该项目的企业合并管理的基金规模不低于5000亿元人民币。同时竞得人另须承诺:竞得本宗地后,归竞得人所有的办公物业60%自用,其余40%仅面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及其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销售,销售对象须经前海管理局认可。

  王锦侠向《法人》记者透露,今年内前海还将有多块土地出让,其中部分地块将以公开公告方式出让。尽管有一定指向性,但王锦侠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创新安排,是基于产业发展的需要。

  “四块地里有三块地是完全自用的,十年之内都不准卖,有一块地是百分之四十可以卖给私募股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王锦侠表示,这说明土地的开发完全遵循了市场规律,这种方式降低了产业主体所承受的开发费用,但严格限制它的用途,禁止用于房地产概念来赚钱,而是必须做产业。

  “所以出让公告的内容均指向行业的龙头企业,因为不是龙头企业,就没有产业运作的能力,没有带动的能力、示范的能力、辐射的能力和整合资源的能力。”王锦侠告诉《法人》记者。

  《法人》记者注意到,上述四块土地中编号为“T201-0081”的地块,其申请人条件必须是从事互联网综合服务业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上市企业,且2012年或2013年经审计的营业收入不低于4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

  这已似乎是为腾讯量身定做。事实上,市场早有传闻,腾讯对于在前海拿地已是势在必得。

  按照上述条件,年收入超400亿的互联网上市公司在国内屈指可数。根据BAT三大巨头的年报,腾讯2013年的总收入为604.37亿元,阿里巴巴约为493.9亿人民币,百度则为319.44亿元。可见,符合400亿营收门槛的只有腾讯和阿里两家,而阿里目前并未上市。

  相比腾讯所处的互联网行业,地产龙头万科在前海基建方面的布局则显得更为顺理成章。目前,前海区域内唯一即将建成的办公场所“前海企业公馆”,即为万科旗下的项目。

  据《法人》记者了解,“前海企业公馆”项目的运作采取了“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模式。万科不需要缴纳土地出让金,项目的全部建设成本由万科承担,项目建成后万科享有8—10年的收益权,此后则移交给前海管理局。

  除万科之外,深圳本地地产商卓越集团在2013年7月26日竞得了前海首批两宗出让土地,竞拍价高达124亿元,刷新深圳当时的“地王”总价。目前,在相关地块上开发的“卓越前海一号”项目已经动工。

  另据《法人》记者了解,已经对外签约的“前海企业公馆”租金高达200—300元/平米/月,堪比深圳福田中心区,但依旧挡不住企业入驻的热情,目前对外招租的面积已被抢租一空。

  金融创新仍待突破

  在目前已落户前海的6017家企业中,金融企业3431家,占到近60%。数千家企业中,既有银、证、保、公募基金等传统金融业态,也有大量PE、公募基金子公司、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等新型金融业态出现,可谓五花八门。

  有观点据此担心,数量如此众多的金融企业进驻前海,会不会带来同质化竞争的问题?面积不大的前海,能给海量的企业集群带来多大的市场?

  王锦侠坦言,在2013年,这种情况确实比较明显,在短短时间内,大批企业进来了,但市场却没有打开。不过王锦侠认为,市场是瞬息万变的,随着前海金融政策的逐步到位及产业布局的渐趋完善,市场将会慢慢打开。

  王锦侠以汇丰银行为例介绍说,汇丰的深圳分行已在深圳开展业务多年,但仍积极在前海谋篇布局。汇丰在前海设立的机构不仅仅要做传统业务,更在新业务上做出探索,如成立合资征信机构,以弥补汇丰在大陆市场“征信板块”的不足。

  此外,前海还尝试在金融政策方面做出更大的突破。2013年,国家允许前海“先行先试”,设立了两家内港合资的证券类公司,其中一家港资占股突破了49%的限制,达到51%。另一家虽是49%的占股,但其内地合作伙伴却不限于证券企业,也不限于一家。目前,证监会的相关监管办法已在制定之中。

  “深度参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既有速度又有质量,而且伴随着产业结构全面升级的过程和实践,这将是世界所有跨国公司的梦想,也是它们的重大机遇。”王锦侠说,前海已成为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前沿阵地:一方面,前海接轨香港,又与发达城市的环境相仿,条件相适,观点相通,文化相融;另一方面,企业在前海可以做双向的拓展,既可以面向中国内地,又可以面向国际。

  4月中旬,深圳地税局披露了《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其中显示,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四大类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作为前海创新中最核心产业之一的金融业却未在其中。

  没有税收优惠的金融业,能在前海大展身手吗?会不会给前海的招商引资带来一些障碍?

