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周小川纵论危机后国际经济调整及对策

时间: 2009-07-06 10:08:07 来源: 金融时报  网友评论 0
  •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出席了在京举行的“全球智库峰会”,并就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之后国际经济可能出现的调整和政策应对等问题作了演讲。

    在演讲中,周小川指出,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宏观方面的成因,也有微观方面的因素。尽管有些人过多地强调宏观方面因素的作用,但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微观因素在此次危机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微观层面的顺周期因素,信用评级机构、盯市和公允价值会计准则问题,金融机构贷款发放标准松弛、杠杆率过高和公司治理等问题,衍生产品发展过度、发起配售模式的资产证券化存在混乱,等等。这些因素在这次危机中表现得相当突出,同时也证实了疏于监管的危害。因此,要充分重视金融危机微观经济方面的成因并加强监管,克服这些缺陷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此次金融危机还暴露出宏观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而对这些问题在危机中究竟起多大作用,人们一直存在争议,其中包括全球经济不平衡所起的作用。目前,全球经济不平衡表现出一个很明显的不合理特点,即收入相对较低国家储蓄率高,而发达国家富裕人群过度消费。为此有人强调,中国储蓄率过高,美国家庭储蓄率过低,因此两国都应该进行改革。

    周小川对此认为,中国愿意朝降低储蓄率的方向努力,但不宜轻易夸大中、美两国对纠正全球经济不平衡所能起到的作用。事实上,观察近20年各经济体经常项目差额的分布格局可以发现,尽管中国经常项目顺差不小,但终究只是全球顺差的一部分;而产油国、日本和其他亚洲经济体的经常项目顺差所占分量也不轻;从经常项目逆差或低储蓄国的情况来看,美国一家非常突出;除此之外,只有中东欧国家在全球逆差中占小部分,其他经济体在全球失衡中均不显著。

    针对今年5月美国家庭储蓄率上升至接近7%的水平,他进一步认为,这能否代表持久性的发展,还需要谨慎判断。一般而言,结构调整都不是那么容易的。美国还有公共部门的赤字问题,特别是美国医疗体制改革受到普遍关注,这一改革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美国总储蓄的走向。

    就中国的高储蓄问题,周小川指出,中国的问题不仅与消费有关,还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有关。从中国储蓄的分布来看,中国的家庭储蓄与GDP之比实际上相当稳定。1992年为20.3%,2007年为20%,期间有些波动,低的时候17%,但基本保持在20%上下;企业储蓄占比1992年为11.3%,2007年达22.9%,涨了一倍;同期,政府亦即公共部门储蓄占比从1992年的4.4%提高到2007年的8.1%,也上升了近一倍。比较而言,政府储蓄基数相对较小,而企业储蓄大幅增长的作用更大。

    他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企业储蓄高,与中国巨大的农村劳动力大军有密切关系。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寻找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会,并逐渐在沿海和城镇、在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的环节就业。在这一过程结束之前,劳动力成本始终是相对较低的。此时,农村劳动力决定是留在土地上还是进城,主要取决于务农和进城务工之间的比较利益,而其他方面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小。

    此外,目前的股权分布结构也导致公司部门的利润较高,而广大劳动者只分享到较少的公司利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企业上市时要划转部分国有股给社保基金的原因。他认为,在这一方面步子还应迈得更大一点,以便能让公众能分享公司部门的高收益。

    周小川表示,中方结构调整的最优选择当然是扩大居民消费,这将直接拉动内需并降低总储蓄率。但可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目前收入分配格局一时得不到显著变化的情况下,一个次优的选择是维持和扩大投资率,以此缩减储蓄剩余(总储蓄减去总投资的剩余量)的规模,从而不致对国际上造成显著的影响。

    众所周知,工业投资过多将会导致产能过剩,因此,维持和扩大投资率必须找到有效的方向,并能防止浪费。目前,中国尚有一颇具潜力的投资领域,即城镇化发展。中国的城镇化是未来将持续多年的发展趋势,并会为未来的人口迁移、消费条件和服务业发展打下基础。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宋焱 谢利 (责任编辑:bizcom)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