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18家中小银行同业业务调研:2017年是最艰难的一年!

时间: 2017-07-21 22:31:07 来源: 交易圈、澎湃新闻  网友评论 0
  • 通过对18家中小银行机构金融同业部门负责人调研来看,整体来说银行同业2017年将会是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通过对18家中小银行机构金融同业部门负责人调研来看,整体来说银行同业2017年将会是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

部分省区的农商行目前基本已经全面暂停同业投资业务,仅有个别几家农商行借助他行同业投资暂停优良资产浮出水面的机会大力推进投资。城商行中发展较为激进的几家行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同业业务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

 2017年4月以来,银监会密集下发监管文件,推进开展银行业“三套利”、“三违反”和“四不当”专项治理工作。金融监管一时风声鹤唳,引发资本市场剧烈调整,债券市场资金市场波动越发剧烈,同业投资业务也面临不知所归的茫然局面。借助在北京的同业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近期通过电话交流、拜访交流、会议交流等多种形式与*********等近18家中小银行机构金融同业部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和探讨。目前各家银行的情况均有所不同,部分银行如******行等已经有属地银监局入驻现场检查,有部分银行仅是开展自查。总体而言,银行目前很大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应付监管的检查和即将到来的检查。如果这种状态持续的时间越长,可能对银行后期业务的发展和债券市场趋势形成比较负面的冲击。

从银行的分类上看,部分省区的农商行目前基本已经全面暂停同业投资业务,仅有个别几家农商行借助他行同业投资暂停优良资产浮出水面的机会大力推进投资。城商行中发展较为激进的几家行受到的影响比较大,同业业务基本处于半停滞状态对于其他城商行及股份制银行而言除调整部分业务结构和非标转标外同业业务基本还是正常开展。

一、各机构金融同业业务的现状

总体来看,监管政策的出台和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整,主要目的和意图在于推动金融去杠杆,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多家银行对此观点还是非常认同的,也正在积极配合监管做结构调整和业务的重新布局。对目前同业业务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

1.同业存单规模增加同业资产整体略有下降

很多银行已经在把同业存单视同同业负债管理(即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不超总负债三分之一的限额之内)。同业存单发行便利性高、利率低于同业存款等银行传统同业负债,未来银行同业负债“线下转线上”应是个大趋势,即用成本更低、发行便利性更高的同业存单替换“非标准化”的同业存款等传统同业负债。未来即使同业存单被纳入同业负债的监管口径下(目前看可能性极大),监管和银行控制的也是同业负债的结构,而非同业存单本身。即使压缩也是压同业负债,不会改变“同业负债线下转线上,同业存单占比提升”的大趋势。不能只盯着同业存单发了很多,更该从年报季报中看看同业负债下降了多少。对于同业资产到期的时间表,如果遵循到期不续作的方式“温和去杠杆”,预计到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同业杠杆可以基本降完,届时银行同业存单的发行规模可能会逐步下降。

2. 委外业务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对于委外业务,这次交流的机构委外占比都相对比较低,只有部分小农商行理财规模发展迅猛的委外规模占比较大。****行金融同业规模占比高达80%,但该行并未有大量委外,而是自己与*****联合成立了一个宏观研究团队,该团队在2016年9月提示该行利率债是卖出时机,*****因此较完美了躲过了去年10月份以来的债市下跌。对于市场最关心的“委外赎回”目前从沟通的情况来看主基调是“观望”,委外赎回的情况并没有媒体报道得那么夸张。由于监管规则尚未明确,对于到期的委外资金,多家银行会选择暂不续作,等等再配。有几家委外规模占比较大的银行表示,如果赎回,也会选择赎回有盈利的,对于亏损部分会选择继续抗,等待市场环境的回暖

但从委外真实的收益情况来看多数机构的最终收益都不理想,甚至有部分机构的委外出现亏损,与目前的负债成本出现了明显的倒挂,从这个角度来看,预计年末有部分激进的银行会出现理财打破刚兑的局面,从而更加影响委外的持续。

3.各家银行采取的对应策略不一

比如*****行等面对监管的检查似乎没有特别受影响,业务依旧正常开展,这估计与股东背景等关系比较相关。而各个地区的银监局对监管政策的执行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偏远地区的当地银监局可能对实际业务并不太熟悉,从而政策执行起来就会变得比较模糊,变成“一刀切”,除了十分正规的业务外,什么都不让做(*****部分农商行等出现这类情况)。不同地域的银监部门水平有别,这可能造成地区之间金融监管力度的不平衡。当前处于各行自查自纠阶段,预计自查自纠和填表汇报工作结束后,才会有正式的监管细则落地。现阶段“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的自查是与银监会的抽查结合起来进行,自查的过程是以“随时查、随时调整、随时汇报”的方式进行的。现在虽难以精确判断后续监管方向和力度,但各行对本轮监管的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对监管最终目标的判断与市场基本一致:减少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流转环节,最终推动更有效的“脱虚向实”,提升金融支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能力

