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结构制约人民币国际化
时间: 2011-12-23 16:24:04 来源: 财经网
网友评论 条
- 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对外贸易是最基本的一环。在对外贸易的坚实基础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交易需求,将使货币国际化迈向更为广阔的领域。
进口结构与贸易方向的制约
在中国进口商品贸易结构中,国际大宗商品占比较高。近年来这一比重接近40%。这意味着两件事:其一,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均以美元计价、结算,因此进口环节的人民币使用将受到挤压。其二,对出口商而言,由于重要的进口成本均以美元来核算。
因此,如果在出口环节使用人民币结算,则将面临更大的汇率风险,或更高的风险管理成本。因此上述两个方面,均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进口环节的人民币使用程度。
从市场方向来看,中国对外贸易对发达经济体的依赖程度,实际上可能仍然较高。在1997年,中国出口贸易的方向,近60%在亚洲内部,对欧洲及北美的依赖性只有35%。而在2011年前九个月,中国出口贸易对两者的依赖性分别为47%和40%。
从整体数据来看,中国外贸对欧美的依赖程度是上升了,而对亚洲内部却有所下降。在国际贸易中,如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易,则通常使用发达国家的货币进行结算。因此,上述贸易方向的格局,对人民币使用也产生了制约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区内的贸易中,日元甚至也没能成为日本出口商的主要计价货币。伊藤等日本经济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了原因:日本企业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子公司,从日本进口中间品,经加工后出口到美国形成了三角贸易。由于出口商品最终是销往美国市场,因此美元计价占比仍然较高。
因此,虽然亚洲区域内贸易比重看起来可能很高,但其对欧美市场的高度依赖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亚洲开发银行在200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按贸易发生额来计算,亚洲区内的贸易占比高达51.8%,而对欧美的贸易占比仅为48.2%;但是,如果不考虑中间品贸易,只考察最终产品,则上述比重将分别调整为32.5%和67.5%。
近些年,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断上升,伴随着对这些地区的贸易量也有快速增长。但是,如果这些对外投资,只是简单地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转变成为第三国对美国的出口,则这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国际分工体系格局,从而也难以改变对欧美市场的根本依赖。
上述基本面中,巨大的贸易总量,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具有加分的作用。而持续的大量的顺差,以及对欧美市场的依赖性,则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路径产生了限定。
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比过半、外贸企业整体缺乏定价权、加工贸易占比近半、进口对大宗商品仍较为依赖,以及整体对欧美市场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些因素将对人民币国际化的长期潜力产生不可忽视的制约作用。
最后,从实体经济的微观角度来看,上述负面因素最终都与企业的生产方式及其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目前各个重要的国际货币,及其实体经济背后都有一大批跨国公司,它们都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反观中国在世界500强榜单上的企业,它们大多依赖于国内的垄断优势及政策保护,因此在国际市场上难言真正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人民币的国际化实任重而道远。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