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专访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欧债困局的战略思考

时间: 2011-11-28 17:16:57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网友评论 0
  • 欧洲央行(ECB)已经降息,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也试图扩容,但依然无法扭转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恐慌。曹彤:是的,欧央行实行QE只能是一个短期的政策,要根本解决欧债的难局,还得从欧元区的形成上找方法。

  浮动汇率是个陷阱 人民币国际化向西推进

  《证券市场周刊》:最近有美国智库认为,未来10年,人民币就将成为与美元比肩的货币,你如何看待这一大胆假设?

  曹彤:货币是和国家信用密切相关的。欧债危机使得欧元的信用下降,而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也在削弱美元的信用。相反,人民币的信用却在不断地提高。

  一旦国际化的步子放开,速度和地位的提升是相当快的。欧元发展到今天的地位也就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债券市场现在处于关键的转折期,中国债市一旦启动,无论是香港还是上海,一定会成为全球的债券中心。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起来了,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就会在全球市场推开,人民币的跨境贸易结算会以几何级数增长。香港这两年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已经增长了近10倍。

  所以在未来一二十年内,人民币会不断刺激美国的神经。

  《证券市场周刊》:现在美国频频指责中国的汇率制度,国内许多专家也认为,目前的汇率制度是导致中国货币政策被动的主要原因。你认为人民币国际化和汇率制度的选择有什么关系呢?

  曹彤:确实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外汇储备激增是由于人民币低估造成的,但这把问题想得过于简单化了。其实货币的升值未必会带来外储的减少,比如德国和日本都在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出现了外储的大幅增加。外储增加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和加工制造能力快速增长阶段的必然产物,汇率调节也无法阻挡。

  从金融史角度看,浮动汇率本身是个临时政治产物,并非经济最优选择。二战后采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30年,是全球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30年,是几乎没有金融危机的30年。而1971年美国单方面放弃本位货币国的责任,导致全球各国自主选择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即所谓的牙买加协议体系,从此全球进入金融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历史阶段。

  浮动汇率只是看上去很好,其本质是服务于资本充裕的大国和富国的。很明显,外汇交易所和主要的交易方都在大国,浮动汇率的交易规则都是大国定的,都是资本方定的,它只是为大国利益服务的一种汇率制度罢了。对小国而言,它就像“自由选举制度”一样,形式很美,却把国家命运交由大国来主宰。

  浮动汇率在全球范围内已经运行了40多年,弊病也充分暴露出来。下一轮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将是针对浮动汇率体系和美元单一本位制的改革,如果这两点不改变,全球经济的动荡就没法改变。所以,真正代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是本位货币的多元化和核心货币间的固定汇率制。

  《证券市场周刊》: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是什么?

  曹彤:我觉得有三个重点:

  第一,要站稳脚跟,稳住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比如,在政策层面支持香港离岸中心和人民币跨境结算往前再走一走,在东盟区通过商业银行建立一套机制,使人民币能便捷清算和自我派生。

  第二,要控制节奏,制定一个长远的规划。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场马拉松,英镑和美元也是经过了长期的发展才成为各自时代的核心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化更不能着急。这次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了机会,我们把人民币推出去的第一步战略目标已经达到了,而且成果颇丰。从长期看,欧美将长期处于动荡之中,所以我们还有机会。在当前美国制衡中国的战略意图已经很明显的背景下,人民币国际化的节奏反而要缓一缓、看一看。

  第三,要转变国际化的方向,重点瞄准西亚。美国如今已经抽身中东,转战亚太,所以之前人民币向东推进的战略需要有所调整。正所谓“敌虚我入”,美国战略由西转向东,西面自然就会空虚。俄罗斯、中亚五国、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甚至小亚细亚,都是原材料丰富地区,中国是他们的最大进口国,经济上存在互补性,政治上又大多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或观察员国,具有较好的国际间货币合作的基础。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 (责任编辑:于跃)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