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中国金融自由化应以史为鉴

时间: 2013-07-16 13:56:24 来源: 上海金融报  网友评论 0
  • 中国正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中国现在的情形和20世纪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前期的日本非常相似。中国现在相当于处在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期,但是增速逐渐在放缓,汇率弹性越来越高,利率也逐渐实现自由化,特别是存贷差之间的管制也越来越被放宽。

中国正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中国现在的情形和20世纪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前期的日本非常相似。

  中国正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中国现在的情形和20世纪70年代末或者80年代前期的日本非常相似。

  中国现在相当于处在日本高速经济增长期,但是增速逐渐在放缓,汇率弹性越来越高,利率也逐渐实现自由化,特别是存贷差之间的管制也越来越被放宽。

  2012年之后,中国有几大动态值得关注。首先是资本自由化,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发布了关于三阶段推进资本自由化的报告,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布类似内容的报告,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从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每日汇率的变动幅度扩大。另外,中国时隔八年再次开始了利率改革,预示着改革的步伐将越来越快。

  中国和日本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受管制,也就是说非正式的地下资金和受国家管控的资金同时流动。这带来的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效应,还存在争议。另外,中国保护金融竞争的弊端也非常明显。比如,去年银行被批评为牟取暴利的机构。实际上,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也出现过类似情形,证券业的发展受到国家保护,手续费固定,很多利益用于填补优良客户和大客户的亏损。这样的资金用途当然是很奇怪的。后来,日本进行了大幅度的金融改革,利率也走向自由化。

  昨日日本金融与今日中国金融对企业融资途径进行统计发现,间接融资占非常大的份额。日本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但是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会对银行经营有所影响,投向不动产的资金越来越多,这带来了很大的弊端。今后中国的银行也要调整运营的方向。

  特别要提到的是金融管制的制度设计及相关的政策调整。针对管制,日本存在一些监管套利行为。一是“特定金钱信托”,简称“特金”;另一个则是“指定金外信托”。两者都是信托投资的理财产品,都是在金融政策放宽后出现的。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会产生资产泡沫,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其金融政策。从投资产品的角度来看,大量资金最终都流到了“特金”和“指定金外”上,数目大约是45万亿日元,相当于当时东证市值的10%,这是一笔相当大的财富,最终导致企业遭受巨大的亏损。中国最近盛行的理财产品非常类似于日本过去发行的这两款产品。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迂回贷款,指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的借贷。上世纪80年代,日本的银行出于受管制以及风险太大等原因,自身无法开展业务,因此通过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发放贷款,以期通过迂回方式逃避管制。在泡沫经济时期,迂回贷款的规模被放大了若干倍。到上世纪90年代末,达到了90万亿日元左右(当时日本的GDP是400万亿日元)。这些通过非银行金融机构放出的迂回贷款逃离了管制。后来日本也自食恶果。

  另外一个例子是90年代初取道香港的迂回贷款。为了回避国内的金融管制,日本的银行在向客户贷款时,会通过该行设在香港的分行进行贷款。这个时期,香港的银行对外的债权和债务都有大幅度的增长。最近中国国内的情形和当时非常相像,虽然国内有各种限制,但是仍然有不少银行钻空子套利。

  制定合理的宏观政策介绍日本金融市场历史是想说明类似的情形正在中国发生,现在通过信托产品进行理财和资金运用的情况很广泛,尤其是为了逃避监管,面向房地产的贷款多采取信托方式。最近中国的债券发行额又创新高,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都被包装成理财产品进行发售。当然,中国的银行也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但这些对策也是为了规避存贷比和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中国的银行已经开始出现部分资产表外化。银行本可以直接贷款给企业,但是由于监管限制,却要通过理财产品来放贷。现在,银行借用的通道更是从信托公司发展到了证券公司,手段包括集合理财等方式。

  有人提出这存在着期限不匹配等很大的风险。另外还存在糊涂账的现象。但是,我觉得最大的问题仍是信用风险。从形式上来看,理财产品并不保本,而是由买者自负其责。当然,在实际操作中,理财产品最终是由银行兜底,或者是地方政府以及中央政府兜底,这是大家购买理财产品的前提,而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道德风险。

  到目前为止,政府对利率的监管其实就是通过控制利率,实现对银行利益的保护。但是,中国下一步将放开对利率的管制,银行面对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剧。比如,巴塞尔协议即将在中国实施,这将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提出更高要求。另外,中国准备推出存款保险(放心保)(放心保)的制度,我认为这种做法非常可取。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 (责任编辑:Lucica)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