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2018,银行不再缩表,事实与缘由

时间: 2018-02-06 13:56:55 来源: eResearch杨荣团队  网友评论 0
  • 在总资产扩张受限的情况下,更多的回归贷款业务,以更高的收益率来弥补总资产水平增速的下降,从而保持稳定的净利润水平。

导读:

1、2017年,有100多家银行主动缩表。从上市银行来看,2016四季度以来共有7家银行、11次缩表银行缩表的主要方式:减少应收账款类投资和同业资产

2、2018年银行业资产增速放缓,资产端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缩表概率不大(为什么?原因详见后文)

3、在总资产扩张受限的情况下,更多的回归贷款业务,以更高的收益率来弥补总资产水平增速的下降,从而保持稳定的净利润水平。


原标题:银行缩表:事实与缘由

来源:eResearch杨荣团队 作者:杨荣

整理: 银行联合信息网


一、2017年以来,银行资产增速放缓

(一)、银行业整体而言,资产增速放缓


银行业整体来看,缩表趋势并不明显,但资产的增长率明显放缓。商业银行资产同比增速回落,大型银行资产增速趋于稳定。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有史以来首次低于大型银行,从2016年年末的15.8%环比下降到3季度10.58%。2017年3季度较2016年年末,大行资产增速下降2%,但是3季度已经开始企稳;而股份制和城商行资产增速持续回落,前者回落11%,后者回落8%,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降幅最大。而且3季度,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有史以来,首次低于大型银行,股份制资产增速为7%,大型银行为9%。这可能是由于股份制银行同业业务和非标业务占比更高,受监管影响更大,从而导致资产同比增速低于大型银行。




(二)、上市银行资产增长率明显下降


上市银行2016年四季度以来资产增速明显下降,但截至2017年三季度,增速已趋于稳定,无继续下降至资产负增长的趋势。


从同比增长率来看,上市银行总体同比增速从13.41%降至8.52%。其中,大行和农商行降幅较小,同比增速下降了2%-3%;股份行和城商行降幅较大,同比增速下降了10%。


从季度环比增长率来看,上市银行总体环比增速从3.36%降至0.82%。其中,股份行降幅最大,从5.45%降至0.09%,其中2017年第一季度降幅最大,随后增长率稳定在接近于0 的水平;城商行2017年第二季度资产增幅降至最低点0.41%,但三季度资产增长率回暖,上升至2.06%;大行2017年二季度的增速大幅下降,从3.67%降至1.65%,三季度环比增速继续下降至1%;农商行和上市银行总体变化趋势类似,在2017年二季度增速降至1.42%,三季度增速回升至1.67%。



具体至每家银行来看,同比增长率下降,但仅有中信银行2017Q3同比负增长;每季度的环比负增长的现象更为明显,7家银行有明显的缩表行为。


五大行总资产无显著的下降趋势,仅建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总资产略微下降0.01%,中行2017年第三季度略微下降0.02%,资产扩张放缓。工行、农行和交行并未缩表。这可能是因为五大行同业业务、非标业务相对较少,受政策影响较小。


股份制银行的缩表意愿更为强烈,中信银行从2016年第一季度以来,有4个季度的总资产负增长,缩表力度最大;民生银行连续两个季度缩表,2017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资产均为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3.18%和-0.95%;光大银行也连续两个季度缩表,缩表力度略逊于民生,分别下降-2.26%和-0.08%。


城商行中,上海银行缩表力度大 ,2017年第二季度的总资产下降3.98%;其次是江苏银行,2017年第二季度资产下降1.25%。农商行中,无锡银行2017年第二季度总资产下降2.94%,张家港行2017年第三季度总资产下降2.37%。



从2016年7月以来,缩表力度较大的银行有7家,分别是股份制银行中的民生、中信和光大,城商行中的上海和江苏,以及农商行中的无锡和张家港。中信银行缩表力度最大,4期内有3期降低了资产总量;其次是民生和光大,连续2期降低资产总量;最后是城商行和农商行,有1期总资产负增长。



