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消费金融存在这些问题,别瞎玩!

时间: 2016-09-27 13:51:04 来源:   网友评论 0
  • “消费金融是一个蓝海,但是若不注重风险控制,通常会把蓝海做成死海。”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2016中国消费金融高峰论坛”上坦言。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朱丹丹


“消费金融是一个蓝海,但是若不注重风险控制,通常会把蓝海做成死海。”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2016中国消费金融高峰论坛”上坦言。

近年来,消费金融已越发成为中国众多金融企业竞相追逐的风口浪尖。

郭田勇表示,当前消费金融市场呈现三足鼎立状态,传统银行量比较大,但代表不了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一直以来,消费金融也面临着欺诈、多头借贷、违约逾期等风险。对此,芝麻信用副总经理俞吴杰表示,消费金融逾期风险显著高于信用卡客群。

消费金融市场三足鼎立

消费金融市场正在不断被挖掘,且已经吸引了很多市场进入者。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蓝海,未来五年,消费金融规模有翻倍的潜力,到2020年,中国消费贷款余额预计达到1.9~2.2万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是20%~24%。”波士顿咨询全球合伙人张越分析指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市场上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可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商业银行;二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三是依托于电商平台、P2P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

“当前的消费金融市场呈三足鼎立状态。银行业肯定是大头,房贷基本上集中在商业银行,除此之外银行还做信用卡分期、个人消费贷款;第二是持牌类的金融机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和一些小贷公司也做消费贷款。第三就是非持牌的、新兴的,特别是当前以‘互联网+’催生出来的新型消费金融机构,如阿里、京东白条等。”

郭田勇分析,传统银行量比较大,但它代表不了未来消费金融的发展方向,消费金融真正的着力点应该是轻型小额的消费,这一块也是整个促进居民消费升级换代的重点,各类消费金融机构在这个市场上应该朝这一方向往下挖,这是趋势。

多位机构人士也曾表示,消费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公司,风险成因很多,包括政策、流动性、信用等方面。

“除去政策风险,消费金融还面临风控难题。一、欺诈风险如何识别;二、多头申请现象严重且存在更高风险;三、数亿用户缺少传统征信记录;最后,违约逾期如何惩戒等。”俞吴杰指出。

来自芝麻信用相关数据显示,超过40%的逾期订单发生在有过10次以上的跨平台申请用户群体中;在某业务中,通过风险关联发现,疑似黄牛团体中用户整体违约率达25%,在疑似黑客冒用群体中,整体违约率接近100%。

俞吴杰还透露,根据芝麻信用数据库统计的消费金融客群特征:主要申请客群为男性(约占60%),以年轻群体为主(平均年龄为28岁),主要活跃在2、3线城市(约占60%),逾期风险显著高于信用卡客群。

“担心消费金融做成死海”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伴随着部分风险事件的发生,不少人士也对消费金融产生了担心。

“整个消费金融市场我担心会做成死海。”郭田勇分析称,个人觉得做消费金融有两个问题非常重要:一个要有效控制业务成本;一个是控制风险,这两个问题不解决好,整个行业是没有前途的。

张越也分析指出,现阶段中国消费金融仍是以供给端驱动为主,仍是风口,但风一定会有停的时候。长远来看,消费金融不会是遍地开花的局面,最后一定会形成巨头割据。

不过,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认为,消费金融最有力的“金刚钻”是大数据和云计算。对于大数据的应用主要应集中在打破数据孤岛上,而这不能仅依靠大数据来完成,同时还需要绝对权威的市场参与各方所信任的第三方促成这种整合。

对于消费金融未来的发展,郭田勇建议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鼓励各类机构特别是各类新型机构进入到消费金融市场中来;其次,强调消费金融跟征信体系的关联建设非常重要;第三,要有一个很好的监管框架,消费金融机构还要增强风险意识,增强自律能力。

PPmoney副总裁康德胜也坦言,消费金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选择和传统金融机构合作,将互联网企业的获客体验与风险定价和传统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相结合。再者,消费金融的重心依旧是风控,无论是与传统金融机构合作还是依靠央行的征信体系,都可以使消费金融的成本有效降低。另外,多头借贷和流动性风险在消费金融领域也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可以进行控制,这个领域是可以赚钱的。

