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监管层报告:中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失衡

时间: 2014-10-21 17:52:32 来源: 财新网  网友评论 0
  • 报告指出,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仍然以吸收被动性负债资金(存款)为主,截止2012年底,金融机构被动型负债占全部负债的89.6%,主动型负债(债券、同业负债、国外负债等)只占10.4%。

  近日,监管层对中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进行研究,并发布了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商业银行总体的负债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存款占负债比例远大于非存款,这种失衡的负债结构存在很多弊端,例如资金筹措被动、经营稳定性削弱、筹资外部空间受限等

  从2008年到2012年,中国金融机构总体负债金额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542844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1024067亿元。

  报告指出,中国金融机构总体仍然以吸收被动性负债资金(存款)为主,截止2012年底,金融机构被动型负债占全部负债的89.6%,主动型负债(债券、同业负债、国外负债等)只占10.4%。

  从存款占负债的比重来看,五大行近六年来始终在80%左右,其中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比例最高,平均达到87%;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则维持在较低水平,平均为77%。

  报告指出,中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中,存款占据了大部分,原因主要有几点:首先,中国家庭由于教育和养老等需求保持较高储蓄率。其次,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GDP持续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中国家庭的收入也随之增加。鉴于中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并不十分健全,能获得稳定预期收益的投资工具不多,这就为银行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报告还对比了外国主要银行,其中渣打银行存款占总负债比例为60%左右,明显低于中国。

  在美国,大银行主动型负债比例远高于小银行,因为大银行日益把主动性负债作为满足贷款需求和应急的重要短期资金来源,而小银行受规模限制只能依赖于一般存款。“中国正好相反,大行存款规模过大,发展主动型负债动力远小于其他商业银行。”报告指出。

  报告指出,中国不同产权制度下的商业银行存款来源差异明显,国有商业银行的存款来源中,居民存款占比与企业存款占比差距不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企业存款占比远远高于居民存款。

  在国有商业银行中,除了农业银行外,负债来源都比较均衡,企业存款与居民存款占比重差距较小。“由于企业存款利率比居民存款利率低、活期利率比定期利率低,银行为了降低存款成本,也会加强对于企业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吸收。”报告指出。

  在居民存款方面,四大国有银行居民存款所占比重近年来都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存款有活期化的趋势。”报告称。

  相比之下,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银行相比,成立时间较短,网点少,覆盖面小,在吸收居民存款方面较弱,因此大多为企业存款。例如,光大银行企业存款占存款比重近三年来平均为80%左右,但近年来逐年下降。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该数据为65%。

  报告也指出了企业存款的弊端。“企业存款多以活期存款为主,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出,不够稳定,虽然银行可以使用协议存款的方式来保证企业存款稳定,但会相应增加存款的利息成本。”

  因此,如今中国股份制银行也在加强居民存款的吸收,从而获得相对稳定的存款。

  报告对比了金融机构负债增长和GDP增长的速度,结论是中国负债规模的增长速度远大于GDP的增速。很多学者从货币供求角度来解释,认为中国M2/GDP过高主要是由于银行资金使用的低效及银行资金的大量闲置造成的,大量银行存款脱离实际生产领域及银行贷款使用效率低下亦是原因。

  报告指出,“由于银行盈利主要来自各项资产,而扩大资产所需要的资金又通过负债提供,因此银行总是尽力扩大负债规模。然而负债并非多多益善,负债所需的资金被运用之前不仅不会给银行带来任何收益,反而会使银行付出一定成本。”

  非理性负债扩张有两方面弊端,一方面是随之增加的成本会影响银行经营目标实现,造成浪费;一方面是会加剧银行的经营风险。

  “银行只有把负债吸收的资金通过合理贷放或投资,使资产收益在抵销负债成本并扣除税收后还有一定净利润,其经营活动才是有效的。”报告指出。

  报告结论认为,负债结构的严重失衡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无疑会产生很大消极影响。首先,会使银行在资金筹措中处于被动地位,失去自主决定债券规模的主动权;第二,被动性负债的不稳定性影响着银行对负债资金的运用,特别是中国银行定期存款的定活两便性质使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受到很大削弱。第三,存款为主导致中国银行筹资的外部空间受限,很难超越现有分支网络所覆盖的地理区域。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财新网 作者:李小晓 (责任编辑:lixuezhe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