二、银行缩表的主要方式:减少应收账款类投资和同业资


(一)、银行的资产类型


本文按照银行各项资产的类型和占比,将资产主要分为六个部分:发放贷款和垫款、金融资产(除贷款和应收类)、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同业资产和剩余的其他资产,并判断在2018年的监管环境和经济环境下,会有怎样的增减变化。




(二)、中信银行的近5个季度的缩表情况


中信银行是上市银行中缩表的先驱,从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三季度有3个季度总资产负增长,主要由于应收款项类投资和同业业务资产的减少。


中信银行总资产连续3个季度环比下降,2017年一季度环比下降幅度最大,有3.02%;2017年第三季度资产总量降到最低,达55,370亿元。从各类资产来看,发放贷款和垫款的数量最大,且每季度稳步增长;金融资产排名第二且稳步上升,2017年三季度达到最高点9,417亿元;应收款项类投资排名第三,降幅巨大,从2016年三季度的10,772亿元下降至5,819亿元,降幅达50%;现金及存放中央银行存款排名第四,稳中有降;同业业务占比第五,但波动幅度大;其他资产占比最低,且较为稳定。





进一步分析中信银行总资产下降的缘由,主要是因为应收款项类投资和同业业务资产的减少对总资产的减少。


1、应收款项类投资是导致2017年二、三季度总资产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二季度应收款项类投资环比下降20.90%,导致总资产下降3.86%;三季度环比下降30.84%,导致总资产下降4.59%。


2、同业业务资产收缩是导致2017年一季度总资产负增长的主要原因、二季度资产负增长的次要原因。一季度同业业务资产环比下降40.79%,导致总资产下降3.76%;二季度同业业务资产环比下降18.13%,导致总资产下降1.02%,是二季度总资产下降的次要原因。



(三)、其他上市银行的缩表方式


2016年6月以来,共有7家银行、11个缩表样本。其中中信银行有3个季度缩表,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有2个季度缩表,上海、江苏、无锡和张家港有1个季度缩表。表5计算了各类资产的变动对总资产变动的贡献度。


从缩表方式来看,基本为减持应收账款类投资和同业资产。同业业务、非标业务监管趋严,限制了业务的发展。有73%的样本采用降低应收款项类投资的方法,82%的样本采用降低同业业务资产的方法。通过金融资产来降低总资产的样本比例只有36%,但江苏银行在2017年第二季度时,通过大幅减持金融资产(对总资产贡献度-5.18%),实现缩表目的。


银行在缩表时,仍然保证了利润率更高、更受政策鼓励的贷款业务增长,目的是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在总资产扩张受限的情况下,在资产配置时倾向于持有利润更高的资产,从而通过提高收益率来维持较高的利润水平。贷款的收益率比同业业务、债券等都要高,因此银行会增加对贷款的配置。



三、银行资产端结构调整原因:监管和业绩双重压力


2017年以来,对银行考核监管愈发趋严,对资管业务、同业业务、流动性管理等方面频出重拳,银行的资产端和负债端均承受一定的压力。因此,银行资产增速放缓、部分银行缩表的原因为:其一,流动性考核趋严,鼓励银行回归传统存贷业务,提高存款占比和贷款占比,减少对主动负债和非信贷资产的依赖;其二,同业业务、非标业务监管趋严,业务限制带来相关资产增速放缓或负增长;其三,加息预期下,资金成本上扬,资产端更多的配置高收益资产,减少对低收益资产的投资,以维持收益水平。


(一)、MPA考核和流动性新规引导银行增加贷款配置


首先,流动性监管趋严,流动性新规均引导银行对资产负债表进行调整,加大存贷款业务占比,以满足指标要求。新的流动性管理办法,总体上鼓励银行回归传统存贷业务,提高存款占比和贷款占比,减少对主动负债和非信贷资产的依赖;在负债端多寻找存款为主的中长期负债,减少对同业拆入、同业存单、应付债券的依赖程度;在资产端,贷款>存放同业>买入返售>债券、股权等。新流动性管理办法下,鼓励银行更多配置信贷资产,要求银行调整资产端配置,以满足监管要求。


