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银行业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

时间: 2017-10-26 12:02:47 来源: 银行家杂志  网友评论 0
  • 伴随着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的金融业在不同时期均出现了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

来源:银行家杂志  作者赵建辉 李 鑫


伴随着金融市场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高,许多国家的金融业在不同时期均出现了所谓的“金融脱媒”现象。金融脱媒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存款性金融机构的存款开始流向收益更高的证券市场。从经济各部门资产负债表来看,金融脱媒最主要表现为居民部门的存款占金融资产的比重下降,同时非金融企业部门的贷款占金融负债的比重也在下降。这反映了居民部门的资产配置和生产企业融资方式的日益多样化。这种趋势在许多国家伴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一直在持续(图1、图2)。







01
金融脱媒带来的挑战


金融脱媒对传统银行业的经营带来极大的挑战,而原本在一定意义上为了限制内部竞争、稳定银行业经营的利率管制措施反而成为制约银行业主动应变的桎梏,因此在银行业经营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以及种种金融自由化在各国往往与金融脱媒相伴而行。


虽然各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背景、措施和后果有所不同,但综合各国经验来看,金融脱媒及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是多方面的,且存有共性:


商业银行资金来源规模变小,存贷款息差收窄。金融脱媒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加剧,为保持资产负债健康平衡,商业银行往往会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存款利率;此外,随着保险、证券、信托等非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壮大,居民部门的投资渠道和企业部门的融资渠道逐步多元化,这都严重影响了银行业的利润水平。


引致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国际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通常会伴随着信贷规模的大幅增长,例如:泰国在1988年至1995年间,银行信贷以每年22%的速度增长,信贷规模是GDP的1.8倍;韩国的信贷增长是GDP的5倍;日本等其他国家也出现过类似现象。在如此高的信贷规模中,一方面,风险偏好借款人比例会大幅上升,将会导致“逆向选择效应”;另一方面,复杂的贷款资产中,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更多的道德风险隐藏在其中。此外,利率管制的解除,商业银行准入壁垒和破产成本都会降低,从而导致商业银行冒险行为的增多。


使得商业银行体系更加脆弱。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也是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的过程,将会创造出更多的金融工具、金融产品。在资本逐利的过程中,资金在银行(间)、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间频繁调拨,导致银行要提高自身的超额存款准备金,从而影响银行存款的稳定性。更严重的情况是,若银行体系资金流出过多,将会影响金融系统中的支付清算。此外,这些创新的金融资产的价格随时处于波动状态,加之金融机构之间复杂的股权、债权、同业交易等关系,使得价格的波动更具传染性,增加了商业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除上述三点之外,还存在对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形成挑战等诸多风险。从国际经验来看,传统银行业的经营都过于依赖利率管制带来的政策红利,而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论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智利、泰国等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银行业危机,众多商业银行破产、倒闭。例如,FDIC数据显示,美国在1986年时有14199家银行机构,而2010年末银行机构的数量为6529家,几乎有一半数量的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倒闭,其中1989年美国有531家银行倒闭,是美国银行机构倒闭数量最多的一年(表1)。





02
国际银行业的应对


利率市场化进程使得商业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变得激烈,国际银行业采取多种措施予以应对,其中最主要的有如下三点:


差异化的客户及业务定位。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能够持续胜出的银行的经营战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国际大型银行都有差异化的核心客户以及细分领域的业务定位,并始终保持并加强自身的优势战略。例如,1999年德意志银行并购美国信孚银行,2008年富国银行与美联银行换股,都是继续加强核心业务的经营战略(表2)。





资产配置、收入结构多样化。由于传统的单一贷款业务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竞争,为适应环境变化,商业银行开始逐步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非传统银行业务,使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业务种类日益多样化。一方面表现为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显著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10大银行的利息收入占比逐年下降,而非利息收入占比逐年升高,利息收入比重在1994年为77.11%,2003年为61.61%;在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下,2001年欧盟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41.5%,其中德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比例一度高达47%;日本银行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非利息收入占比稳步提升,从2000年的13.2%提升至目前的25.6%。另一方面表现为非利息收入中收益结构日益多元化,除了涵盖了投资银行、信托、基金、资产管理等常规金融业务外,各种证券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信用类金融产品的收入比重逐年提高。此外,多元化经营还有助于分散风险,这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体现得更为明显。富国银行是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最典型例子,其主要成功因素之一便在于多元化经营战略。富国银行以“为美国本土的个人和小企业客户服务”为经营理念,围绕不同客户需求,开发出一系列细分的金融服务产品,并注重建设多层次分销渠道,在全美建立了抵押贷款商店、超市金融店以及一万多台ATM,满足客户全方位的金融需求;同时,富国银行通过收购信托、保险经纪、资产管理等金融公司,实现了客户互补、交叉销售,这与多元化经营战略布局紧密相关。这种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分散了富国银行的经营风险,使得富国银行在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


坚守经营原则与调整经营策略共存。面对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利率市场化以及经济衰退,美国一些银行结合自身的特点,果断采取调整措施,或是缩小银行业务范围,或是发展服务性银行业务,或是涉足投资性金融业务等。经营战略的调整虽然暂时使美国银行业经历了阵痛期,但经过行业剧烈调整,之前同质化竞争等行业问题得到缓解甚至解决,为日后行业的重新发展打下基础。然而,日本银行业在90年代初遇到问题时未能及时做出战略调整,日本银行业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资产体量迅猛增长,一度超过美国和欧洲的银行业,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整体行业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另外,银行业作为提供信用的部门,某种程度上也不应在危机时刻改变一贯的经营原则。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许多成功抵抗危机的银行都曾因为其坚守原则没让业务伙伴失望而闻名(表3)。





金融脱媒、利率环境的转变以及更加市场化的竞争虽然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但有助于整体银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促进银行业经营的透明化与规范化,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与转型升级。以美国银行业为例,20世纪90年代,美国银行业基本走出了困境,虽然银行数量减少近一半,但分支机构数量却增加近一倍,银行机构的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提取坏账准备、纯利润、平均资产回报率(ROA)等各项指标都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美国银行业重新超过日本和欧洲的银行业,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成功转型的大型银行,在更为复杂的金融体系中占据着更加重要的位置。


03
借鉴与启示


我国的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经营模式、主要收入来源虽不尽相同,但利息收入依然是我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盈利模式同质化严重,过度竞争问题日渐突出。虽然我国一些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已经从传统的信贷业务逐步向同业业务、金融市场等货币市场业务转变,但未来整个行业仍然面临来自利率市场化、汇率冲击、资本账户放开、非银行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宏观经济下行等各方面的巨大挑战。


借鉴国外银行业的发展经验,未来我国银行业应逐渐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形成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财团,要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共生互成,提升综合竞争力;应打破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各大银行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在细分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应顺应国际化发展的趋势,逐步进入国际市场;应加强对宏观经济的分析与预判,及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要素结构调整,并进行信贷结构调整;应提高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意识,动态管理风险敞口,避免金融风险的传递以及金融踩踏事故的发生。


由于目前我国以价格配置资源的市场化经济和以利率配置金融资源的自由金融市场尚未形成,我国金融管制和金融保护仍将长期存在,我国银行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将处于初级水平,在未来的行业转型过程中,我国银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银行家杂志 作者:赵建辉 李 鑫 (责任编辑:hello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