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2017年委外业务何去何从?

时间: 2017-01-12 22:54:41 来源: 江海观市  网友评论 0
  • 前记:近期集中拜访了一些同业机构,尤其是银行理财和自营等具有委外职能的相关部门,期间有一些感触,在此愿意记录下来,与各位探讨。

作者:蔡年华 来源:江海观市


前记:近期集中拜访了一些同业机构,尤其是银行理财和自营等具有委外职能的相关部门,期间有一些感触,在此愿意记录下来,与各位探讨。


一、债灾之后存量委外如何收场?


1、同业负债成本上升的恶果


2016年12的债灾造成的直接结果是2015年底以来的委外投顾业务的组合收益率出现较大的负向偏离,即以成本法估值的静态收益尚能满足收益率要求,而以市价估值的动态收益率则难以实现。


我们做个简单的测算,2016年,委外业务的平均收益率要求区间在4-5%之间,中位数4.5%,若银行的资金来源于传统理财业务,则资金平均成本3.8%-4%附近,而1年期同业存款的成本大致在3%左右,1y期同业存单价格低于3%。从静态来看,2016年点委外基本能够满足收益,风险不大。且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的成本远远低于委外的收益,之间存在稳定的套利利差。


而12月点资金成本抬升,结果是什么呢?1y年期同业存款维持在5%以上,3m的成本在4.3%左右,同业存单的情况相对乐观一点,经过大幅调整后,1y的aaa同业存单已经回落至3.75%附近,aa左右的中小银行也基本维持在4.1%左右。这是市场面临的基本的负债成本情况。后期这一利率会不会下降我们后面再讨论,先看下静态的风险。


我们知道,委外最疯狂大时候是2015年四季度和2016年一季度,2016年四季度到期的委外基本安然度过,而16年一季度大规模的委外将在17年一季度到期,问题的核心就在此。16年资产端的收益静态的不到4%,加上一倍杠杆不到5%,这意味着如果到期,商业银行就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赎回就必须面对较大的回撤,可能按市值法考核的收益已经出现亏损,而如果选择继续续发,则面临新的难题,(大型银行因为自身负债成本和融资途径的优势,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我们出现讨论的是以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支撑的同业委外业务)如果发行存单进行对接,则勉强能满足,而如果以同业存款进行对接则会出现静态亏损。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大部分商业银行会选择续发,这样的情况下,对债券市场而言,应该说可以喘一口气。但对委外市场而言,可能也意味着中小银行对委外业务趋于谨慎。


首先,稳定的套利模式消失,商业银行没有动力去增加资产和负债的风险;


其次,债券资产收益率抬升,目前aa的资产大部分都在4.5%以上,这对商业银行而言与委外的收益不相上下,也即意味着继续增加委外的动力不强。


这是我们对2017年委外市场的一个基本判断,市场将面临新的平衡,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将面临重塑,这中间的风险不容忽视,但只要央行保持维稳的姿态,市场预期的悲观情景可能不会爆发。


2、管理人的分化


接下来讨论委外业务如何收场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即管理理人到分化问题,在委外资管市场,目前存在三类机构,一类是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较强的机构,在这一轮回撤中基本实现饿盈亏平衡;第二类是16年在债券利率底部比较激进的机构,这一类目前基本忍受较大的负偏离,也处于市场的风口浪尖;第三类是新进入者,由于缺乏存量规模和历史业绩,虽然资产收益率诱人,但逆势发展举步维艰。


所谓,经历债灾,粗放发展的时代基本结束,后期市场面临的重塑和分化。管理人的分化主要体现在,基于业绩和风险控制能力的机构将继续存在,而管理能力较弱的会暂时被市场淘汰。同时,能够驾驭多资产、多策略的管理人将更受市场青睐,尤其是在先后经历股灾和债灾后,委托人对单一资产的敏感性和不信任感明显上升,因此,在多资产和多策略领域有储备的机构将占优。因此,2017年我们自我定位是:先生存后发展。


