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信贷盛筵枯竭或引发银行盈利逻辑的转变

时间: 2014-12-05 17:00:54 来源: 央行观察  网友评论 0
  • 【导读】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信贷市场所经历的,酷似游牧民的大规模转场和掠夺式放牧。产能泡沫破灭,能源资源价格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高位盘整,中央政府下力气规范政府债务,凡此种种,都清晰地表明:中国的信贷盛筵已近尾声。

  【导读】近年来中国银行业信贷市场所经历的,酷似游牧民的大规模转场和掠夺式放牧。2009年启动的庞大财政刺激计划,为商业银行带来了四轮信贷投放高潮。然而,信贷扩张加剧了产能过剩,导致制造业更加剧烈的调整。

  盛筵之后如何消除宿醉,适应经济新常态,寻找并适应银行业自身的新常态,已经成为整个中国银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作者:赵先信

  系央行观察特约撰稿人

  产能泡沫

  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也一直小心翼翼。由于要素价格失真以及各种体制原因,特别是各地方政府在投资和资源分配上的激烈竞争,重复投资严重,中国经济一直饱受产能过剩问题困扰。

  靠产能泡沫推动的繁荣不可能持久,财政刺激推动的产能泡沫更加脆弱。2012年,刺激效应过后,经济增速首次下跌到8%以下。受其影响,国有工业企业息税前利润率从2011年的10.2%下降到2012年的9.3%,2013年更进一步下降到5.9%。

  产能过剩在恶化企业财务状况的同时,也恶化了企业的融资环境。银行开始收紧信贷,企业实际融资成本随之上升。随着实际利率走高,2011年,企业亏损面急剧攀升。2013年底以来,几乎所有行业的亏损面都在大幅度上升。多个行业的应收账款比例大幅度增加,应收账款周转率和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明显下降,相互拖欠严重,企业资金链更趋紧张。

  这反过来又引发了新一轮的银行信贷紧缩。出于避险动机,银行开始更多地将信贷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撤出,配置到房地产和政府平台等比较“公认”的低风险领域。很明显,制造业和商贸行业已经被高利率抛弃,留下一地鸡毛。这时候有条件的企业要么也挤进资金安全港拓展商机,要么只能绝望等死。

  伴随着产能泡沫的破裂,2012年以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开始整体反弹。从14家上市银行的年报看,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贷款合计占各家银行全部贷款的比例大致在30%—36%之间,占全部对公贷款的50%左右,而这两个行业的不良贷款余额却占到了银行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80—90%。

  资产价格泡沫

  值得强调的是,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并非全都源自产能过剩,也源于过度负债,而过度负债之所以能够发生,很大程度上缘于资产价格投机。

  过去几年来资产价格持续走高,尤其是前期刺激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和能源原材料市场不断走高,诱使实体经济大量进入房地产、煤炭、有色等领域,其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偏离主业。这种情况在浙江等地尤其普遍。企业愿意多借,银行愿意多贷,以至于企业的负债率不断走高。接下来的债务崩盘几乎是必然的。

  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是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钢贸事件、铜融资风险、青岛港骗贷事件等可谓出足了风头,赚足了眼球。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企业愿意借,甚至于不惜骗贷。

  作为一种信贷业务,贸易融资的操作要求常常被概括为5S:掌握货权(secured);自偿性(self-liquidating),资金封闭式管理;贸易背景真实具体(specific);掌握合理的融资期限(short-term);小额(small)。但在当下,融资骗局往往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 但过去几年来的实际情况是,企业在货物抵押上做手脚实施骗贷屡见不鲜,同一批货物重复抵押给多家银行申请贷款。

  2. 另外就是打时间差,企业进口货物后即使销售资金已经回笼,由于所开立的远期信用证或信托收据贷款尚未到期,企业并不急于还款,而是将信贷资金转投于其他高回报领域。

  3. 再者就是伪造贸易背景实施骗贷。这在一些转口贸易中比较突出。货物在保税区仓库里动都不用动,只通过仓单的换手,客户仅通过一进一出两头的远期操作就获得了融资。还有就是关联方交易,通过虚假对倒骗取信贷。