4.推动资金成本越来越高之后趋于平缓

多家银行都反馈目前1年同业理财报价最高已经有5.6,保本也已经5.4,但还是销售乏力,银行认为这就是在保持刚兑不被错配打破,但需求方非常弱。资金成本高企,对应的老资产的价格大多是固定的,导致银行理财的收益和自营投资的收益急剧下降,利差空间越来越薄。由于同业成本居高不下,很多银行开始更注重个人理财的发展,这个成本也在持续提高,但是流动性比同业理财而言稳定很多。从短期看利率无疑将会明显上行,从长期看,由于不存在可以支撑利率继续上行的基础,个人认为半年末后利率将会出现明显回调

受此次的监管政策的影响,多数银行也已经开始谋划推动业务转型和谋划新型的业务增长点, 但就目前来看也未有可以广泛借鉴的模式,整体来说银行同业2017年将会是有史以来最为艰难的一年,缩表、调结构、降杠杆、去通道基本都是银行同业的共识

二、下阶段业务开展的对策建议

个人认为目前金融监管的思路基本已定,所以大概率上只会从严而不会从松,除非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个是经济明显下行,前提是必须得明显,下行程度足以影响全年GDP目标的完成。第二个是出现流动性风险,比如监管继续严下去,资产端变现不了,负债端滚动不了,会出现兑付问题。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同业业务资产管理业务都将是如履薄冰缓慢发展的状态

通过各家银行机构的交流调研,结合自身在金融行业的一些浅薄工作经验,拟提出如下建议对策供参考:

1.从全行角度出发关注资产负债平衡

建议从全行的资产和负债的匹配情况方面进行研究,如果短期负债占比较高,建议适度加长负债的期限。个人判断今年将会在三季度政策因素影响落地后,资产的价格才会根据政策形势逐步明朗化,建议我行可以近期以短久期3个月左右的资产配置为主,三季度后根据形势判定资产价格是否处于相对高位,如果处于高位的话建议拉长资产久期进行配置。信用债逐步出现配置机会,鉴于实体经济暂时未触底回暖,建议信用债以1年期为主,信用品种集中在2A-2A+,采用逐步小量建仓也是一种策略。同时也可以待到三季度视情况入场。利率债方面今年利率的波动愈加频繁,会是一个波段操作的好时机,但对于时机的判断和止损机制的设置,需要培育一批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专业交易人才。

2.培育宏观经济与信用风险分析的专业团队

经过与**机构和***私募的交流,发现拥有专业的宏观研究能力和信用风险评估及识别能力,将是未来金融行业中拉开差距的重要核心能力之一。只有真正拥有信评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宏观经济研究能力的金融机构才能较好的规避风险,如果仅仅依靠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后续一旦银行业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损失可能会比较严重,就类似年前某证券债券违约事件一样,会导致一家机构很难再有健康的发展。如果真实拥有信用风险研究能力,从事垃圾债的投资也可能会获取巨额的收益,收益的实现最终还是体现在研究能力上和决断能力上。

3.适度加大交易业务的占比(利率债、信用债、外汇交易、贵金属交易)

如*****农商行等部分银行也在积极筹划新型的交易业务, 准备从同业业务转型到交易型业务上,从国外金融行业的情况来看,获取利润较高的基本是投资银行,主要从事交易和并购类业务。我国的金融机构目前发展还处于初期,等逐步过渡到成熟的时期,也将会是以投资银行的业务为主要利润增长点。建议我行可以逐步适度开始培育交易型人才,通过利率债、信用债等的交易为行内贡献利润。江苏的某农商行,交易型业务的利润贡献占同业业务利润贡献的60%,交易型业务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可能前期会有较高的人力成本,作为战略型业务可以在机会成熟的时候开始适度介入。

4.创新业务模式多渠道拓展营业收入(委托贷款、波段投资、投行业务、互联网金融)

近期各家金融机构也在密集的举办各类研讨会议,旨在集思广益碰撞出更新的业务思路。总体而言目前并没有可以直接复制和借鉴的模式,各家银行的资产情况、风险管理水平、业务重点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转型的业务模式也只能是百花齐放。对于我行而言,整体资产质量较好,经营较为稳健,同业业务规模占比虽然较大,但并没有很高的杠杆,建议我行后续可以从委托贷款方面进行研究,可以通过同业投资逐步转型到委托贷款模式上,同业不占用我行资源,不承担风险,同时可以较好的获取利差。

