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张建国:加快转型发展 打造新竞争优势

时间: 2015-05-15 09:34:19 来源: 《中国银行业》杂志  网友评论 0
  • 中国银行业2015年第4期——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文/本刊记者王旭明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4期耕耘金融事业33年,张建国对行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判断力。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以来,带领建设银行以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取得丰硕成果。在谈及新常态下大型

中国银行业2015年第4期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

文/本刊记者 王旭明

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4期

耕耘金融事业33年,张建国对行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判断力。担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以来,带领建设银行以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型升级取得丰硕成果。在谈及新常态下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时,张建国行长认为必须立足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与国家各项战略导向保持高度一致。以转型发展打造市场竞争的新优势,为改革助力“保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2015年新年伊始,中国银行业改革与转型话题持续深度发酵。2014年民营银行破冰的“鲶鱼效应”尚未完全显现,“互联网+”思维乘着“两会”的东风强势逆袭,大有加快转变银行业经营理念与竞争格局之势。与此同时,酝酿20余年的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在即,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或超预期。多重挑战“不期而遇”,并发而起,新常态下的中国银行业何从发力,如何于挑战中寻机遇,从转型中找发展,打造市场竞争的新优势?近日,带着上述问题,本刊记者独家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

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在即

银行业须加快审慎经营转型

本刊记者:2015年3月31日,《存款保险条例》正式公布,并于今年5月1日正式实施。作为一项酝酿已久的金融改革制度,您认为此时推出会对银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建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更好地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建立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于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进一步提高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升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存款人角度看,这一制度的推出将改变储户“政府隐性担保、存款无风险”的传统意识,使大家更加关注存款性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状况,选择较为安全的金融机构。

从金融机构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推出,将强化其风险意识,促使各金融机构更加理性揽存、稳健经营。

从金融稳定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有利于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完善我国金融安全网、构建存款类金融机构市场化监督和约束机制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防范化解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

从银行业市场格局看,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增强存款人对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民营银行的信心,为其加速发展创造公平适宜的外部环境。

从深化改革的角度看,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一方面将打破商业银行存款无风险、难以破产退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缓解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使其真正成为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为加速乃至最终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条件。存款保险制度对银行业利润产生的影响有限,但短期内为存款人提供了更多选择的机会。建设银行将认真贯彻落实存款保险制度,积极维护客户利益,确保稳健经营持续发展,为促进金融稳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本刊记者:今年两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存款利率最后要放开,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或许打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后窗口。您认为当前实现利率市场化还面临哪些问题?

张建国:2014年11月至今,人民银行已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并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利率市场化已到了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在改革过程中,会伴生三个问题:一是银行存款成本上升问题,进而推动全社会融资成本上升或居高不下。二是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下降。三是风险偏好变化与信用风险爆发的几率增加。

为保证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功,首先应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防范系统性风险。其次应强化融资主体自我约束,增强利率敏感性。要强化国有企业预算约束,增强利率敏感性。要弘扬契约精神,营造诚信环境,强化民营企业信用约束和社会责任,对恶意逃债、赖债行为加强法律制裁。要强化居民风险意识,追求高收益必须承担相应的高风险。此外,还应提高商业银行风险定价能力,创新利率风险对冲工具。