  凡此种种,实质都是在把贸易融资当成了融资平台。由于企业将套取资金主要投向高回报的投机活动,比如房地产开发和大宗商品投机等,短期内回报率高,周转快,银行尽管注意到了上述问题,在短期收益的诱惑面前,通常也是半推半就,屡禁不止。最终随着资产价格回调、局部区域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信用风险集中爆发。

  转场高利率市场

  尽管实体经济遭遇了明显的信贷紧缩,但在房地产和政府平台领域,信贷需求依然相当旺盛,并成为推动整体信贷增长的重要动力。

  针对新的监管体系和运行方式,银行对这两大领域的信贷投放不是传统的表内信贷,而是借道所谓的影子银行。与典型意义上的影子银行相比,由于缺乏证券化基础,中国的影子银行其实从事的无非高息揽存和绕规模放贷的勾当,在技术上确有等而下之之嫌。

  但口不惠而实至,或许正是中国影子银行业务魅力之所在。单从利率水平看,表内贷款平均在5—8%之间,而场外项目类的利率多在8-12%之间。另外,由于影子银行可以有效规避加诸银行身上的各类约束,诸如额度控制、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等,放起量来更是没有了羁绊。这样的收益摆在面前,谁不爱?

  影子银行业务带动信贷利率中枢持续走高,银行携高利率单飞,实体经济被抛弃,处境更加艰难。由于体制和结构性原因,房地产和平台正越来越多地通过影子银行寻求高利率信贷资金,利率走高并没有有效遏制信贷需求。失血与淤血并存,去杠杆与加杠杆共生,这种投融资领域的二元结构表明,除非从根本上解决预算软约束等体制问题,利率市场化不可能稳步推进,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套利狂欢下的隐忧

  技术上,这场高利率盛宴之所以高潮迭起,关键基于一个基本假设: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将持续,房地产暴利还将持续。

  房地产业一直以来都是所谓的“暴利”行业,实际回报率和预期回报率均很高。房地产开发企业也习惯了高杠杆经营。只要拿到土地批文,一切融资都将迎刃而解。

  这些年累计在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资源已然将房地产泡沫吹大。然而,泡沫总是会有收拢甚至破灭的时刻。

  产能泡沫破灭,能源资源价格泡沫破灭,房地产价格高位盘整,中央政府下力气规范政府债务,凡此种种,都清晰地表明:中国的信贷盛筵已近尾声。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信号最清晰的当属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整治。目前看来,整治主要集中在三个环节:一是规范地方政府的融资和负债行为,二是规范银行的同业业务,三是规范银行的理财业务。前者针对地方政府的融资行为,堵疏结合。

  重点是硬化地方政府的预算约束。针对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商业银行,正本清源,推动银行同业业务回归本源。针对银行理财业务,重点是打破刚性兑付。必须有机制确保理财产品显著区别银行存款产品,确保投资者真正承担投资风险。三管齐下,房地产和地方政府的融资泡沫将很难继续堆积。

  从目前的情况看,整治的力度在不断加大。最新上层文件来自国务院与财政部,2014年9月27号,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就清理存量债务和规范地方债管理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10月23号,财政部下发《关于印发<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正式启动债务甄别工作。

  接下来可以预期的还有很多,比如关于未纳入政府预算的存量债务管理,打破刚性兑付的理财监管改革等。特别是在规范理财方面,随着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最终浮出水面,刚性兑付终将被打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中央政府距离市场较远,或许没有市场那样的先动优势。但明白过来之后的改革动作也将非常坚决。

  “新常态”,企业和银行都准备好了吗?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央行观察 作者:赵先信 (责任编辑:lixuezhe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