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2017年银行最大的业务机会就在资本市场

时间: 2017-01-03 15:54:3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网友评论 0
  •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预测称,“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限是6.2%,上限是6.7%。展望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诸多市场机构预测宏观经济增速在6.5%-6.7%之间。

全文摘录


社科院副院长蔡昉预测称,“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速的下限是6.2%,上限是6.7%。展望2017年,中国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不减,诸多市场机构预测宏观经济增速在6.5%-6.7%之间。2016年经济增速能够稳定在6.7%,主要受房地产市场的支撑。而在中央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情况下,2017经济增速可能会下滑至6.5%左右。


2017年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在上述背景下,未来一年银行业很可能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一)净利润增速可能进入“零时代”

 

2016年宏观经济增速很可能是6.7%,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为2.8%。中国银行根据相关数据测算称,经济增长是影响银行盈利能力最重要的因素,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净利润增速将下降9个百分点左右。按此测算,如果2017年经济增速为6.6%,则商业银行利润增速将不足2%;而如果经济增速为6.5%,则利润增速将只有1%。除工行、农行外,将有更多上市银行在2017年利润增速不足1%,步入“零时代”。

 

(二)不良率可能进入“2时代”

 

中国银行测算称,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增速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且可能存在明显的加速特征,即当经济增速持续下降时,信用风险的释放速度将有所加大。2016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6%,相比2015年末提升0.09个百分点。2017年经济增速放缓趋势未变,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能上升,逼近2%。除农行外,将有更多上市银行不良率超过2%。

 

(三)在不良贷款上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还将持续下降

 

除工行、中行、建行外,将有更多的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跌破150%的监管红线。

 

(四)个人信贷或将持续增长

 

银行业人士表示,因为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个人按揭贷款仍然是银行最重要的信贷投放领域。这一趋势很可能在2017年持续。从目前的宏观环境判断,2017年宏观政策很可能是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将是重要支撑。因此,2017年初月份对公贷款规模依然会惯性冲高,但二季度后逐步回落。

 

(五)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

 

民营银行试点始于2014年,首批设立五家,分别为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民商银行、华瑞银行、金城银行。2015年银监会官方表态称,民营银行申设不再设限,成熟一家审批一家。2016年3月,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按照成熟一家就设立一家的原则,来推进新设民营银行的工作。2016年相继有重庆富民银行、四川希望银行、湖南三湘银行获批。预计2017年将会有更多民营银行获批,进入银行业的民间资本增加。

 

(六)城商行、农商行A股“上市潮”

 

2016年,江苏银行、贵阳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常熟农商行、江阴农商行、无锡农商行等7家城商行及农商行登陆国内资本市场。时隔九年之后,A股市场迎来城商行、农商行的“上市潮”。根据中国证监会截至2016年11月24日的数据,吴江农商行和张家港农商行已通过发审会,微商银行、威海银行、兰州银行、青岛农商行、浙江绍兴瑞丰农商行处于上市受理程序中,已在香港上市的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也处于上市受理的程序中。其中部分银行或将在2017年在国内资本市场陆续挂牌上市。


几个热点问题讨论


(一)轻型银行:银行如何将资产规模与利润脱钩

 

所谓“轻型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建立资本消耗少、风险权重低、风险可控的资产与业务体系。

 

换句话说,商业银行摆脱以往依赖“融资(补充资本金)-放贷(扩大资产规模)-收入增长(实现收入增长)-再融资”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在脱离资产规模扩张的情况下,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却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一个显著变化是,以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代表,利润增长开始与规模增长脱钩。

 

前三季度中,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均收缩了资产规模。其中,招商银行三季度末资产规模比去年末增长仅1.63%,为增速最低的上市银行,但其净利润在股份行中排名首位。中信银行、平安银行三季度资产规模也分别减少652亿元、97亿元。

 

从收入结构看,则表现在将信贷等“重型”资源转移到零售银行这一各家商业银行转型的方向上来。对于公司金融而言,则严控信贷风险,将战略重点转向交易银行、投资银行等专业业务领域。

 

具体来看,美欧日等利率市场化成熟市场中,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已达40%以上。但是国内银行主要以对公业务为主,零售业务对收入和利润的贡献总体偏低。