3、委托人转变:从资产驱动向负债驱动回归


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个是根源,为何商业银行会突然从资产荒回到了负债荒,而且交流下来大部分银行17年的主要关切点在于寻找低成本负债,这背后转变的核心是基础货币的投放途径发生的根本转变,且已经深刻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具体的逻辑既是央行的公开市场和mlf成为对冲外汇储备下降的主要途径,基础货币更多的依赖于央行的短期调控。


第二个层面的问题随着收益率回升,资产变的不荒,但资产的质量大幅下降。近日跟同业开玩笑,说是从很多金融机构的报表来看,似乎很健康,还实现了大幅盈利,但是实际上大量的不良被掩盖,实际是大面积亏损,金融机构以时间换空间。但资产质量下降的问题不容忽视,金融机构主动进行资产驱动的模式受到了限制。


二、商业银行的资产选择路在何方?


简短的回顾一下历史,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扩张路径依次为:贷款——非标——债券。贷款大幅增加,两条监管指标卡住:存贷比、新增贷款总量;非标扩张,监控指标:理财中非标占比,同业负债占比;债券扩张,本来是符合监管方向,非标转标,但负债端漏了一项,即同业存单,同业存单既类似于债券资产,又类似于同业存款,因此在监管指标里面,并未纳入同业负债,这就有一些遗漏,商业银行也就有动力通过发行同业存单来做大资产负债表。同时,表内监管指标受限,商业银行即通过表外理财来做大业务,而mpa纳入表外理财后这一模式也基本受限。


第二个问题,既是中国的小型农商行和城商行的改制完成和崛起,15年以前,这部分金融机构主要是市场资金的融出方,尤其是农信社,当时基本是市场稳定的长期资金的提供者,而15年后,市场中突然出现大量新增的机构都在进行金融市场业务,并基于此迅速做大了资产负债表,途径依旧是非标+委外的模式,同业负债是主要的负债来源。


从这个角度来看,监管上补漏洞应该是方向性的,一是对同业存单的监管;二是对小型银行的监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新的监管方向,意味着新的发展思路。


但是,对前景我们不容乐观,目前mpa考核基本已经涵盖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门类,控制增量已经基本实现,而存量上来看,无非是哪种收益最高风险最小商业银行就会进行相应的选择。从静态到分析来看,对应到加杠杆的主体,我们能看到的也即是政府加杠杆,也即意味着ppp和地方债或是17年商业银行主要的着力方向。而同业市场上,如果没有出现新的套利模式,很难有新的突破,行业去产能不可避免。


虽然面临重重困局,我们相信商业银行的方向依旧上资产负债表的扩张,缩表的可能性较小,一是经济增长继续保持在6%以上的增速,也意味着商业银行的底线增速也得在6%;二是考虑到旁氏融资不出清,刚性兑付不打破的部分,没有的债务利息支出夜的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扩张3%左右,因此,保守估计2017年银行的资产增速会在10%左右。


对于负债端,一般性存款向理财转化的趋势不变,商业银行寻求低成本负债的难度在增加,唯一值得期待的是监管在一系列动作之后会趋于缓和,央行会重新考虑降低市场融资成本。


央行的货币政策上有资金成本抬升刚性兑付大面积打破导致金融危机的风险,下有杠杆持续抬升加大金融系统性风险,因此在这一狭小点空间内,决定了央行不可能进行激烈的去杠杆操作,2017年货币政策稳字为先。


相关阅读:银行委外加码权益类投资!

来源:21世纪资本研究院  作者:李洁雪


以银行资金为代表的委外资金,正在加码权益类投资。


当时间迈入2017年,久违的热情回归了A股。1月5日,A股以普涨格局收场,截至收盘,沪指报3165.55点,涨0.21%。此前,2017年开年前两个交易日上证综指涨1.78%、创业板指涨1.50%。

多位受访公募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从近期与各家银行的交流来看,多家银行计划在2017年调整委外结构,有限度地提升权益类投资的占比。

其实银行为代表的委外资金早在市场并不明朗的2016年四季度已经悄然加快进场步伐。

“委外加大权益投资这个趋势主要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的。去年一家大型银行委托我们做了超过10亿的权益投资。”1月5日,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权益投资总监指出。

