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存款:解药还是毒药?

时间: 2018-01-22 22:04:09 来源:   网友评论 0
  • 流动性紧缩环境下“存款荒”愈演愈烈,“存款立行”成为越来越多银行的信条。但在当前环境下,我们认为银行短期内实现存款商量的方法不多,结构性存款将是存款增量中的主力。但我们也注意到近期结构性存款出现快速涨价,考虑到其还原成本,也许这既是一杯解药也是一杯毒药。

来源:兴业研究(ID:CIB_Research) 兴业研究固定收益团队出品

作者:梁世超 兴业研究分析师  王旭 兴业研究分析师


流动性紧缩环境下“存款荒”愈演愈烈,“存款立行”成为越来越多银行的信条。但在当前环境下,我们认为银行短期内实现存款商量的方法不多,结构性存款将是存款增量中的主力。但我们也注意到近期结构性存款出现快速涨价,考虑到其还原成本,也许这既是一杯解药也是一杯毒药。


第一,短期内流动性压力的逐步升级是银行争夺结构性存款的原因。一方面是同业负债收到越来越多的监管指标约束,包括NCD纳入同业负债并受到1/3占比的限制,流动性风险管理指标(LCR、LMR、NFSR等)以及可能落地的人民银行针对NCD的备案管理等,都加重了部分机构同业负债规模和结构调整的压力。结构性存款市场化定价、容易上量的特点使得其成为银行缓解“存款之渴”的春药。



第二,中长期看低成本存款回表进度受制于金融市场—存款的利差,难以匹配银行资产负债调整速度,导致银行偏好高成本存款。首先,目前银行居民和公司活期存款的分布格局和历史原因导致的资金沉淀相关,大多数银行很难在短期内扭转这一市场的竞争格局。其次,由于执行法定利率存款收益率存款和货币市场利率之间存在巨大的利差,短期内难看到银行法定利率存款大规模会表的迹象,制约了“存款立行”的推进。最后,银行资产负债调整速度在当前监管环境下只可能加快不会放慢。资产负债调整过程中的流动性压力需要有能够快速上量的稳定负债支持。从这一点来看,也解释了市场化定价存款相比执行法定利率存款增长更快的现象。



第三,大规模的负债替换还可能造成货币市场“量缩但价未必降”的格局。用市场化定价存款替换部分线下资金、叠加保本理财转换为结构性存款,将导致银行存款回表压力明显加大。根据我们的测算,如果在全行业存款回表8000亿元的状态下,可能导致超储率下降至1%附近。如果没有降准对冲,将明显抬升货币市场利率。而且在2018年同业负债结构性调整、机构摩擦加剧的环境下,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有可能加大。因此在没有普遍降准的条件下,银行市场化定价存款“量价齐升”、同业融资波动加大,这将是银行服下的一杯毒药。



对于债券市场来说加权资金成本高企将进一步抬升银行对债券收益率的要求底线。我们简单测算了目前结构性存款以4.2%-4.3%的利率报价,实际成本约在5.1%左右(结构性存款需要缴准,另需要加上营运成本),与目前1M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均值相比并不具备明显优势。从资金运用角度看,较高的计息负债成本仍将在年内倒逼银行提高资产收益率要求。这也是2018年贷款、信用债收益率上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吸收高成本存款是利率未完全市场化背景下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的无奈之举。这些品种负债的大扩张缓解了银行的“存款荒”但也会带来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持续压力,银行服下了一杯春药也服下了一杯毒药。


附文——银行揽储发力结构性存款 利率上浮成“卖点”

来源:《证券日报》记者 彭 妍 


元旦过后,银行备战“开门红”,揽储力度依然没有减弱。而在货币基金以及其他理财产品的冲击下,不少银行上调存款利率的同时,也通过创新各种方式来吸收存款,在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方面齐发力,防止存款“被搬家”。

  

