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中国式“缩表”,谨防政策超调

时间: 2017-05-19 15:10:04 来源: FT中文网  网友评论 0
  • 今年不仅是“监管年”,而且是“政治年”。如果下半年政策被迫再次转向的话,应兼顾“稳增长”和“控风险”。

来源:FT中文网   作者:章俊(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


受美联储开始谈论缩表可能性的影响, 最近市场对央行资产负债表波动似乎特别在意。央行资产负债表在今年2-3月份下降了1.1万亿,市场出现央行要先于美联储缩表的言论。可能出于管理市场预期的原因,央行在上周末公布的2017年1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开头的第一部分辟出专栏《如何理解所谓央行“缩表”》来讨论缩表的问题,特别澄清“我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化要受到外汇占款、调控工具选择、春节等季节性因素、财政收支以及金融改革和调控模式变化等更为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央行“缩表”并不一定意味着收紧银根”,再加上上周五央行通过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市场提供4590亿中长期流动性之后,市场所谓“缩表”的言论有所退潮。 我们如果看一下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数据,就会发现波动性的确很大。 特别是在2015年2月开始到当年年底,央行资产负债表跌将2.75万亿。主要是因为外汇占款下降,以及降低准备金率,同时央行创新流动性工具MLF和PSL等还在起步阶段,规模较小,难以起到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作用。 因此的确不应该将央行资产负债表任何波动都归结于央行的主动“缩表”。


我们认为央行年内主动缩表的概率很低,或者说至少央行不会早于美联储缩表。美联储当年启动加息也是通过长达2年左右的时间来与市场反复沟通,以避免造成过大的负面冲击。考虑到缩表相对于加息对流动性的影响更大,美联储一定会更为谨慎。 因此美联储在年内可能会在加息的同时,通过会议纪要中的措辞变化以及公开场合的表态来不断试探市场对缩表的接受度和承受能力,绝不会冒然启动缩表进程。国内央行目前也就是通过提升逆回购利率,以及MLF利率等来适度对冲美联储加息的影响,远还没有达到需要抢在美联储之前缩表。


如果说央行没有缩表,那又如何理解最近资本市场流动性紧张,出现股债双杀的局面?A股市场由于大盘蓝筹,特别是银行股的苦苦支撑,上证指数才勉强维持在3000点以上;而10年期国债利率接近3.7%水平。上个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就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进行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央在这个时间点召开金融安全相关的重要会议,给市场传递的信号是“防控金融风险,提升金融安全”是今年政府的工作重心,之后一行三会,特别是银监督会在政策层面跟进,让市场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从而造成了短期内市场的动荡。


目前国内投资者对中央“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立场基本已经达成共识,有充分的理解和预期。习主席也着重指出“一些国家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调整形成的风险外溢效应,有可能对我国金融安全形成外部冲击”。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在年初就指出,今年政府之所以要强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是因为:“今年中国经济的宏观风险主要来自于美联储加息所引致人民币贬值和资本外流的压力,以及国内经济结构失衡以及资产价格泡沫。前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二者叠加造成了国内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上升。在外因不可控的情况下,调整内因才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唯一出路”。参考过去几轮美联储加息过程中遭受重大冲击的经济体,无一不是国内存在金融泡沫并且实体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因此政府在宏观政策层面要关注如何保持国内系统性金融风险可控,并且避免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年初以来,央行货币政策转向中性立场,银监会加强对银行表外业务的清理和监管,以及各地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升级,都已经预示了今年是“监管之年”,加速“金融拆弹”可以使中国经济更加从容的应对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到来。考虑到近年来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通过加杠杆导致表外资产规模的飙升,已经给中国金融系统造成了不小的潜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中国式“缩表”,缩的不是央行的“表”,而是过度加杠杆的金融机构的“表”。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FT中文网 作者:章俊 (责任编辑:hello123)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