在新流动性指标要求下未达标的商业银行,面临调整资产端结构的压力更大。根据目前25家上市银行流动性匹配率测算结果来看,流动性匹配率低于100%的银行未达标。交通银行、所有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以及股份行中的常熟、江阴、张家港,未达标准,未来资产端调节压力较大,可能会增加贷款占比、降低金融资产占比。对于贷款总额度增长受限的银行,由于非信贷资产的减少,资产总量可能减少。




(二)、银监会连续出台监管办法,直指整顿非标乱象和同业乱象


1、资管新规下,预计非标资产规模下降。


资管新规统一同类资管业务监管标准,尤其强调控制杠杆和打破刚性兑付。目前银行理财的期限普遍在1年以内,而非标资产往往是跨年度的“类信贷”业务,短的期限为3-5年,长的可以达10年。因此我们预计未来银行理财投资非标资产的规模会下降,但由于非标业务期限较长,因此短时间大幅下降的情况难以出现。


非标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列报在应收款项类资产,我们认为应收款项类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的银行,受资管新规影响较大。股份制银行中的兴业银行应收/总资产为30.4%,城商行中的南京银行应收/总资产为21.58%、贵阳银行应收/总资产为22.45%,应收款项类投资远高于同行业,面临较大的减少应收款项类投资压力。


2、同业监管下,预计同业资产规模下降。


2017年以来,银监会针对同业业务出台多项政策,监管思路是去杠杆、去通道、防风险。在严格的监管下,银行的同业业务面临收缩压力。2017年6月以来,各家银行已受监管影响逐渐降低同业资产占比。截至2017年9月30日,只有部分银行同业业务资产占比较高,未来面临减持压力。杭州银行同业业务资产/总资产的比例超过10%,交通、平安和北京同业业务资产占比9%,未来需进一步降低同业资产比重。




(三)、资金成本上升,促使资产结构调整


从负债端来看,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吸收存款、同业负债和发行债券,其中吸收存款成本最低,同业负债的成本较高,发行债券成本最高。2018年,由于对于央行加息的预期,吸收存款和发行债券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同业存单在市场上调和发行监管趋严的政策叠加下,同业负债的成本也将上行。由于资金成本的上升,为维持盈利水平,银行将主动调整资产结构,更多配置高利润业务。


1、资金成本上升,低收益资产投资减少。


同业业务收益较低,资产端减持。同业资产有期限短、风险低、收益低的特点,当资金成本上升时,可能导致收益和成本的倒挂。因此,在预计到未来利率走高、负债成本上升的前提下,银行会提前调整资产端结构,减少低收益的同业业务。从2017年二季度数据来看,上市银行的同业收益率位于2.16%至4%之间,低于贷款收益率。


进一步分析,交通、兴业、浦发、民生、宁波、无锡和张家港的同业业务净利润率小于0.5%,同业业务收益率较低。其中,交通和民生的同业业务,不仅收益率低,且同业资产持有比例还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预计将减少对同业资产的投资。交通银行同业收益率与综合成本率之差只有0.28%,但同业资产却占了总资产的9.57%;民生银行同业收益率与综合成本率之差为0.26%,但同业资产却占了总资产的5.33%。2018年一旦央行加息,综合成本率进一步上升,交通和民生面临较大的减少同业资产占总资产比重的压力,否则将面临同业业务收益低于成本的情况。





2、贷款占比持续上,以高收益率弥补资产增速放缓。在银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贷款占总资产的比重持续上升,在总资产扩张受限的情况下,更多的回归贷款业务,以更高的收益率来弥补总资产水平增速的下降,从而保持稳定的净利润水平,预计2018年贷款占比将继续上升。


从2016年四季度以来,银行总体的贷款同比增长率趋于稳定、略有下降,但各类银行的贷款同比增长率趋势不明,城商行上行、股份行下行、大行和农商行趋于平稳。然而,贷款占总资产比重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在总资产扩张受限的情况下,更多的回归贷款业务,以更高的收益率来弥补总资产水平增速的下降,从而保持稳定的净利润水平。



