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资讯中心 | | | 贸金人物 | | | 政策法规 | | | 考试培训 | | | 供求信息 | | | 会议展览 | | | 汽车金融 | | | O2O实践 | | | CFO商学院 | | | 纺织服装 | | | 轻工工艺 | | | 五矿化工 | ||
贸易 |
| | 贸易税政 | | | 供 应 链 | | | 通关质检 | | | 物流金融 | | | 标准认证 | | | 贸易风险 | | | 贸金百科 | | | 贸易知识 | | | 中小企业 | | | 食品土畜 | | | 机械电子 | | | 医药保健 | ||
金融 |
| | 银行产品 | | | 贸易融资 | | | 财资管理 | | | 国际结算 | | | 外汇金融 | | | 信用保险 | | | 期货金融 | | | 信托投资 | | | 股票理财 | | | 承包劳务 | | | 外商投资 | | | 综合行业 | ||
推荐 |
| | 财资管理 | | | 交易银行 | | | 汽车金融 | | | 贸易投资 | | | 消费金融 | | | 自贸区通讯社 | | | 电子杂志 | | | 电子周刊 |
由美国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外向型生产网络带来了挑战。面对欧美国际需求市场的改变,中国的外贸战略也应相应作出调整。在有利于扩大本国内需的同时,创建新经济增长点从而建立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从本国基础设施建设、生产结构转变和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入手确定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战略目标并着手作出调整。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产生的影响
1.中国的外贸开放度。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对外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经济带有较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特点。2003年以后,中国仅出口贸易就占GDP的1/3,整个进出口贸易比重超过中国GDP总值的一半,2005年以后更是超过GDP的流程,进而造成中国较高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遭受巨大冲击,造成了中国外贸依存度的明显下滑。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中国对外贸易减少量则更为明显。所以较高的贸易依存度使中国国内经济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
2.中国贸易顺差进一步收窄。2002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一直保持着近30%的高速增长。然而进入2008年,中国进口贸易增速大幅下滑至3.2%,出口则开始呈现负增长,下降比率为-1.3%。2009年中国进口与出口贸易更加恶化,整体贸易顺差明显收窄。一方面,由于美元大幅走弱,发达国家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降低直接导致对华进口需求的大幅下降。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的持续升值而导致中国出口商品与劳务相对价格优势的丧失,造成中国出口贸易困难的加剧。
3.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变化。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了积极的经济刺激方案及其措施,希望凭借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来扭转国内经济的颓势。其中,由于保障国内经济的目的,各国也相继出台多项贸易保护与限制措施来抑制外部环境可能带来的冲击。来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从金融危机爆发以来,G20成员国共推出78项贸易保护措施,其中47项已经实施。纷繁多样的贸易保护措施恶化了中国的贸易条件,强化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的贸易溢出效应。
二、国内经济情况分析
1.经济结构调整处于关键阶段。一国对外贸易结构取决于本国的经济结构。后危机时代也将是中国深化改革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结构调整”是宏观调控的重中之重,这将直接导致中国外贸结构发生相应变化。第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将会由投资、出口驱动型逐步向内需拉动型过渡,相应中国的出口战略将会有一系列调整。第二,中国产业结构将逐步优化,预计在宏观调控推动下,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服务业加速发展。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将对中国外贸增速和结构产生影响。
2.劳动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后危机时代,中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况可能发生转变,劳动力成本将呈上升趋势,会削弱中国出口产品尤其是加工贸易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优势会进一步下降。除了劳动力成本外,在市场机制和政策调控双重因素的作用下,资源、能源、土地等多种要素价格偏低的局面也将逐步改变,要素配置将逐步向高附加值、高技术、低污染、低排放行业转移,这会相应降低中国低端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而改变中国高端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劣势地位,对中国外贸顺差规模和出口产品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3.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中国面临巨大的资源环境压力,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必须扭转通过产品出口向国外大量输出能源与资源、增加国内环境污染压力的状况,外贸政策方面将会把调整进出口结构、降低能耗物耗、减少环境污染作为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