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求解2014中国宏观金融十大问题

时间: 2014-02-10 18:07:43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 刘煜辉:如果减杠杆确实发生,经济会经历状态的转变—由“经济下行+利率上行”转向“经济下行+利率下行”,这是经济去杠杆的完整过程。可以迅速松绑汇率管制,增强弹性,使中国完整工业链重新获得动力,提振经常账盈余,改善流动性的外部条件;

  2014中国宏观政策能否延续强硬风格,把杠杆真正减下来;政策取向究竟该顺应“破”还是追求“稳”?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向《第一财经日报》回答了有关的十大问题,并表示“破”下去或是好的开始,不“破”意味着坏的尚未结束。

  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中国宏观状态总体如何研判,什么是2014年中国宏观的焦点?

  刘煜辉:就目前的中国宏观状态而言,我们体会,是一个研判相对简单的时期。换言之,可以淡化对经济短周期(库存和价格)波动的关注。2014年的宏观焦点是流动性压力如何解。

  自2010年中期中国经济下行趋势形成以来,名义经济增速大致掉了一半(2013年底经济名义增速9.5%)。下行的强动力来自供应面(长期因素),即中国潜在增长率可能正处于快速下行状态(这是趋势增长率)。从需求层面观察经济下行的动力,大家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债务率可能已经冲顶,债务抑制了需求。债务周期的顶部区间,库存周期的下行期被拉长(我体会是“合意”库存水平的下移),去库存的过程变得缠绵无期。补库存的需求往往被喷涌而出的过剩产能所淹没,使得补库存的过程很难持续且绵软无力(原料库存时常出现一些弱反弹,但产成品库存往往麻木而无法感知)。由于融资成本高企,产成品的提价又受制于庞大产能释放,增加存货投资是不经济的。

  2013年6、7月份中国金融市场所遭遇的流动性冲击是经济内生性的。长期负向因素在一个集中的时点、在一个薄弱的环节显现出来。风险的爆发(危机)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呈现出很强的非线性。临界点的判断远比债务率的度量难得多。经济对债务承受的极限可能最敏感的反应是流动性。泡沫破裂过程一定对应的状态是利率飙升。

  第一财经日报:为什么M2增速大幅高于名义GDP增速,还在出现利率中枢的上升?

  刘煜辉:实际上,中国货币和经济的历史规律已经被打破。

  经历2013年6~7月份的资金紧张之后,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压力丝毫没有舒缓的迹象。

  货币比名义经济增速尚高5个百分点,为何利率却出现创新高的强劲动能?这是债券市场的资深投资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事。

  比照过去十年的经验,三次利率高点的发生所对应的经济状态,都是货币低于名义经济增速,即货币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动能的需求。但这一次规律却被打破。

  货币经济学关于这种状态的解释是:货币流通速度可能在快速下降。

  中国学者易纲、余永定都曾研究过这个问题。易纲在《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中论述到长期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和错配,致经济泡沫生成,货币流通速度变慢,特别是在泡沫临近不可持续和已经进入破裂状态下,货币层面的反应是周转速度不断变慢,总量虽然高企,但经济中并不感到资金的宽裕。投入的项目如果长期不能产出足够的现金流来自我维持,那么这些项目跟新项目争资金,资金成本就会上升。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杨柳 (责任编辑:lixuezhe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