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惊醒!银行走向衰落的9大征兆

时间: 2015-11-04 08:44:26 来源:   网友评论 0
  • 今天的银行,在规范监管和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之下,每年都在上演着崛起与衰落的金融情景剧。有的银行立足百年老店,低调务实;有的银行风生水起,昙花一现;更多的银行是随着经济周期起起落落。 企业发展有盛有衰,无论是昨日企业

今天的银行,在规范监管和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之下,每年都在上演着崛起与衰落的金融情景剧。有的银行立足百年老店,低调务实;有的银行风生水起,昙花一现;更多的银行是随着经济周期起起落落。

 企业发展有盛有衰,无论是昨日企业明星,还是今天的市场黑马,在发展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都会在发展中波折起伏。银行也是一样,即便在高度垄断的计划经济时期,各家银行的发展也呈现极大的差异性。

今天的银行,在规范监管和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之下,每年都在上演着崛起与衰落的金融情景剧。有的银行立足百年老店,低调务实;有的银行风生水起,昙花一现;更多的银行是随着经济周期起起落落。

 业务徘徊、财务恶化、不良剧增、市场份额大幅下降通常会被视为一家银行衰落的标志,通过业务数据和市场评价很容易对银行做出显性评价。这其实只是市场对一家银行的经济判决,真正导致银行衰落的还是内因。根据作者多年的观察,如果一家银行越来越多地出现如下征兆,将是走向“衰微”的危险信号。

   一、短视,没有危机感,缺少创新,对行业变化熟视无睹。  

 银行自我感觉良好,对外部变化缺少敏感性,一切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内部没有创新动力,甚至对监管部门推动的变革也会抵制和拖延,自认为这些年过得挺好,安于现状就很知足,对业界变化无动于衷。 

 二、错配,资源长期掌握在少数人、少数部门的手中。  

在银行内部,起关键作用的是所谓的少数管理部门,业务部门、业务人员也就是干活的、挣钱的缺少话语权。在整个银行的架构体系中,挣钱的部门、创利的机构在政策资源、财务资源、业务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处于被动地位,影响力较弱。 

 三、缺少文化传承,队伍没有激情。  

主要领导人员的变更通常会伴随颠覆性的文化改变,后任对前任缺少尊重,战略和市场偏好基本体现的是主要领导的个人偏好。每更换一次主要领导进行一次洗牌,一人一套打法,内部爱折腾,缺少凝聚力,员工没激情。

四、人浮于事,管理效率低下。

主要表现是机构急剧膨胀,后台机构人员剧增,管理机构扯皮不断,后台部门人浮于事,生产单位人手不足;管理上潜规则盛行,不分行内外,办事习惯于找关系,搞变通,对法律制度缺少应有的敬畏,朝令夕改;圈子文化盛行,工作阻力大,好人主义多,表面上一团和气,实则是缺少正气的和谐。

五、傲慢,不会示弱。  

社会形象较差,无论是面对客户,还是媒体,或者其他合作伙伴,都表现出一定强势,爱以老大自居,甚至理亏还要嘴硬,缺少社会责任感,给人以傲慢牛气或店大欺客之感。 

六、陶醉,决策层没有思想。  

过于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知识经济意识不足,对新业态、新思想望文生义,一知半解;对企业发展缺少清晰的思路,或者是战略思路和工作实践“两张皮”。管理人员缺少担当,年年开会都是老一套,难以推出有效的管理思路和措施;或者喜好折腾,花样多,口号多,工作很少落地;或者言行不一,说到的都没有做到,不说的全做了。 

七、市场异动。  

长期合作的客户流失,市场占有率大幅波动,优势业务急剧滑坡,较多的核心人才跳槽,与政府、监管部门关系变僵,都是不好的渐变信号。 

八、监管部门警告和同业的鄙视。  

市场对本银行的关注越来越少,或者恶意炒作增多;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加大,银行与监管当局关系紧张或者沟通不畅,监管部门对企业评价越来越低;企业在业内口碑不佳,或者被隐形孤立。 

九、任性,不按银行规律办银行。  

不敬畏市场,不尊重经济规律,不研究银行特点,搞行政化管理,内部等级观念强,甚至迷恋官本位,把银行当成国家机关管理,企业没有活力。

上述征兆,要么是银行转型没有跟上形势,要么是银行做大后得了大企业病,要么是决策失误、经营管理不善,还有的是被个别高管引上了歪道。但企业发展的规律却是亘古不变,那就是你不市场化,就终将被市场抛弃。

来源| 华信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