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外资行信贷开年未现井喷 曝三类贷款被禁

时间: 2013-01-10 09:25:56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网友评论 0
  • 某外资行负责人表示,结合新的宏观形势,外资行2013年新增禁止介入的行业,包括钢贸、有色金属和大宗商品批发类贷款。上述外资行信贷审查员表示,相比中资行较为看重规模,外资行更看重贷款的质量和利润,不打擦边球,也不涉足政策模糊地带。

  元旦假期过后,银行业迎来了年初集中放贷的高潮。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外资行并没有早放贷早受益的说法,目前也未出现信贷井喷的现象。

  在中国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调下,2013年信贷政策将延续2012年“稳中求进”的思路。目前,在华外资行所占市场份额虽不到2%,但在2012年完成增资和存贷比达标的基础上,外资行似乎也面临新一轮的扩张机会。

  某外资行负责人表示,结合新的宏观形势,外资行2013年新增禁止介入的行业,包括钢贸、有色金属和大宗商品批发类贷款。不过,记者没有查找到相关文件。

  外资行停放钢贸贷款

  一位中资行分行负责人表示,中资行一年中四个季度放贷节奏通常是3∶3∶2∶2,而每个月上中下旬的分配节奏则是4∶3∶3。当前是新一年的开端,正是集中放贷的高潮。

  对此,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的一位外资行信贷审查员表示,外资行没有 “早放贷早受益”的说法,不过业务员放贷也有指标,每逢月末季末会因为考核压力冲量,月底会有很多贷款申请递交上来,但审核部门不会配合业务员的需要集中发放贷款。

  上述外资行信贷审查员表示,相比中资行较为看重规模,外资行更看重贷款的质量和利润,不打擦边球,也不涉足政策模糊地带。对于中资行非常看重的地方融资平台、城投公司,外资行则视之为高危地带,根本不去碰。

  一位外资行总行合规部门负责人表示,外资行信贷投向的发展趋势是适合国家产业发展的新兴行业,淡出传统行业。且规定禁止涉足奢侈品行业、博彩业、旅馆等行业,2013年新增了钢贸、有色金属和大宗商品批发类贷款。

  和中资行有所不同的是,外资行信贷审查先看企业运行情况,其次是现金流、盈利性、行业前景,最后才是财务状况。此外,是否环保、是否合法合规也被列入考察因素,如果有资源浪费等问题,贷款都将被否决。

  上述人士还表示,外资行主要服务于外资跨国公司在国内的融资需求,议价能力较强的中小企业经营贷也是强项,该业务归入个人银行条线,是未来新的业绩增长点,对私方面则侧重消费贷款。

  普华永道此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尽管当前经济形势不明朗,一些在零售领域规模较大的受访银行仍然乐观地认为消费银行业务领域将逐渐成熟,对个人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投资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据悉,由于业务范围相对狭窄,外资行的优势在于对企业的分析,做适合企业的产品规划。上海银监局近日公布报告称,外资银行的聚集带来了全球化的金融理念,其专业优势包括外汇贷款、跨境人民币结算、银团贷款、贸易融资、财富管理、现金管理、金融衍生品、以及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去等方面。

  发力中间业务绑定客户

  随着存贷比达标、增资的落实,外资银行似乎正面临新的扩张机会。据了解,外资行的存贷比2011年底已经全部达标,2012年一直稳定在70%上下。

  同时,2012年前11个月,共有17家在沪外资银行完成增资123亿元人民币。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背景下,外资银行加码新兴市场,对中国经济信心依旧。而充足的资金实力,也为2013年外资行的信贷业务拓展打下了基础。

  某外资银行中国区CEO表示,中资大行有大量网点和丰富的客户积累,而外资行网点渠道有限,法人银行时间不长,光靠放贷款吃利差拼不过中资行,要想绑定客户就要靠中间业务和服务制胜。

  据了解,目前各大外资行正致力于对企业网银平台更新升级,利用其跨境网点优势整合区域和全球资源,试点跨国企业的资金在统一平台上调配管理;缩短供应链融资、设备融资等中小企业信贷产品的审批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帮助企业走出去开发海外市场、设立海外分公司提供一站式的服务等方法吸引企业客户。

  尽管市场空间巨大,不过外资银行相关负责人认为,外资行放贷规模受75%的存贷比 “紧箍咒”制约,多拿存款才能多放贷款。除了总量控制以外,外资行对不同产品的放贷规模和比例也有严格控制,贷款期限也要匹配。此外,外资行对信贷进行分级管理,不符合现有政策但风险不大的二级、三级贷款,数量有严格限制。总体来说,各个领域都有重重关卡,在此背景下,2013年外资行信贷井喷可能性不大。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末,全国外资法人银行资产总额22514亿元人民币,1~10月累计盈利148亿元,上海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33%。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印峥嵘 (责任编辑:捂脸)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