日前,《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结构性存款以利率上浮为“卖点”,吸引客户前来进行存款理财。其中,结构性存款的年利率目前上调至4%以上,利率几乎是普通定期存款的3倍。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打破刚性兑付是大势所趋,银行理财可能出现规模收缩,存款回流,结构化存款今年已经出现了走热的趋势。在严监管的态势下,银行和投资者将不得不适应资管新规下投资理念和方式的改变。

  

结构性存款成“香饽饽”

  

由于资管新规明确要打破刚性兑付,加上一季度揽储压力,各家银行纷纷通过创新方式推出各种类型的存款业务。例如智能存款和结构性存款。所谓智能存款,是相较于普通定期存款更灵活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取得定期存款的收益,又能灵活取出而收益不受影响。智能存款不仅门槛低,且在利率方面相比普通定期存款更有优势。

  

例如,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一款智能定期产品,该产品任意时间都能取,提前支取根据实际存期按对应的定期利率计息,一年期、两年期、三年期、五年期利率分别为1.95%、2.7%、3.2%、3.9%,且起存金额只需5000元。

  

此外,银行越来越热衷发行结构性存款,人民币结构性存款是商业银行在吸收客户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加入一定的衍生产品结构,通过与国际、国内金融市场各类参数挂钩,使投资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较普通存款更高收益的产品。

  

在某股份制银行门口,本报记者看到,该行门口张贴了“10万起存、最高利率可达4.2%”的结构性存款宣传海报。该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所谓结构性存款,即是存款的创新产品,100%本金保障,并保底同期定存利率,还有多种投资期限可自行选择,一个月存款利率为3%、3个月存款利率为4.1%、半年存款利率为4.2%、一年存款利率为4.2%,是普通定期存款近三倍,是大额存单的两倍。

  

上述理财经理还表示,现在结构性存款与银行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差不多。但是如果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比如银行倒闭,只有结构性存款才实行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有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另外,以结构性存款产品为例,10万元存满1年,按照央行基准利息仅有1500元,上述银行最高年化预期收益4200元,比基准利息最高可多得2700元。不过每期产品收益略有波动,具体还是参照银行各网点公布详情。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年底,多家银行已经开始上调结构性存款利率,一方面源于市场利率“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部分银行可能在储备资金,以备今年开年的信贷“开门红”投放。与此同时,今年执行的流动性新规也促使银行加大力气获取流动性负债、提高结构性存款利率。

  

银行理财面临转型

  

“保本保收益”一度是各家银行理财揽储宣传的口号,这让许多客户纷纷将存款变为银行理财。然而,此次资管新规几乎是对银行理财现有优势的削弱,银行保本理财在新规落地之后将逐步退出市场。因此,随着资管新规即将落地,各家银行也纷纷将保本理财向结构性存款过渡,大力推荐结构性存款。

  

据了解,2015年和2016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保持高增长态势,银行理财的规模年增长率分别为56.46%和23.85% ,但进入2017年,在金融严监管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逐步从爆发期走入了冷静期。截至2017年6月末,银行理财规模为28.38万亿元,较2016年末出现了史上首次下滑。银监会在去年10月份发布的数据也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增速连续8个月下降。

  

某城商行的理财经理表示,如果监管层严格打破刚兑,资管产品必然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银行理财业务将会出现大规模收缩,而银行创新性表内的资产负债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例如结构性存款产品,将更受投资者的青睐。

  

“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投资那些承诺预期收益的银行理财,但由于资管新规的影响,以后这类产品将逐步消失,目前投资者可以适当配置一些长期理财产品。”某股份制银行客户经理表示,以后结构性存款的需求可能会出现提升,毕竟能够刚兑的只有存款产品。对于喜欢存定期的客户和比较保守的中老年客户,结构性存款是他们的首选,这种产品具备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强等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结构性存款实际上就是保本理财产品,按照资管新规,资管产品不允许保本,未来保本理财都是结构性存款。上述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产品是新年面对资管新规先行一步。另外,受流动性新规影响,今年银行将加大中长期稳定负债占比,对存款争夺会进入白热化。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