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左右为难还是左右逢源? 印度应该在“一带一路”中扮演何种角色?

时间: 2015-12-17 11:07:27 来源: 第一财经研究院  网友评论 0
  • 印度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不过新德里对“一带一路”没有给予明确的回应。印度学界对“一带一路”的讨论则非常激烈。相关学者从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红利等方面支持印度加入“一带一路”;

作者:丁鲁/CBNRI实习研究员

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ID:cbn_research)


导语

印度是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不过新德里对“一带一路”没有给予明确的回应。印度学界对“一带一路”的讨论则非常激烈。相关学者从地缘政治、经济发展红利等方面支持印度加入“一带一路”;而反对者则对“一带一路”的深层影响表示疑虑。对于中国,“一带一路”在印度遇到的瓶颈,也需要中国在外交上进行创新,在公共外交上加大投入。印度决不是最后或者最大的阻力,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三国。在出访过程中,建立“海上丝绸之路”的提议获得了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的热烈回应。然而新德里对“一带一路”战略没有给予明确的回应。对于已经成为亚投行(AIIB)创始成员国的印度,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踏入“一带一路”的大门,却在面对中国的大力倡议时显得格外犹豫。

>>>>


“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国家——印度



早在2014年2月的中印第17届边界谈判上,中国就明确提出希望印度参与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计划。2014年6月印度副总理安萨里访华期间,中国再次提出希望印度加入“一带一路”。2014年9月习近平回访印度,第三次向莫迪提议印度参与“一带一路”。然而,印度至今也未完全回应中方的提议,既不明确反对,也没有明确加入的意图。

印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其体量占据南亚地区80%,如果缺少印度,“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从历史上看,印度曾是连通“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连接点。从南亚地缘上看,印度凭借其在南亚地区的体量和影响力,左右着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南亚国家的政治环境,南亚大部分地区处于印度的势力范围。即使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都积极响应“一带一路”,但如果印度不参与或者明确反对,周边小国都会对“一带一路”产生顾忌。

印度对于“一带一路”的“暧昧态度”反映了印度高层对于中国意图的重重忧虑,同时也反映了印度国内学者和精英对待“一带一路”的不同看法和激烈讨论。虽然在习近平访问期间,中印经济合作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承诺未来五年对印度投资200 亿美元(这和奥巴马访印承诺的40 亿美元投资形成鲜明对比),并且中国也愿意积极参加印度铁路的系统升级和高铁建设,也已派出相当规模考察团进行实地调研,但印度对中国深深的地缘担忧仍然左右着莫迪政府的对华看法。莫迪政府上台提出了要振新印度经济、在未来五年内使GDP增幅保持在两位数的宏观计划,这促使着基础建设匮乏的印度寻求中国在经济上的合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允许中印“共享”印度洋。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提出,印度所处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似乎形成了“中印美”的小三角关系。随着南海摩擦逐渐升级,日本、菲律宾都想拉印度入伙对中国进行“围堵”。然而是否存在所谓“中印美”小三角关系,在学界上仍存在疑问,但印度毫无疑问在中美之间扮演重要角色。事实上,莫迪政府的外交政策非常清晰,莫迪明确表示:印美关系不应当损害印中关系或者印俄关系。莫迪试图将印度置于一个中间人的位置,而中间人的角色,印度并不是第一次扮演。在冷战时期,印度就曾在美苏之间扮演中间人的角色并左右逢源捞取政治经济利益。然而,莫迪的“中间人”角色显然不同于以往,面对在经济上可以赚取好处的“一带一路”计划,新德里显得“拘谨”的多。

>>>>


三方面原因支持印度加入“一带一路”