对于银登中心的挂牌业务,其实本质上更类似于波段投资业务,属于我行真实投资且持有一定时间的特定资产,该业务的风险较低且收益非常高,对于目前有非标转标和出表需求的特殊阶段而言,可以重点开展该类业务,为我行今年完成既定利润做出贡献。

对于投行业务和互联网金融金融业务也是可以创造良好利润的业务模式,在我行开展投行业务自身资源暂时不满足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借助外力的方式开展合作,比如与某证券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我行参与到项目的融资承做承销,我行收取一定的财务顾问费用,一方面可以积累客户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人才队伍,同时创造无风险收益。

5.重视个人客户的维护与开发

个人客户的议价能力较低,且不会出现同业机构的踩踏事件,个人客户的稳定性和黏性都比同业客户具有优势,建议可以重点加强个人客户的维护与开发,借助网点优势和人力优势加强个人客户的获取。理财业务的负债建议逐步可加大个人客户的占比,确保理财负债的稳定和负债成本的相对稳定。



延伸阅读

1. 同业资产和负债均出现收缩,股份制银行收缩更为明显

在同业资产中,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均出现收缩;在同业负债中,同业存放和卖出回购出现收缩,而拆入资金出现回升。如果分不同类型银行来看,五大行的存放同业出现了18.1%的下降,而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出现了0.1%和17.3%的上涨;上市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的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分别下降19.4%、0.3%和3.2%。可见,同业资产与负债的收缩首当其冲的是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而这些银行恰恰是15、16年同业资产和负债扩张的主力。一般情况下,由于国有大行吸收存款能力更强,资金成本也相对较低,一般都是同业资金的提供方;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需要通过主动进行同业负债来扩张资产负债表。在当前的情况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同业资产出现收缩,国有大行同业资产出现小幅扩张。这种迹象表明,在监管压力下,以同业存单为纽带的同业资金链条有收缩的趋势,同业资金重新回归国有大行,这种回流增加了国有大行的资金配置需求,利率债或为较好的配置标的。


2. 债券投资增速大幅放缓,国有大行增长贡献大,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增幅显著,显示出银行投资债券具有短期化和交易化倾向,银行交易盘需求或增加


2017年以来,债券市场“中枢抬升,震荡加剧”加大了债券投资的难度,同业规模的收缩和广义理财纳入MPA考核也影响了债券投资资金的供给,这些影响使得2017年一季度银行债券投资的增速相比2014-2016年有了大幅的下降,但交易性金融资产项目增幅显著。交易性、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在2017年1季度分别较去年年末上涨12.7%、4.3%和2.6%。如果分不同类型银行来看,国有大行对债券投资的增长贡献更大,五大行的可供出售和持有至到期投资分别增长5.5%和2.7%,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仅分别微增0.3%和1.7%。该变化表明,在市场震荡加剧的行情下,银行投资债券的需求仍然会保持增长,尤其是受监管影响较小资金充裕的国有大行,这构成了债券市场稳健的需求力量。由于今年以来的震荡行情主导,银行债券投资也出现了短期化和交易化倾向,而流动性较好的利率债是交易盘较偏好的投资标的,在银行交易盘增加的情况下,利率债需求或能得到支撑。


3. 监管加强不改温和去杠杆的基调,银行总资产增长放缓,但不致引发银行业“缩表”


监管压力下,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近期开始调整,这种调整对债市存在着一定的间接影响。随着上市银行一季报的公布,某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资产相较2016年末下降达3.7%,甚至一度引发了市场对此轮监管是否会导致银行业“缩表”的担忧。从数据来看,今年一季度五大行总资产比去年年末增长3.4%,上市全国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城商行总资产较去年年末增长0.9%,尽管增速出现了放缓大幅,但还不致引发银行业“缩表”。首先,由于一季度各项经济数据稳中向好,银行资产主要组成的贷款余额保持平稳增长,支撑银行总资产继续增长。其次,上市银行对信托和资管计划的配置出现恢复,上述资产主要记在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该科目在今年一季度相较去年年末增长5.1%,这与1-2月房地产和基建投资快速增长有关,也侧面印证了3月金融数据里社融中非标占比的走高,但在去杠杆的背景下,非标或不会出现13年的爆发式增长。从银行自身的角度看,尽管面对监管压力,但
只要经济基本面不出现大的调整,融资需求就会稳定增长,银行就有能力通过资产端循序渐进的调整,找到新的可持续的资产扩张路径。从监管层的角度看,监管加强但不会改变温和去杠杆的基调,在经济基本面出现稳重向好的迹象时,监管会尽量减小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在前期监管叠加流动性的冲击下,利率债和部分高等级的信用债收益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对银行存在一定的配置价值。


来源:第一金融课堂整理自交易圈、澎湃新闻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交易圈、澎湃新闻 作者: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