“一带一路”提速人民币国际化

国家战略催生银行业转型新机遇

本刊记者:不久前国家三部委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提到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并指出要强化金融合作。这将为我国银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张建国:“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央主动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新常态下构建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推动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意义重大。2014年以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实施,自贸区建设加速进行,高铁核电等优势产业进军世界,中国这艘千年前就已乘风破浪、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大船再次扬帆起航,驶向广阔大洋的姿态已渐清晰。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势必融合到这一战略框架及其所衍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之中。在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的支持下,“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在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经贸往来,西部和沿海特色产业等方面快速发展,将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大量而稳定的业务机遇。首先,推进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在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带动经济较薄弱的西部地区,形成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逐步将内陆沿边地区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拉动特色优势产业、海洋经济、能源产业的发展。其次,我国在基建、装备制造、钢铁等产业有资金、有技术、有经验,通过“一带一路”的跨国合作,能够助力国内优势产业“走出去”,在全球树立品牌,并消化国内部分行业的过剩产能。因此,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网络建设、产业转移等领域将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战略的实施能够为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存在的巨大资金缺口提供融资新渠道,促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推动地区金融合作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去年年底,建设银行去马来西亚筹建分支机构,我们看到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非常欢迎“一带一路”战略,他们都很希望“一带一路”战略能带动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契合各国的共同需求前提下,减少壁垒,推动人员和经贸往来,激发经济活力和合作潜力,将在经贸合作升级、提升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等方面为我国银行业带来新市场、新路径。

本刊记者: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出台,亚投行也将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平台,其与丝路基金的设立必将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请您谈谈对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看法?

张建国: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我国经济金融与全球经济金融必将进一步高度融合,人民币国际化已成大势所趋。目前,人民币在海外市场的结算量、保有量已经很大,并且仍在扩大,但人民币在境外作为世界货币的基本功能尚未得到应有体现,应从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民币“能出去、愿持有、用的多”的吸引力问题。

一是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这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基本前提。短期可以保持人民币汇价双向波动,但长期应维护币值稳定,这样才能增强国外境外持有人民币、使用人民币的意愿,并不断增强使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吸引力。

二是要利用我国在大宗商品进口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人民币计价和人民币清算。在部分大宗商品交易中,尽可能使用人民币计价和结算,时机成熟时,还要推广至其他领域。

三是要提升对外输出人民币的能力,优先推进单边资本项下可兑换。一方面通过人民币投资带动人民币输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援助、国际合作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人民币投资;另一方面从战略角度与重要贸易伙伴及友好国家加快开展更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快速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输出能力。

四是优化银行业国际布局,提升全球服务能力。近几年,我国大型银行国际化发展不断取得新成绩,应在更多市场为人民币的使用和持有搞好服务,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承担好资产管理、清算中心的职责。

本刊记者:建设银行在服务和支持我国“走出去”发展战略方面有哪些实际举措?

张建国:近年来,建设银行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通过自身转型发展,不断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2014年6月,建设银行被指定成为伦敦人民币清算行,被赋予了人民币国际化更广阔的意义,这也是对建设银行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的巨大肯定。

最近两年,建设银行“走出去”的步伐非常坚定。建设银行已经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1家一级海外机构,组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服务网络,建设银行国际业务的增长幅度,也远远高于国内银行业务的增长幅度。预计到2015年底,建设银行海外机构将达到30家,布局海外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海外的服务网络增强以后,对中国走出去的企业将会起到更好的支持帮助作用。

2014年全年,建设银行支持“走出去”项目405个,实现签约额逾150亿美元,支持出口近5747亿美元,覆盖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2014年底,建设银行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后承办的第一个“一带一路”重大“走出去”项目——国家电网埃塞俄比亚12.8亿美元出口信贷银团项目正式签约,为2015年全行大规模开展“走出去”国际融资业务吹响了号角。下一步,建设银行将以出口信贷、跨境担保、跨境并购融资、跨境供应链融资、项目融资等优势产品为依托,进一步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优化行内业务流程;以重大项目、重点客户为突破点,搭建总分行、母子公司、条线间联动营销平台,进一步挖掘优势行业与客户的业务需求;以境外机构、子公司为基础,进一步加快海外布局,强化境内外联动,统筹利用各机构优势为“走出去”企业服务。

新常态下银行业发展面临新趋势

风险管控向常态化管理转型

本刊记者:最近,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多家上市银行陆续发布了2014年经营业绩年报。盈利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率有所攀升成为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全行业增速近三年来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您对此如何解读?

