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信贷投放加大,不改社融回落——7月金融数据点评

时间: 2018-08-17 11:43:42 来源: 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网友评论 0
  • 作者: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

作者: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

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ID:jiangchao8848)

信贷投放加大,不改社融回落——7月金融数据点评(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

摘 要

 

813日,央行公布7月金融统计数据:7月新增社融1.04万亿元,同比少增约1200亿元;M2增速回升到8.5%7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45万亿,同比多增约6000亿。我们的观点是:信贷投放加大,不改社融回落。

社融增速继续回落。7月新增社融总量1.04万亿,其中7月对实体发放贷款增加1.29万亿,同比多增3700亿;表外非标融资继续大幅萎缩,委托、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减少约4900亿,同比少增4200亿;债券和股票融资均同比少增300多亿。7月信贷投放继续加大,但表外融资也继续萎缩,社融整体同比少增1200亿。

7月起央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融统计,可比口径下,1712月和186月社融存量增速分别为12.5%10.5%7月社融存量增速继续回落到10.3%

信贷投放加大。7月新增金融机构贷款1.45万亿,同比多增约6000亿。其中居民部门贷款增加约6300亿,同比多增730亿,主要是短贷同比多增700亿,中长贷整体平稳;企业部门新增贷款6500亿,同比多增3000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000亿元,仍是最主要的贡献,短贷同比少增1660亿,而中长贷由前月的同比少增1800亿转为同比多增540亿,体现信贷投放力度加大。

M2增速回升。7月财政存款增加9300亿元,7月为缴税月份,而财政存款同比少增2300亿。7M2同比增速回升到8.5%,或与信贷力度加大,提升信用创造有关,M1M0同比增速分别回落到5.1%3.6%

宽松格局持续,难改社融下行。7月起央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资金规模约7000亿元,二季度末超储率处于1.7%的相对高位,当前DR0072.3%左右低位,货币宽松仍将延续。近期银行在指导下加强了信贷投放,但整体需求走弱,且表外非标融资也在继续萎缩,社融增速仍是下行趋势。经济下行和债务违约仍是未来需要面对的两大风险。

813日,央行公布7月金融统计数据:7月新增社融1.04万亿元,同比少增约1200亿元;M2增速回升到8.5%7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45万亿,同比多增约6000亿。我们的观点是:信贷投放加大,不改社融回落。

1.社融增速继续回落

7月新增社融总量1.04万亿,其中7月对实体发放贷款增加1.29万亿,同比多增3700亿;表外非标融资继续大幅萎缩,委托、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合计减少约4900亿,同比少增4200亿;债券和股票融资均同比少增300多亿。7月信贷投放继续加大,但表外融资也继续萎缩,社融整体同比少增约1200亿。

7月起央行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融统计,可比口径下,1712月和186月社融存量增速分别为12.5%10.5%7月社融存量增速继续回落到10.3%

2.信贷投放加大

7月新增金融机构贷款1.45万亿,同比多增约6000亿。其中,居民部门贷款增加约6300亿,同比多增730亿,但主要是居民短贷同比多增700亿,而居民中长贷整体平稳,反映当前各地的地产调控政策依然不松。

7月企业部门新增贷款6500亿,同比多增3000亿元,其中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000亿元,仍是最主要的贡献,短贷同比少增1660亿,而中长贷7月增加约4900亿元,由前月的同比少增1800亿转为同比多增540亿,体现信贷投放力度加大。

3. M2增速回升

7月居民部门存款减少约3000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减约4600亿元,企业部门存款减少6200亿,比去年同期多减2500亿元。7月财政存款增加9300亿元,7月为缴税月份,而财政存款同比少增2300亿。

7M2同比增速回升到8.5%,或与信贷力度加大,提升信用创造有关,M1M0同比增速分别回落到5.1%3.6%

4.宽松格局持续,难改社融下行

央行2季度货币政策报告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2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处于1.7%的相对高位,7月起央行实施定向降准,释放资金规模约7000亿元,当前DR0072.3%左右低位,货币宽松仍将延续。近期银行在指导下加强了信贷投放,但整体需求走弱,且表外非标融资也在继续萎缩,社融增速仍是下行趋势。经济下行和债务违约仍是未来需要面对的两大风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姜超宏观债券研究 作者:海通宏观姜超、李金柳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