印度学界“一带一路”的讨论则非常激烈,外交学院副教授林民旺认为,印度学者至少存在地缘政治派、现实主义派、马汉主义派和新自由主义派四种认知。支持印度加入“一带一路”的学者,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一,印度若不加入“一带一路”,可能会面临在南亚地区被边缘化的危险。印度学者莫里批评莫迪政府在“一带一路”机遇面前犹豫不决,将印度置身事外,最终印度将会面临被孤立局面。虽然像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这样的南亚国家是印度的传统势力范围,印度若明确反对“一带一路”,势必会引发这些国家的忌惮。但一旦中国成功打入印度洋,整合南亚次大陆后,印度的影响力将完全被中国所挤压。面对中国这样体量的经济体,印度无法进行正面对抗。与其置身事外,不如加入其中,一方面可以密切关注中国真实意图,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议程上对中国设置障碍,从而扮演欧盟中“英国的角色”。

这种支持的观念源于印度近乎狭隘的地缘情结。印度战略部门(Indian Strategic Establishment)对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崛起充满忧虑,并对中国在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修建港口的计划忧心忡忡。同时,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巴基斯坦期间提出建设“中巴经济走廊”计划,也引发了新德里的不安,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巴经济走廊”要经过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另一方面“中巴经济合作”也被看做是对印度的经济“围堵”行为。中方也积极倡导“中孟印经济走廊”(即BCIM 倡议)以安抚新德里的不安情绪,新德里也充满兴致。然而印度虽然从未正式反对BCIM倡议,但该倡议始终停留在二轨讨论层面而无法成为政府间的协商行动,这反映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在政府层面该倡议并没有得到一致支持,该倡议始终处于初级阶段。

从独立日起,印度一直怀揣着英帝国留下来的大国情结,始终将印度洋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对任何试图进入的势力格外警惕。中国在南亚一系列经济投资项目刺激了新德里紧张的神经。印度对中国资本的进入看做是中国企图进入印度洋、排挤印度影响力的行为。“一带一路”计划远远超越其经济逻辑,它试图在战略和安全上塑造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有意思的是,正是这种地缘政治的思想,既成为了支持加入的理由,也成为了反对加入的理由,而它们共同点在于加不加入“一带一路”仅仅是战术问题。

第二,部分印度学者认为“一带一路”背后仍然是经济逻辑,其立足点在于基础建设投资。而对于向印度这样基建薄弱的国家,应当搭上“一带一路”的便车。新加坡国立南亚研究所研究员查特韦迪认为,“一带一路”有利于解决中国的产能过剩,有利于扩大南亚地区与中国的互通互联。印度专家谢刚也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发展至今所带来的必然逻辑。通过“一带一路”向外进行经济投资,一方面为中国突破现有经济瓶颈作出贡献,另一方面又能为中国建立一个同周边国家长期发展的经济模式。

莫迪政府上台后外交上在中美之间进行平衡,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振兴印度经济的目标上。然而要实现印度经济真正的腾飞,就必须解决印度薄弱的基建问题。但基础建设通常需要大量资金,印度的国际融资却面临着两个巨大的问题。第一,印度的外债情况并不理想。世行2012年发布的《全球金融发展》报告显示,从外债绝对规模看,印度位列前20个发展中债务国第5位;从外债占国民总收入比重看,印度排名倒数第5位。三大评级机构对印度的主权评级分别:标普,BBB-,负面级;惠誉,BBB-,负面级;穆迪,Baa3,稳定级。印度的主权评级无法满足印度国际融资的需求。第二,基础建设投资收益周期长、收效少,外国资本往往谨慎进入。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张家栋教授认为,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存在着对“一带一路”怀疑的情绪,印度仍积极加入亚投行并极有可能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莫迪政府看到了立足于基建的亚投行对于印度发展的重要契机。更有乐观者认为,只要踏上“一带一路”的重要机遇,印度就能够实现中国式的经济腾飞。

第三,印度加入“一带一路”是同中国建立互信的重要契机。中印在有争议藏南地区不断的边界摩擦行为,曾一度损害了中印之间的信任。若印度加入“一带一路”,不仅能为中印在经济、文化、反海盗等多方面创造合作机会,还能提高中印之间的战略互信。中巴建立有全天候战略伙伴关系,印度不希望与中国结怨从而促使中巴不断接近,中国面临着美国重返亚太的压力,也不愿在南亚地区增添压力。因此,稳定的中印关系是中印两国的共同利益。

