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泛资产管理混沌时代走向终结

时间: 2016-12-13 17:52:15 来源: 小乂论资管  网友评论 0
  • 2012年被称为中国泛资产管理元年,以证监会与保监会发布资管新政为起点,如今,基协2016年4号公告预示着泛资产管理行业混沌时代的终结。。

2012年被称为中国泛资产管理元年,以证监会与保监会发布资管新政为起点,如今,基协2016年4号公告预示着泛资产管理行业混沌时代的终结。。


来源| 小乂论资管(ID:law-trust)


泛资产管理混沌时代走向终结

2月5日,基金业协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中基发[2016]4号),这一公告的发布无疑给尘嚣甚上的所谓泛资产管理打了Pia^Pia^Pia^三记响亮的耳光。在小乂看来:公告其实真实地宣告了泛资产管理行业混沌时代的终结。


2012年被称为中国泛资产管理元年,以证监会与保监会发布资管新政为起点,结合【互联网+】概念操作,在过去三年多的时间形成了中国资产管理市场三个典型现象:1、以券商资产与基金子公司为代表的通道业务;2、以P2P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乱想;3、以私募基金管理人为代表的全民资管时代。


其一券商与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业务受证监会相对严格监管,风险相对可控。但在其诞生之初的急功近利形态注定了其以通道业务为主的业务姿态,而与金融创新南辕北辙。通道化已经注定了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通道毕竟是碗青春饭,所有人都知道通道必然会如青春般随着时光远去。无论是券商还是信托,亦或是基金子公司,均不可能在这类业务上看到未来。


其二互联网金融伴随着E租宝、泛亚等平台的大面积倒闭,让互联网金融从【时代弄潮儿】变成了过街的老鼠人人喊打,而伴随着各大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阿里招财宝等互联网平台非标金融资产拆分转让业务受到严格管控,也基本宣告了【互联网金融】是为个伪命题。互联网金融机构纷纷表示互联网金融不是独立的金融业态,要与传统金融机构加强合作。


其三私募基金管理人从泛滥成灾到受到管制,也预示了其在源头上是存在病根的。这种病根其实与券商基金子公司资管以及互联网金融所遭遇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资产管理并不是拼着一腔热情就能干,专业的积淀和审慎的监管还是必须要的,泛资产管理的混沌时代正走向终结。


机构准入不应当泥沙俱下

25000多家——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此类增长速度并非简单地雨后春笋等辞藻所能表达。如果说在资产管理行业有什么是过剩的话,那就是机构过剩。所以本次公告的关键词有三个:第一个是注消;第二个是注消;第三个还是注消。为什么要注销,公告的前言里说得清楚明白:数量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很长的时间以来,社会将金融的压抑原因归结于垄断,金融市场应该取消机构准入壁垒,打破垄断实现充分的市场竞争。我们应当承认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制度无疑是打破这种垄断的巨大突破。可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制度为啥就打脸了呢?原因很简单:金融以其高度的专业性和社会影响力注定了必须要有监管的介入。也就是说金融以其贪婪的本性注定了不能简单以道德和契约的约束实现自省。


前面提到的金融需要被监管,这种监管体现在对股东资质、资本约束、从业人员、内控资质等各个方面。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制与传统金融体系的严格管制实际上走入了两个极端,是否应当有主体准入其实本不是应该被拿来讨论的问题,真正应该讨论是将准入门槛放到如何合适的位置。而必须与准入前端放开相配套的是后端的惩戒机制,而这点上也恰恰是当前私募基金管理人制度当前所欠缺的。也就是说但私募基金管理人因违法违规出现问题了之后,对相关当事主体严格地惩戒才是放开前端控制的底气,而这种惩戒远非取消资格所能承担。


机构的准入问题在券商和基金子公司方面,因有证监会的监管问题相对较好,除了个别公司被限制业务开展外并未发生大的风险。而互联网金融因其盲目的草根性则俨然将成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定时炸弹。归根到底是:制度优势和互联网技术优势并不能解决金融风险控制的核心,而风险控制必须依赖于资本约束、内部控制、人才储备等因素的积累。

业务放松管制应当以审慎为原则

在25000多家私募基金管理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商业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的加入。信托公司坐拥【信托制度】如此“完美”的资产管理工具,却对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趋之若骛,其实在这中间掉的逼格丝毫不亚于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去申请新三板挂牌。而这种背后的驱动因素无非在于私募基金产品备案的巨大业务优势,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信托公司未实际地发行过产品,但至少在业务竞争中多个万能装备总是没错的。


拼装备的现象还远不止如此。信托的通道干不过基金子公司通道也是另一个例证。而更为夸张的是各地金融办给地方性资金资产管理颁发的【金融资产收益权凭证】(大概是这个名字),它的出现为非标私募资产拆分转让套上了合法外衣,而但这种工具嫁接到更广的互联网平台之后,就将私募产品带到了更为广阔的超级公募市场。有了这点优势之后,很多非标资产管理机构对此奉若神明。也难怪到最后一行三会到最后真的看不下去了,私募非标产品的拆分转让才有所收敛。


我们再回归到私募基金公告上来,公告的第一条是取消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证明。为什么要取消原因其实是有点啼笑皆非的。因为有人会拿着这个这个证明说自己是正规【金融机构】,需要去防止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自我增信。而其实基金业协会也清楚地明白绝大多数私募基金管理人是没有金融机构的信用的。上述啼笑皆非的现象其实就会引发一个被扭曲的现象:金融机构信用的机构因各种原因无法享受产品发行备案的便利;而没有相应信用的机构在发行产品过程中到处招摇说自己是金融机构。


上述扭曲真实地反应了当前资产管理行业的问题症结所在: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通过类似于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制引导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草根资产管理机构做大做强,逐步地放松对机构准入的管制;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带给予具备更强主体信用的传统机构更多的业务准入的机会;而再一方面,业务的准入的放开应当以审慎为原则,切莫最后养了一匹披着创新羊皮的监管套利的狼。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