四、银行业18年缩表概率较低

我们认为,2018年银行业资产增速放缓,资产端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但缩表概率不大。


资产端结构调整是因为:银监会的流动性考核引导银行增加贷款配置、减少对金融资产投资,同业管理新规压缩同业市场业务、非标管理办法则限制了应收款项类投资业务的增长,且加息带来资金成本上升、银行资产端加大对高收益资产的配置。


缩表概率不大是因为:


1、资管新规在短时间内难有重大影响,应收款项类投资不会短期内快速下降。因为非标资产往往是跨年度的“类信贷”业务,短的期限为3-5年,长的可以达10年。


2、同业业务资产在2017年已大幅降低,多家银行已调整到位,仅剩杭州、交通、平安和北京同业业务资产占比超过9%。2018年,银行大量减少同业业务的概率较低。


3、对部分银行而言,应收款项类投资和同业业务资产也可能增加。资管新规之后,部分表外的资管业务可能移到表内,从而增加应收款项类投资;同业业务收益较高且尚未达到同业业务量规定上限的银行,也会进一步增加同业业务资产。 


五、投资建议


1、继续坚定看好银行股确定性向上行情。


17年年底提出:1季度银行股确定性向上,核心逻辑有三点支撑。随着1月25日普惠金融定向降准释放出3000亿以上流动性,2月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释放2万亿流动性,银行股行情逐步地从估值修复逻辑过度到流动性驱动逻辑。我们认为:行业合理的18年PB中枢为1.2倍PB,目前是1倍PB,银行板块还有继续至少20%以上修复空间。


2、18年,上市银行不会再缩表,驱动ROE回升


另外上文中论述清楚:18年上市银行不会再缩表,行业资产增速虽然放缓,但是资产增速将高于资本整体的增速,银行业的权益倍数将企稳回升。在银行业盈利增速环比回升北京下,行业ROE将ROA和权益倍数的双重驱动下,稳步回升,带动行业估值中枢长期上行。


3、我们看好1季度银行股行情,2季度风险点相对较多。


看好1季度的核心原因是:资金利率下行带动银行股估值修复;“三点支撑”(流动性、估值、业绩);周期复苏。


其一、流动性支撑,定向降准释放3000亿以上流动性,“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也将释放出1.5万亿到2万亿的市场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下降,资金利率下行,带动银行股估值修复;


其二、业绩支撑,17年1季度NIM触底,18年1季度NIM同比增速较大,1季度信贷投放规模相当于全年信贷量的30%-40%;


其三、估值优势明显,17年年末没能完成估值切换,18年年初完成估值切换。2季度风险点主要是: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不对称加息风险。


4、随着张家港银行的正式解禁,银行次新股将迎来一波不错上涨行情。


高估值和解禁压力始终是市场对其诟病的主要方面,但是随着银行次新股第一轮解禁完成,其解禁的压力渐次消除,下次解禁需要到2019年,两年后。而且从北京、南京、宁波第一次解禁后的市场表现来看,第一次解禁后,股价都有一波相当不错的上涨行情。


5、估值优势依然存在,上涨行情尚未结束。


我们预测17/18年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5%/7%;17/18年行业ROE为14.5%/16%,对应PB的中枢在1.2倍。截至2018年1月31日收盘价,老16家上市银行平均的17/18年PE、PB分别为:8.3/7.7,1.11/1。


基于资产质量改善、业绩高增长、零售优势、基本面出现拐点,我们重点推荐:招行(18年13倍PE,42元)、宁波(18年1.8倍PB,24元)、南京(18年1.4倍PB,12元),光大(18年0.9倍PB,5.5元)、民生(18年1.1倍PB,13元)、农行(18年1倍PB,5元)和上海(18年1.1倍PB,20元)。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eResearch杨荣团队 作者:杨荣 (责任编辑:hello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