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张岸元:金融改革需彰显大国战略

时间: 2010-02-03 23:07:31 来源: 中国证券报  网友评论 0
  • 金融发展必须坚持实体经济需求导向;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最优金融市场结构并不存在,每一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市场结构;鉴于金融市场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追求在每一个时点的结构最优。

  金融发展必须坚持实体经济需求导向;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最优金融市场结构并不存在,每一经济发展阶段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市场结构;鉴于金融市场结构的相对稳定性,不可能追求在每一个时点的结构最优。在工业化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投资情况下,大型银行类机构集中提供间接融资的效率更高;在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情况下,面向中小创业企业的直接融资,应得到更快发展。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结构调整、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任务日益紧迫,必须改革国有大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为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金融支持。

  □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张岸元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侧重银行系统、忽略市场资源配置的“裙带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受到广泛诟病,“昂格鲁-萨克逊”式的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被视为具有普世价值,成为发展中国家改造本国金融体系的重要参照。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恰恰由美国这样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风险管理金融模式”的国家引发,这引起关于不同金融体系优劣的新一轮争论。具体到我国,以下三方面问题尤其值得关注。首先,美国的市场主导型金融市场体系,是我国选择金融发展模式的重要参照。“成熟”、“发达”的体系一度深陷危机,而我国金融体系反而受冲击较小,理论界对此的一个解释是,我国金融开放程度较低,尚十分幼稚,不至于“犯成年人的错误”。 该解释是否暗含着这样的逻辑:华尔街仍是值得借鉴的模式,我国金融仍要沿着该模式发展深化,终究也犯与美国一样的错误?

  其次,随着全球最大几家金融集团陷入困境,无论从资产规模,还是从市值看,我国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成为全球最大银行——这显然与我国银行业竞争力不相符合。上世纪八十年代,同样的情况曾经出现在日本,但随后,由于多种原因,日本金融业陷入严重困境。我国超级大银行的出现是否是“不祥之兆”,我国金融有无可能重蹈日本覆辙?

  第三,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我国金融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如,摆脱信贷规模控制之后,银行放贷冲动无法遏制,冲击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度”;金融机构针对监管不断“创新”,监管当局无法监测信贷投向等。这些中国特色的问题有无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以上三个问题很难有理论上先验的结论。围绕金融体系这样高度抽象化的问题开展研究,其理论价值大于实际意义。体系不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便体系优劣之分有明确结论,改变体系也要从市场结构入手;体系之变主要体现为结构之变。从我国情况看,所有改革在推进方式方面都选择渐次展开、分步推进的道路。金融体系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十二五”期间,从层次上低于体系的市场结构问题入手,围绕金融运行中的具体问题、现实矛盾,可能更加容易形成结论、达成共识、出台政策、解决问题。

  我国金融体系大国战略不突出

  一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居于主导地位,金融资源的占有、分配高度集中。目前,在我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中,中农工建交五家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超过一半。金融资源的分配渠道高度集中,国有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二者合计占新增贷款的比例经常在80%以上;资源分配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省区,京沪粤浙苏鲁等东部沿海省市,经常占信贷投放的50%以上;城乡金融资源分配差距较大,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占资产总额一直徘徊在10%上下。

  二是金融机构发展战略、业务模式普遍趋同。各大机构在发展战略和业务模式上没有明显区别。大批农信社、城信社选择市场化改革道路,向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只要基本条件具备,都以上市作为最终目标。金融机构间利率、费率竞争受到限制。普通金融服务和保障性金融服务没有有效区分,“穷人的银行业务”存在边缘化趋势。世界各国金融体系中,政策性金融始终有一席之地。但是,我国明确了政策性银行商业化改革道路,政策性金融发展前景堪忧。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为例,政策性金融缺位,大量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重建责任依靠财政兜底。

  三是直接融资发展相对滞后,债券市场发展和财政、准财政关系密切。直接融资占比较低是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不仅如此,我国股票一级市场在规模和价格方面同时存在管制,价格和行为扭曲明显;二级市场投机气氛较为浓厚,市场大起大落,指数长期成长性低于经济增长率水平。债券市场方面,地方政府缺乏正规债务融资渠道,相当数量企业债具有市政债券性质,隐含政府担保。

  四是货币市场、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发育不全,存在价格扭曲。在全球金融大国中,像我国这样主要市场的定价机制——利率形成机制、汇率形成机制、股票发行定价机制——同时存在缺陷,市场长期在基本价格扭曲状况下运行的金融体系很不多见。始于2004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历时5年,仍在不断推进;始于2005年的汇率形成机制已历时4年,仍在不断完善。发行审批和询价制度缺陷,导致新股上市高溢价和高市盈率反复不断出现。

  五是垂直集中领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面临新的挑战。“一行三会”严格分业监管模式的监管效率存在降低趋势,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同时存在。分业监管模式无力对境外混业的外资金融机构开展有效监管。人民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与其在现有监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相符合,金融稳定、金融发展、货币政策传导之间存在内在冲突。地方金融监管作为派出机构,不承担区域金融发展责任,金融监管和地方金融发展有所脱节。

  我国金融体系有着较强的宏观效率,突出表现在储蓄动员和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两方面。

  同时也必须看到,我国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两次金融危机之间十多年间,我国维持了9.4%的经济增长率,但单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储蓄达4.5%,大大高于印度等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经济运行不平衡的方方面面背后,几乎都有金融原因。如,大银行体制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进一步扩大城乡差距;地方金融发展落后,金融资源向沿海大城市集中,进一步扩大区域差距;国有金融占主导作用,银行体系难以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融资服务,债券和股票市场主要面向国企和政府,进一步导致政府越界、国进民退等。

  对外竞争性和扩张性不足难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输出要求,是我国金融体系最为显性的缺陷。当前对外金融面临的核心问题,一是人民币国际化,二是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这两方面都受到金融市场体系的制约。无论是汇率形成机制及资本管制现状,还是金融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状况,都不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在外汇储备多元化投资方面,采取金融外包模式,围绕国际资本市场开展的对外投资思路,只是狭义的资产组合调整,盈亏都只具有财务意义。它体现不出大国战略,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存在明显脱节,资产安全受制于人,不排除发生巨大损失的可能性。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 (责任编辑:alexmls)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