张越认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是有时间窗口的领域,未来竞争将在五大维度上展开,即接触大量的客户、低成本资金、数据驱动风控、客户体验(品牌)及可延展的运营。此外,“消费金融是同质化竞争明显的领域,品牌也很重要。”

 延伸阅读:

消费金融行业存四大棘手问题不懂别瞎玩

来源:证券时报作者:刘筱攸

上周五,深圳和北京同时上演了同一主题的两场论坛——“中国(深圳)消费金融峰会”与“2016中国消费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双双剑指时下最热的消费金融。而就在这两场论坛的前几天,上海也有一场同主题高峰论坛。

往往某项业务或者某个概念太火,就会出现这种论坛遍地的情况。普惠金融是,金融科技是,消费金融更是。尤其是秉承着监管“小额、分散”精神的网贷暂行管理办法出台后,一夜之间大量P2P平台涌向消费金融布局。

不知情者会以为消费金融很简单——只要把纯线上撮合或以机构资金放出去的放款额度砍到监管红线以下,就等于消费金融了。可“小额、分散”和“消费金融”间真的能单纯划等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针对不同细分人群的产品研发、不能粗暴一刀切的利率风险定价、完善的风控贷后管理。简单来说,就像银行发放信用卡,你没有经过市场检验的授信模型和至少还算有效真实的征信数据,何以作出授信决策与监测资金流向?

所以消费金融跟个人P2P的逻辑完全不同,并非愿意承受高利率就能拿到款。这是消费金融公司和小贷,乃至民间高利贷的商业逻辑区别。

而在业务运营层面,消费金融公司属于类金融机构,可以发行金融债融资、享受低息同业拆借、打破地域限制放款。为了不引起任何系统性风险,它当然应该实行牌照制,严格审慎吸纳参与主体。但事实上,尽管监管已经制定了较为苛刻的准入门槛,比如非金融企业最近1年营业收入不低于300亿元、至少有一名具备5年以上消费金融业务风控经验的出资人等,依旧没能挡住一大帮杂牌军声称自己是消费金融新势力。

深圳小牛资本就曾如此表述——“消费金融真不是这么容易做的,需要很多累积。我们在这块有布局,但不是重点,而且才刚刚开始,不是太有经验。我们还是会主攻擅长的,比如小微业务”。

事实上,在深圳的消费金融峰会上,前银行业零售条线猛将、在“零售之王”招行主管零售网络银行部的总经理胡滔,跳出银行体系掌舵首批个人征信牌照试点企业芝麻信用一年多后,直言她观察到消费金融行业目前有四个最棘手的问题:一是消费金融超过50%的损失来自欺诈,如何识别?二是11%的用户向10家以上机构借款,拆东墙补西墙,如何防范?三是数亿用户缺少抵押和传统征信记录,如何评价?四是违约逾期、欠债不还,如何惩戒?

其实胡滔提出的四个问题,高度浓缩了消费金融主体扩容后,依旧伴随行业的问题:消费金融法律体系建设、个人征信系统完善、欠款催收与坏账处理。

所以这是一个更加应该有序发展的市场。当然有一个好的现象正在显现:银行作为主发起人的持牌军,正在加速入场。从2014年至今,有12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其中银行作为主出资人占9席。银行坐镇,通常是搭档商贸类实体企业,比如连锁百货等。银行扮演的当然是自己的优势角色:产品研发、风险定价、风控管理、负债端资金获取;而商贸实体企业则更多提供的是营销渠道与线下应用场景。

这样的通行架构,确实属于优势互补型的合作。另一方面,也有越来越多国外颇具经验的消费金融机构,与国内银行和大型企业联手,这对整个行业少走弯路也是一个益处。

当我们谈论一个新兴市场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我想,不应该是简单粗暴地预设一个“到XX年市场规模超过XX”的目标,而是这个行业风险可控,发展有序。

不懂消费金融,就别瞎玩,对吧?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