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大资管反馈意见应有的姿势

时间: 2017-12-10 11:03:00 来源: 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网友评论 0
  • 不久前,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就《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资管业务监管的靴子终于落地。

不久前,随着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就《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公开征求意见,资管业务监管的靴子终于落地。


各方的声音也越来越多。近期一份几家银行关于大资管办法(《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反馈意见流出,表达了对意见中的过渡期过短、非标禁止期限错配方面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的担忧,建议修改。


回到央行征求意见稿的初衷,资管业务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优化社会融资结构、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同类资管业务的监管规则和标准不一致,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监管套利、产品多层嵌套、刚性兑付、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从弥补监管短板、提高监管有效性入手,在充分立足各行业金融机构资管业务开展情况和监管实践的基础上,制定《指导意见》,通过统一同类资管产品的监管标准,促进资管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产管理行业的问题突出,风险易跨市场传染,各方利益交错,使得文件的具体细则出台确实挑战重重。


资管的本源就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在大资管领域,非标+刚兑,其实质相当于表内资产。对于避免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清理这样一个巨大的影子银行已迫在眉睫。但问题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时掐断这两个要素,对于近30万亿的银行资管规模,让它马上全部回到表内,还是让成千上万的普通投资者马上接受净值化波动?


因此,从客观上,回归到本源并非“一夜之间”“一蹴而成”,从征求意见稿来看,意见稿鼓励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方向是坚决的。但具体条款也已参考了多方意见,比如并没有要求银行理财按照“基金法”进行管理。


对目前规模最大的银行理财来说,挑战是最大的,也正是因此,银行的反馈意见也比较多。


如果《指导意见》最终完全按照上述条款定稿实施,银行理财产品将失去在成本估值、资金池运作、非标资产投资等方面的优势,虽然这些优势的取得源于对资管业务本质的背离,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下降,整体规模出现萎缩,确有可能发生。


一位券商资管高管认为,由于券商资管和商业银行各类产品大类资产配置的原因,总体来看,信用债受到的影响会较大。但是不是构成很大的冲击,主要还是看监管部门对存量业务的整改力度。


考虑到银行非标的平均资产期限可能长达3年,建议适当延长过渡期是可取的。这对市场平稳过渡,避免引发新的市场风险是有帮助的。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对于非标这个“特殊历史”产物,应听取更多的声音,思考长期制度建设。

对于非标的短期解决办法,一位曾经在银行资管工作的专家认为,一定小比例的非标和成本估值不可怕,但是两个东西一定要控制住,一是久期缺口,二是市值偏离度。此外,通过外部审计,加强信息披露,落地监管要求。因此他建议,银行开放式产品可投资20%以下非标,成本法估值,但仿照货币市场基金设置影子价格调整机制;对每只产品设定久期差的限额;每只产品都应有审计报告。


不过长远来看,一些问题仍值得共同探讨,如果银行理财变成与公募一样,是否会是同质化竞争?非标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它是银行的资产配置优势还是监管套利的畸形产物?还是这两者都有?未来,银行、信托、券商以及保险的非标,应发展为一个新的债券市场还是回到表内监管计提资本?


非标是否要转型为资产证券化,或者标准债券融资,目前为什么资产证券化发展不起来,是因为非标存在大家不去做资产证券化,还是因为资产证券化目前的制度存在问题?另外,资产证券化是不是比非标更好的发展方向?毕竟美国次贷危机就是过度资产证券化引起。


反馈意见一则要理性客观,带着明显行业不当利益的意见,则难以撼动决策者治理金融乱象的决心。二则如果通过非正常渠道反馈意见,容易给监管制造压力,反而不利于理性研究问题。通过正常渠道提出符合行业长远稳健发展的合理建议,才符合资管新规的初衷。去伪存真,不妨再多听听第三方专业人士以及多方意见。


大资管发展已经累积了十年多的“习惯”,改革必然面临阵痛,也更需要各方从长远利益出发,同时充分考虑现状,回到共识,毕竟征求意见稿在现行体制下已是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改革再因为行业利益博弈而难产,对于今天的资管行业来说,更加积重难返。


当然,如果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大资管需要解决顶层架构设计问题,分业体制下不可避免存在的行业分割、市场分割和基础设施分割问题,在统一资管新规试水过程中,浮出水面。如何不把监管资源浪费在平衡不同行业利益上而真正回归本源,就需要监管架构的顶层设计。设立国务院金融委的目的正是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责任重大。其次,在上位法上,银行资管究竟适用什么法律仍然缺失,由此对解决刚兑等问题带来了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需要加快,正如一位学者指出,“刚性兑付或者拟刚性兑付是中国金融体系的普遍现象,其根源在于定价体系的缺失,打破刚性兑付的前提是理顺定价体系。”第四,需要加强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保护工作。



银监会刘志清:资管新规确定前会充分考虑对银行和市场的影响


由新华社瞭望智库、《财经国家周刊》主办的“2017中国新金融高峰论坛”今日在京举行。中国银监会审慎规制局副局长刘志清强调了监管的四道防线。


其中,第一道防线是通过前瞻性的提示,限制机构的风险承担,在法治范围内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有提示。


第二道防线是通过完善规制,提高机构的管理诉求。


第三道防线是要提高整体的风险吸收水平和能力,动态的瞬时吸收能力。


刘志清说:“今年提到资管新规,其实就是第二个方向,即完善规制。”


“2017年监管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其中资管行业是特别需要完善规制的。对于资管新规各方面都比较关注,各方观点不一样,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注点,就是过渡期和整改的安排,对银行的影响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刘志清说。

刘志清表示:“新规提出了高要求,也为未来资管的发展确立了很好的目标。第一步,实际上也是当前和实施后重要的问题,就是怎样把现在30万亿的银行理财产品改造。”


“新规在确定之前一定会充分考虑对银行和市场的影响。”刘志清强调。“现在正在征求意见,希望各方多提意见,最终产生好的方法,并且能够平稳实施。”


关于银行达标的难度,刘志清认为:“各家银行的情况不太一样,比如说非标多一些,其中隐藏一些高风险的因素,做了很多高杠杆并且产生了浮亏。但是,30万亿理财其实80%以上都没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刘志清进一步解释道:“此外,要关注整体的情况,过渡期逐步减少,这个过程中投资者行为在调整,市场的产品结构也在调整。银行理财产品主要还是信息,面对一些低风险、低差异成本的资金,随着调整逐步减少成本。规则提出的要求高了,本身也是对监管能力的考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票友—票据圈儿那些事 作者: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