张建国: 2014年不良率反弹是整个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2014年,建设银行开展了为期一年的不良资产风险管理年活动,总行、分行都牵头处置重大风险事项,通过打包处置的方式,不良资产收回的比率达到了35%,可以说是积极应对不良率上升、主动化解风险的结果。2014全年,建设银行计提了619亿元的拨备来应对资产质量下降。处置了700多亿元的不良资产,核销了320亿元坏账,这确实对我们的净利润增长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银行业净利润增长速度下降将是一个趋势。一方面是整个经济下行造成资产质量的压力。今年面临的风险情况将更加复杂,不良贷款反弹压力还在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确权及转换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对相关行业造成冲击。银行是典型的亲周期行业,宏观经济下行,银行业的资产质量也面临很大压力。银监会的分析表明,今年不良率还可能上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持续加大,迫使银行动用部分计提拨备。另一方面是价格的问题,主要是人民银行大幅度不对称调息带来的影响。我们将从资产质量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尤其是控制风险等方面,来应对这方面的压力。

基于此,2015年建设银行风控工作将从“非常措施”向常态化管理转型,从事后处置向更注重事前防范的全流程管控转型,以守牢风险底线、积极服务全行转型发展为主线,坚定信心,主动作为,夯实基础,创新手段,强化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促进全行转型发展。一是落实主体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进一步加大不良贷款化解力度,提高处置效率和效果,同时争取政策支持,拓宽不良贷款处置途径,挖掘市场潜力,引入市场化机制,借助子公司平台,创新不良贷款处置方式。三是发挥前中后台风险“三道立体防线”作用,前移风险管控关口。四是守牢合规底线,推进内控合规管理方式转型。全员合规是全行稳健经营的必要前提。合规管理将落实到每个网点、每个业务流程、每个岗位上。

本刊记者:2014年建设银行正式确立了新时期战略转型发展规划,并启动了内部机构的集约化调整改革。2015年,建设银行转型发展战略将如何落地?

张建国:新常态下,大型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必须立足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与国家各项战略导向保持高度一致。通过自身转型发展,主动适应新常态,抓住新机遇,不断创造新价值,以转型发展打造市场竞争的新优势,为改革助力“保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为适应新的形势发展,2014年年底以来,建设银行对内部机构进行了一系列集约化调整,总行设立资产管理部,与投资银行部合署办公,集团客户部调整为战略客户部,电子银行部调整为网络金融部,同时成立新的渠道与运营管理部,负责全行营业性业务运营管理、营业网点管理以及集约化处理等职能的业务支持和服务。2015年这类调整还将继续,争取为建设银行的战略转型提供组织架构方面的有力保障。

在优化治理架构、提升服务能力的同时,建设银行还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银行提出的“三个能力”建设要求,大力提升区域发展和国家重点项目服务水平。目前,已制定并下发了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七大服务领域、六大产品配置、六大推进举措的细化措施,全力保障国家在“一带一路”关键领域的融资需求,打造支持“一带一路”经贸往来的金融大动脉。

2015年是建设银行全面实施新时期战略转型发展规划元年。建设银行将紧紧围绕向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管理、创新银行、智慧银行五个方面推进转型,全面建设最具价值创造力的现代商业银行集团,主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突破:一是加快推动传统经营模式向大资产大负债模式转变。探索编制集团大资产大负债经营计划,打造大资产管理平台,加强集团资金全量管理,提升金融市场业务管理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单一服务模式向差别化综合服务模式转变。开展综合金融服务下的综合营销、综合定价和综合考核;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业务,打通各类资金供求通道;健全跨区域、跨条线、跨境联动机制,搭建集团层面业务协同平台。

三是加快推动传统网点经营模式向全面渠道经营模式转变。大力发展网上银行、远程银行、自助银行等电子渠道,打造“智慧银行”类服务体系,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强化线上线下协同。

四是加快推动统一管理模式向统一性与差别化管理相结合模式转变。细化分类管理,资源配置向客户基础好、资本占用少、成本较低、价值创造力强的业务、产品和区域倾斜。

五是加快推动传统信息系统管理向大数据管理模式转变。尽快完成全行大数据中心建设,全面提升数据挖掘分析能力,为转型发展提供专业化支持。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4期。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