  王锦侠认为,目前国内金融领域暂时都没有推出15%所得税优惠的政策,前海也不例外。但对很多金融机构来讲,所得税优惠是“锦上添花”的事,并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大型金融机构来说,与经营成本相比,企业更看重发展的空间。

  今后,金融企业在前海合作区内不仅能够享受到国务院批复的涵盖金融、财税、法律、电信等多个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而且能够通过前海金融创新的新尝试享受到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及利率市场化的市场优势。

  廖明中认为,入驻的金融机构,应该走与之前不同的路数,一些传统金融机构如果在前海还是从事传统业务,那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前海可以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做一些探索,这属于增量的部分。当然这样的政策也需要国家开很大的口子,目前还看不到相关政策”。

  王寿群则认为,目前前海推行的经济政策做得比较好的是跨境人民币贷款,该领域确实对企业吸收境外的资金产生了一些效果。但是在后续资金的使用方面现在仍有很多管制。

  “比如资金能不能拿到园区外去用,目前虽然有一部分放开,但我觉得尺度还是不够。此外,在外汇结算方面,也应加大放开的尺度,这样才有利于境外资金的进入。”王寿群告诉《法人》记者。

  深港如何融合

  众所周知,前海的主要定位是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但从目前情况看,前海对港资的吸引度并不如外界设想的那么高。

  根据前海管理局提供给《法人》记者的数据,目前入驻前海的6000余家企业中,港资企业仅有300家左右,尚不足总数的5%。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华南地区首席合伙人张展豪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他的观点十分具有代表性。张展豪认为,前海近几年的发展成绩不俗,但过于本土化是当前的一个短板,外资及香港企业、机构参与度不够高。

  一位深圳当地企业家亦对《法人》记者表示,目前多数港资企业对前海持观望态度,香港的现代服务类企业90%以上都是中小企业,大都很务实,他们仍在等待前海新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此外,面向香港,学习香港在经济方面好的制度、有效的政策及开放、包容的理念,是前海一直以来的基本思路之一。但香港也有一种担忧的声音,认为前海发展得好,将来会不会对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带来挑战。

  王锦侠对此表示,前海并非香港的对手,反倒是香港的机遇。深圳与香港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多年来,这两个一河之隔的城市都在高速发展,相互融合、促进的作用也日益明显。

  “这是一场‘双城记’,假如没有深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没有几大产业集群,香港的工业无法完成北上转移。”王锦侠告诉《法人》记者,目前,香港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人才结构、经济结构也面临转型的问题,香港缺乏土壤、缺乏环境,若想获得进一步发展,不与内地连接起来是很难突围的。

  王锦侠表示,尽管目前港资企业在入驻前海企业总数中占比不足5%,但注册资本金总量已占到7%左右,这也意味着,入驻的港资企业都是实力相对较强的企业。此外,港资企业在前海产业分布非常广,涵盖金融、物流、信息、科技等多个产业。

  王锦侠认为,前海近来的新政策如跨境人民币贷款、降低对港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允许外资投资股权基金等,很大程度上就是对香港开放的政策。接下来,前海还将探索对港澳服务业实行准入性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等多种新模式。

  从粗放式到精细化

  从万科企业公馆的租金来看,是很多中小企业难以承受的。而多位接受《法人》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没有中小企业的参与,前海的创新是不完整的,中小企业的活力,是推动创新的重要动力。

  “其实一些创新的东西反而需要更低的成本和门槛。”廖明中认为,对前海来说,除了一些高大上的企业之外,在一些特定的高端服务业可以更加放开,比如私人医院、国际教育培训等行业,香港在这些行业做得比较好,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港资入驻。

  董晓远则认为,前海应避免沦为“避税天堂”——企业只要把注册地或者总部设在前海即可,不需要在当地开展业务。所以对于企业进驻,前海要做一些过滤。

  “那么多企业跑到那里去,有一些恐怕是冲着地去的。”另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在接受《法人》记者采访时表示,关于土地出让及功能定位方面,前海宜多一些限制,以确保产业布局的顺利开展,避免出现产业还没发展起来,地产市场已经被炒热的局面。

  此外,前海的发展若真正从粗放式到精细化转型,还需要一系列政策的真正落地。北京德和衡(前海)律师事务所在设立之初就计划与香港律师事务所做联营,但终因政策不明朗等原因作罢。由此可见,尽管前海相关的政策突破取得了很大效果,但一些行业及企业关心的问题仍待破题。

  王寿群认为,前海宜在进入门槛方面进一步放开,对于很多孵化型的企业,若符合前海产业政策、具有创新性、未来发展空间比较大,前海可以给出相关政策,包括一系列优惠以及资金扶持等措施。

  王锦侠告诉《法人》记者,在深港合作方面,前海今年将有大的探索。目前正在制定中的“深港合作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万千百十工程”,专门针对深港产业合作。

  “前海如果不为香港拓展新的空间,不为香港的产业结构优化起到杠杆作用,不加强与香港的关联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王锦侠说,前海的成功,一定是深港合作的成功,也一定是深港产业融合的成功。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