中国和印度都是经济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又同为金砖国家成员。在经济上,有丰富的合作空间。莫迪上台后提出了印度制造(made in India)的口号,这同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既存在竞争,又存在着合作的可能。印度加入“一带一路”不仅能分享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也能使经济摩擦在一个更加互信和友好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


反对加入“一带一路”的观点



然而反对者则认为“一带一路”远远超过其表面上的意义:

首先,这是中国试图借“一带一路”进入印度洋,取代印度在南亚地区发挥更大影响力的阴谋。印度和平-冲突研究所的辛格认为,中国的石油60%要经过马六甲海峡,中国始终要解决所谓的“马六甲困境”问题,中国通过“一带一路”这一看似经济合作的战略,试图挺近印度洋,在不刺激周围小国的情况下,护住石油通道。新德里印度智库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切拉尼认为,中国在南海的强硬政策与周边国家摩擦不断升级,中国此时提出“一带一路”意在对周边国家进行经济“收买”。印度国内也有大量评论文章指出:“一带一路”实为中国力图在印度洋寻求战略支点。

新德里的紧张情绪是可以预见的。新德里对待中国在南亚地区的行动始终没有跳出地缘政治的“怪圈”。有部分学者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与习近平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相连。它既为中国破解周围国家对华恐惧,达到收买人心的效果,又能破解亚美国的“亚太再平衡”。如果说这一部分学者是担心中国进入印度洋,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抗”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印度不应该被“利用”来帮助北京的计划。狄伯兰认为“一带一路”将中国置于了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的中心,是对美国“重返亚太”政策的回应。印度学者莫汉也认为中国拉印度加入“一带一路”非常高明。如果中国一开始不拉印度“入伙”,这必然会加深新德里对于北京意图的强烈担忧,印度本就对中国在孟加拉、斯里兰卡的行动充满疑虑,而中国若在“一带一路”上排斥印度,就意味着是中国要与印度在南亚争夺主导权,最后的结果是将印度推入了美国的怀抱。而一旦中国积极拉印度入伙,则将这个问题完全抛向了印度,即使北京可能已经预料到了马德里的“暧昧态度”,对于印度而言,加不加入“一带一路”都有被边缘化的风险,这使得新德里格外被动。然而新德里也并非无计可施,印度很快就启动了印度版的“丝绸之路”计划。

其次,印度版“丝绸之路”计划很快成为反对者的第二个理由。某些学者认为印度有了自己的香料之路和棉花之路,没有必要再去加入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去充当“配角”。2014年在中国大力推动“一带一路”的同时,莫迪政府推出了所谓“跨印度洋海上航路与文化景观计划”(Project Mausam ,译为季风计划,季节计划等等),意在指明该计划的核心要义是以文化与历史为纽带,恢复古代“香料之路”,促进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这被外界称为是印度版的“丝绸之路”。随后,印度又提出建立香料之路计划、棉花之路计划。虽然新德里非常小心的对中国阐明了印度的这些计划并不是要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抗,但印度学界和媒体普遍认为,这是莫迪对北京“一带一路”计划的回应。

印度具有强烈的大国情结和民族自尊心。如果加入“一带一路”,印度只能扮演一个“过客”,它既不是起点,也不是最后的终点。但一旦印度启动自己的丝路计划,印度在南亚毫无疑问扮演的将是举足轻重的角色。加之,本届中印政府在外交上都表现出强硬的倾向,中印边界的摩擦增多已使新德里对北京更加谨慎。印度已同伊朗达成协议,重新翻新新茶巴哈尔港。这也被外界解读为莫迪政府对中国在巴修建瓜达尔港“心照不宣”的回应。印度采取的一系列“对冲”战略似乎已经对北京做出回答,印度国内不少声音开始提议让印度的“季风计划”与美国的TPP、“新丝绸之路计划”进行对接。印度似乎表现出了对后者的偏爱。