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债市调整部分偏债委外收益不如预期,2017年债市前景预期降低,难以覆盖理财资金成本,于是委外资金开始选择加大权益类的砝码。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委外资金的监管也在加强。据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透露,监管层曾在去年四季度有意收紧供销社、农信社等投资能力较弱的银行在权益投资方面的政策。

一方面是需求加大,一方面是监管关注,在2016年撬动整个公募行业的委外业务,下一步将如何发展,这一次,整个市场都在期待。

银行加码权益投资

进入2017年,委外资金在权益投资上的比例将有望提升。

深圳一位公募基金经理钟萍(化名)1月5日告诉记者,“以银行委外投资多策略产品为例,过去银行设定的权益类仓位普遍是10%或20%,但日前个别银行在2017年的多策略产品委外规定中提到,当产品净值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相应提升权益仓位,最高可以提至30%-50%,这在之前是很少见的。”

华南某基金公司专户总经理廖楚(化名)1月5日亦表示,“这段时间确实明显地感觉到委外资金对权益投资热情度的提升。目前我们公司接洽的委托机构中,除了银行、保险等传统委外机构外,还有信托公司,它们希望把部分自有资金委托给我们来进行权益投资。”

多位机构人士指出,委外开始逐步加大对权益投资大概是从去年底开始。

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的权益投资总监谈到,“委外加大权益投资这个趋势主要是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的。去年一家大型银行委托我们做了超过10亿的权益投资,虽然相对于他们整体过千亿的委外规模来说量很少,但委外做权益还只是刚刚开始,我们预计2017年委外在权益投资方面会有增量。”

对于银行委外为何在去年四季度尤其是去年底增加权益投资,业内普遍认为是由于债市调整部分偏债委外收益不达预期所致。

前述公募基金经理钟萍指出,“市场对2017年债市的预期并不太高,考虑到2017年债券投资可能覆盖不了理财资金的成本,因此银行选择加大权益类投资是必然的。不过尽管如此,银行对于直接的股票投资还是非常谨慎的。”

某大型基金公司负责委外业务负责人李毅(化名)告诉记者,出于对风险的考虑,银行一般都是以FOF基金或者MOM基金的形式来委外。

李毅1月5日指出,“银行自己会先做好上层的大类资产配置,底层配置则通过委外完成。也即银行先确定不同策略的配置比例,对不同策略产品提出不同的要求,再根据不同的策略去挑选管理人。目前我们估计委外权益占比整体约为10%-15%左右,向上的空间最多不会超过30%,不过量化投资会增加一些。”

小行委外政策或收紧

据悉,包括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主要大型银行2017年的委外招标,都已经于2016年底完成。

某规模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战略客户部人士向记者表示,“去年底大行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委外招标,所谓招标就是先给基金公司一个入围资格,入围后才会考虑分配委托金额。相当于银行先确定和哪几家公司合作,但具体给多少钱怎么设计产品要后期再看。我们公司各大行的招标基本都入围了,因为去年我们的委外完成得不错。”

不过,在大中型银行风风火火完成2017年委外招标时,甚至欲加码权益投资之际,很多小银行却仍按兵未动,尚未对外招标。对于这一情况,除了银行本身的计划安排外,或许还与相关政策的收紧有关。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与大行加码委外不同,小型银行由于投资能力有限,在权益投资方面面临着非常严格的监管。

据接近监管层的公募人士透露,监管层曾在去年四季度发表内部文件,对供销社、农信社等投资能力较弱的银行在权益投资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例如农信社未来将不能参与权益专户,甚至可能连打新专户也不能参与。

虽然上述文件未有对外公布,且可能仍存一定变数,但各相关方都在为此做准备。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固收总监1月5日表示,“我们认为这一规定今年执行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监管的大趋势下,对这类银行的限制是必然的。在这种情况下,这类银行肯定还是要找一个出口,而我们正是瞄准这一方向。从目前的文件来看,它们仍然可以投债券基金,如果权益市场好而它们又想参与,只能投二级债基,因此我们也正在储备相关产品。我们相信这个方向的委外需求2017年会表现出来。”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江海观市 作者:蔡年华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