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姜建清: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量如何从3048亿增长到232.25万亿?

时间: 2017-09-12 15:18:57 来源: 新浪、网络、互联网金融CEO说整理  网友评论 0
  •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高峰论坛(“中国高峰论坛”)于2017年9月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 探究国际化新机遇”,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前董事长姜建清出席并演讲。

本文来源于新浪、网络,由互联网金融CEO说整理


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高峰论坛(“中国高峰论坛”)于2017年9月在北京召开,论坛主题为“聚焦中国经济新常态, 探究国际化新机遇”,中国-中东欧基金董事长、中国工商银行前董事长姜建清出席并演讲。


本文主要内容: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银行业变化情况、中国银行业经历的三次重大转折、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共享学社摘录


过去40年,中国金融坚持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资产规模上看,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量为3048亿元人民币;2016年末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了232.25万亿元人民币,比改革初期增长了760多倍。


从资产质量上看,中国银行业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已从上世纪末4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1.91%,已经达到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从资本充足情况看,中国银行业从原来的资本严重不足,被视为“技术上已经破产”,至今达到13.28%的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


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经过股改上市和深化改革,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银行综合实力、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都有了显著提高。2017年7月,英国《银行家》杂志公布的按一级资本排名的 “全球千家大银行排名”中,中国共有126家中国的银行入榜,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以2812.62亿美元的“一级资本”连续第五年位居榜首。按一级资本排名的前十大银行中,中国和美国的银行各占四席,英国和日本则各有一家银行入榜。工商银行还连续五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2000家企业之首。这些情况表明,中国银行业整体实力与四十年前相比,已经实现了质的跨越。


40年来,中国银行业发展经历了三次重大的转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进程。


第一次重大转折是银行与财政分离。


新中国成立以后30年内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由国家计划决定,投资由财政拨款解决,以财政主导的投融资体系逐渐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发展资金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将银行职能从财政中分离出来,先后成立了四大专业银行,成为联接社会资金供需两端的主纽带和主平台。1985年四大行信贷首次超过财政预算资金,成为社会固定资产融资和社会生产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担负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职责,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第二次重大转折是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法制化的进步。


上世纪最后十年是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攻坚期,国家推动了财政、外汇体制改革及国企改革等重大经济体制改革。各项金融法制建设全面进步,金融整顿及亚洲金融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对策举措,使中国银行业稳步向市场化、法制化方向前进。


但限于国家财力薄弱,以及改革的先后秩序和难易程度,中国商业银行改革放置之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使得以配合国有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服务为目标的国有银行,累积了经济转轨的巨大成本(不良贷款)。银行作为货币经营企业的性质和经营风险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当时,国外称中国商业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


金融安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安全并成为经济改革发展的瓶颈。金融领域风险传导并严重冲击实体经济。严峻的形势促使中央高层和金融界进一步认识到金融风险可能带来的巨大危机。第一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银行业党的领导关系垂直管理、严格监管及责任追究,部分剥离不良贷款、建立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等举措出台,金融改革开始破冰。


第三次重大转折是中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


2001年中国入世,市场开放后各界对国内金融机构竞争前景普遍担忧,银行体制改革滞后问题引起关注。2002年第二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后,金融体制改革提速。理顺产权关系、推动政企分开、强化管理改革列为三大目标,国有银行股改上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降低不良资产作为三大任务。


大型银行股份制改革大幕拉开。面对当时国家财政基础比较薄弱,难以承担国有银行改革巨额成本的现状,创造性运用国家资产负债表、央行资产负债表,利用外汇储备为国有大型银行进行注资,并通过国有大型银行自身核销和市场化剥离相结合的方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及公开发行上市,优化银行股权结构,构建起现代公司治理体系,建立起严密有效的风险内控、科学规范的考评体系、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等,大型银行不仅甩掉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且实现脱胎换骨的嬗变。这是中国和世界金融业最精彩的时代。


改革后中国大型银行涅槃重生,翻开了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2003年以后十年时间,中国银行业迅速在全球崛起,成功追赶并超越国际先进银行进入世界前列;金融宏微观审慎监管体系建立,为成功抵御国际金融危机打下稳定的基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的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走出去”战略。


商业银行构建起市场化的经营目标与机制,建立并完善了风险自担的风险内控机制以及自负盈亏的资本和成本约束机制,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持续优良和稳定;通过经营转型,走上了国际化、综合化、信息化发展的科学道路。中国大型银行通过改革后的发展成果,基本上或全部覆盖了改革成本。这场改革思路之活跃,举措之缜密、成效之良好,完全应载入世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史册。


重温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总结经验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深切了解现在和正确走向未来,对推进中国金融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银行业正是依靠发展走出了困境,依靠发展壮大了整体实力和竞争优势,依靠发展提升了国际品牌和形象。未来中国银行业依然要在发展中探索新的道路,寻找新的机遇;在发展中重塑金融业资产负债表,推动新老动力顺利转换;在发展中重构客户关系,优化金融功能,加快从支付、融资中介向信息中介转化,从银行信息化走向信息化银行。


改革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内在逻辑。


中国银行业取得的成就,无一不归功于改革。今后的发展依然要依靠改革,进一步提升金融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社会福利。但要看到,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要把握好金融改革时机和节奏,注意和社会、经济和监管领域的改革配套进行。要持续重视银行体系的公司治理、激励约束机制和法制建设,加强职业金融家队伍培育,倡导科学发展理念和稳健风险偏好,形成商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氛围,使行政法规、行业监管和金融家自我约束有机统一。要调动银行业促进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投身普惠金融的内在积极性。


开放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


当前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紧密融合,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互联互通,海量的商品、服务、信息、资产在中国与全球间转移和配置,连接形成全球统一的大市场,资金、价格、风险、信息快速流动和转移,蕴含海量的金融服务需求。开放推动中国金融全球化,呼吁中资银行“走出去”,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货币协同运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当然,金融开放必然会带来新的风险,需要熟悉市场规则,把握国别风险和经营风险,加快培养国际化人才,通过竞争培育金融核心竞争力和跨国金融管理能力,最终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金融集团。


风险管理永远是金融的要义。


金融业是经营风险的机构,本身具有天然的脆弱性,尽管金融风险与市场环境变化相关,某种意义上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但过度扩张、盲目创新,忽视银行运行的基本规律,忽略险防范才是导致风险的罪魁祸首。中国金融业多少沉痛往事,告诫后来者莫忘风险、莫蹈前车覆辙。把住风险是优秀金融家的底线,有效管理风险是银行基业长青的关键,金融家俱乐部不欣赏百米短跑选手,尊重的是马拉松冠军。无论金融创新和金融形态如何发展,金融的本质和功能是不会变化的,金融业的信托责任,决定金融业必须平衡好收益与风险、当前与长远的关系。金融家稳健甚至保守是行业的优秀传统。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新浪、网络、互联网金融CEO说整理 作者: (责任编辑:hello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