最后,印度对“一带一路”计划可能整合中巴经济走廊和中印孟经济走廊充满疑虑。虽然中国已经表示,“一带一路”不会与原有的经济走廊进行对接,以避免中巴、中孟合作带给印度的压力。但印度认为,中国提出的BCIM 倡议,对运输铁路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同时BCIM 倡议又涉及印度较为动乱的西北部,涉及克什米尔地区、中印有争议的藏南地区,印度对此颇为小心谨慎。据《印度时报》7月31日报道,印度政府已经提出沿中国边界修建4条战略铁路路线的建议,印度国防部已经确认了4条铁路分别长378公里、498公里、227公里和249公里。印度对中国意图的担忧可见一斑。

>>>>


中国的应对策略



虽然莫迪政府态度模糊,印度学界存在激烈的争论,中国政府也并不打算放弃印度。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云南省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杨思灵认为,可以将“一带一路”与印度感兴趣的BCIM 倡议对接。然而,正如之前分析的那样,虽然印度曾一度对BCIM 倡议充满兴趣,但该计划始终停留在初级阶段。这说明新德里的顾忌远远大于对投资的兴趣,“一带一路”与BCIM 倡议对接不一定能让印度减少对北京的疑虑。

第二,林民旺提出要让“一带一路”与印度的季风计划对接。目前, 印度这些计划的内容尚不完善。未来可以就南亚地区发展交通和基础设施与印度共同实施项目,找出彼此利益的契合点。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已经在中俄之间实现了。中国的陆上丝绸之路要经过俄国在中亚的势力范围。俄国初期也表现的十分谨慎,俄国在中亚也有类似的计划,即欧亚经济联盟。随着“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的成功对接,莫斯科打消了对北京的疑虑。北京也可以“如法炮制”解决目前“一带一路”在印度遭遇的“尴尬”处境。

第三,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庞中英则对印度加入“一带一路”较为悲观。庞中英指出,印度的战略伙伴没有一个是周边国家。印度始终未能跳出地缘情结,中国应该做好印度缺席“一带一路”的准备,继续深化与巴基斯坦的合作和友谊。

第四,还有很多学者从更多角度对“一带一路”提出建议。正如目前中国国内学界对“一带一路”始终处于“自嗨”的阶段,大部分的周边国家并不知道和了解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甚至连中国的“铁哥们”巴基斯坦的高层对“一带一路”也知之甚少。而对于印度民众,就更不用说了。中国在“一带一路”的宣传以及公共外交上仍然不够,不管是印度高层、学界还是民间都有不少误读中国的声音,如何向他们阐释,传递中国的和平意图,做到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赵可金所说的“通民心”,还需要更多专业对口的外交学者和人才。

印度也应处理好自身的地缘政治忧虑,不要因短视行为,放弃了与中国合作的机遇。同样扮演类似“中间人”角色的韩国就表现得更加灵活,朴槿惠在同中国建立中韩自贸区捞取经济红利的同时,韩国也未将自身排除在TPP之外,或是损害美韩同盟关系。同样的,“一带一路”在印度遇到的瓶颈,也需要中国在外交上进行创新,公共外交上加大投入。印度决不是“一带一路”上最后或者最大的阻力,中国“一带一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赵干城:“一带一路”战略的南亚方向与印度的选择,One Belt and One Road “一带一路”专题。

林民旺:印皮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及中国的政策选择,世界政治。

杨思灵:“一带一路”: 印度的回应及对策,《亚非纵横》2014 年第6 期。

杨思灵:印度如何看待“一带一路”下的中印关系,二十四个重大问题研究。

林民旺:印度人怎么看中国的一带一路,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50617/090022453371.shtml。

“海上丝路”与“季风计划”的对接空间,2015年03月18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06期。

庞中英:“一带一路”最大阻力竟是印度?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618/13786192_0.shtml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 作者: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