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关键是外贸发展方式转变

时间: 2011-06-20 14:03:06 来源: 金融时报  网友评论 0
  •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格局”的目标,并提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新任务。

\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形成互利共赢格局”的目标,并提出优化对外贸易结构,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进出口基本平衡的新任务。“十二五”规划纲要还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摸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的新要求。记者日前采访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理事王子先博士,王子先在总结“十一五”的基础上,就“十二五”时期外贸发展畅谈了自己的看法。

  “十一五”时期,我国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贸易平衡状况总体趋于改善

  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发展从规摸扩张向质量效益提高转变,从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变的新要求。在展望“十二五”之前,请您谈谈“十一五”时期,我国贸易发展状况。

  王子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出口占世界比重从1978年的0.8%提升到2005年的7.3%,“十一五”期间继续稳步提高,2009年升至9.6%,2010年升至10.6%;位次从第3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七位和2005年的第3位,“十一五”以来继续攀升,2007年升至第三位,2009年升至第二位。与此同时,中国进口大国地位也得到进一步巩固,进口占世界比重从“十五”末年(2005年)的6.1%升至2009年的7.9%和2010年的9.3%,位次也从2000年的第8位和2005年的第3位升至2009年的第二位。

  与此同时,我国贸易平衡状况总体趋于改善。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实现持续贸易顺差(仅1993年例外)以来,前期顺差规模一直不大,大约在100亿美元上下波动。第一个高峰出现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1997年顺差达404.2亿美元,1998年达434.8亿美元,此后一直在200~300亿美元;顺差第二个高峰出现在2005年,即“十五”计划最后一年,达1020.0亿美元,由此将顺差拉到一个高位阶段;第三个高峰出现在2008年,顺差达2981.3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虽然“十一五”时期,外贸顺差总体在高位运行,但经历了前升后降的过程,最终顺差是趋于缩小和收敛的。2006~2008年顺差同比增幅分别为74%、48.9%和12.8%,但2009年转为下降34.4%,2010年继续下降6.4%。贸易顺差趋于收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顺差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从最高峰年份2007年的7.6%下降到2010年的3.1%。

  “十一五”期间,导致贸易顺差在高位上趋于收敛的因素:一是外部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冲击很大,导致出口年均增速比“十五”时期放慢近10个百分点,是导致出口增速低于进口0.6个百分点的重要因素;二是我国及时出台了扩内需政策,实施4万亿元一揽子经济刺激措施,拉动了进口需求的回升;三是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率先企稳向好、劳动工资收入进入较快增长期以及促平衡政策等的组合效应,也产生了积极影响。这三大因素都是长期面临的因素,“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复苏的状况可能还将持续下去;人口拐点逐步来临,工资和收入将保持同步或高于GDP的增长;扩进口政策将进一步给力。在这些因素作用下,外贸顺差收敛的趋势可能总体将延续下去,顺差占GDP的比重还将下降,也不排除某些时间段出现逆差的可能。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柳立 (责任编辑:赵静)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