 

但是,以股份制银行为代表,各家银行都在开始向零售转型。笔者在参加一家股份制银行股东大会时,该行董事长现场对股东表示,以前的时候,没人看得起在深圳蛇口的招商银行。但现在,在零售金融方面,招商银行是其学习和对标的榜样。

 

从数据看,平安、民生、光大和中信等股份行零售业务收入占比均超过25%,但利润贡献仍偏低,部分银行零售利润占比不及20%。占比较大的招商银行,2016年上半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47.11%,利润贡献60.26%,充分体现了零售业务对其的重要性。宁波银行和常熟农商行零售业务利润占比也突破30%。

 

对公司金融而言,国有大行中的交通银行,股份制银行中的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均组建交易银行部或推出交易银行品牌,将现金管理业务、贸易金融、跨境金融和并购类金融业务重组到一起。其转型思路来源,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投行业务崩塌,但交易银行稳健发展的经验教训。就现实而言,却是对公业务不良上升,是“好企业提前还贷、不良企业不还贷”背景下,银行转型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二)银行委外2016:债券+策略增多,公募大赢家,券商集合产品越发主流

 

2016年无疑是委外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

 

所谓委外,是指委托人将资金委托给外部机构管理人,由外部管理人按照约定的范围进行主动管理的投资业务模式。

 

自2014年始,以工行为代表的大型银行已经开始尝试委外投资,并初探FOF(基金的基金)和MOM(管理人的管理人)的管理模式。从2015年开始,伴随着银行理财规模的膨胀,委外市场加速扩大。今年以来,城商行和农商行成为市场各类专业投资机构争相抢夺的委托客户。

 

就委外市场的规模,很难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今年上半年,根据不同券商的测算,规模在3万亿元到逼近20万亿不等。测算的方法,一是大机构调研,一头从委托方,即银行,另一头从受托管理机构来进行统计(只能统计大机构);二是从投资标的债券,来进行估算。比如,银行理财投向债市的,大概有多少比例为委外,但银行自营资金很难做出这个统计。

 

不管是委托人,还是受托管理人,都出现了一些业务策略分化。当然,大部分机构仍处于较快的扩张过程中,但也有一部分银行实际并没有完成年初的委外比例规划,有银行已经和管理人及投顾签订意向协议,但迟迟没有放款。也有券商管理人已经基本停止新增规模。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今年债市违约风险增加,且收益不断下行。同时,银行依然困惑于如何挑选优秀管理人。

 

今年,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委外市场在投资策略、委托人和受托人类型,以及合作模式上都呈现出一些特点,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在投资策略上,“债券+”策略明显增多,具体表现为“债券+打新”、“债券+定增”等,比例一般是债券投资在70%以上。根据约定的可投资范围,业绩基准设定自然不同,但从今年年初至今,整体上业绩基准下调了100个基点以上。按照银行较为主流的委外要求(包括评级、久期限制等),从年初到目前,投资标的单纯为债券的委外业绩基准大约是从5.5%下降到了4.2%。

 

从市场主体来看,蓝海市场存在于城商行和农商行,大行的增长潜力相对有限。中债登2016年半年报显示,国有大行理财规模为9万亿元,增速为7.27%;股份行理财规模为10.89万亿元,增速为8.25%。根据半年报,工行、农行、浦发和兴业理财规模较去年均出现负增长。城商行规模为3.74万亿元,增速为16.88%,农商行理财规模为1.44万亿元,增速为44%。

 

股份行中,招行的理财规模最大,且仅次于工行。截至6月末,其债券委外规模为2300亿元,占债券投资的25%。其他股份行的委外规模均远低于该水平,一般在1000亿元以下。可预见的是,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委外规模并不会有太大的增长,且会更多采用FOF和MOM的形式。

 

而从受托管理机构来看,今年无疑是券商和公募基金的“好时候”。尤其是定制公募基金的兴起,今年8月以来出现了大批定制公募基金产品,单只规模就可超百亿元。

 

作为管理人,受托资金“管不过来”的现象值得关注。对于委托人而言,如何选择投顾仍然是个难题,私募机构和投后管理系统市场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