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困境与创新之路

时间: 2014-10-29 17:50:34 来源: 新浪网  网友评论 0
  • 银行资金投放空间受限是社会融资从间接融资逐步转向直接融资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破局之路是除继续鼓励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并宽容其政策突破外,宜适当放松对银行资金的投资限制,并不断丰富银行资金的投资品类。

  提语:银行资金投放空间受限是社会融资从间接融资逐步转向直接融资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破局之路是除继续鼓励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并宽容其政策突破外,宜适当放松对银行资金的投资限制,并不断丰富银行资金的投资品类。

  2013年,银行业税后利润1.74万亿元,同比增速15.41%,相较于2009-2012年年均31.26%的增速近乎腰斩,引起广泛关注。银行业绩增速的下滑,既有经济下行期不良资产率上升的影响,更多地则是银行以信贷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在直接融资快速发展背景下遭遇挑战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导致银行大量优质信贷客户流失,同时,银行过度依赖抵质押担保的风险管理技术也限制了银行开发新客户的能力和空间,使得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优质可贷客户短缺的困境,盈利压力大增。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商业银行开始了在资金投放渠道和空间上的突围尝试,从小微业务的勃兴,到同业业务的大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到银行业在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同时也看到了银行自身努力的局限性。银行资金投放空间受限是社会融资从间接融资逐步转向直接融资大环境下的必然结果,破局之路是除继续鼓励银行业的业务创新并宽容其政策突破外,宜适当放松对银行资金的投资限制,并不断丰富银行资金的投资品类。

  一、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一)企业融资脱媒,优质信贷客户流失

  随着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债务性工具的低利率和发债条件的日益简化,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债务性工具融资,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正承受益发严重的优质客户流失压力。从2011-2013年的统计数据看,企业债、公司债、中票等债务性工具加权平均利率较银行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低120-150个BP左右,对优质企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不断简化的发行条件也是债务性工具竞争力不断提升的重要原因,以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交易的超短融、短融和中票为例,由于采取注册制发行,发行周期大幅缩短,对于信息披露完备或已有发行记录的企业而言,最快两周即可完成发行工作,时效性甚至优于银行贷款。从数据上看,2005-2013年,企业债、超短融、短融、中票、资产支持证券、集合票据等债务性工具发行量从2119.77亿元增至27642.53亿元,年均增速高达37.85%。2014年1-5月,债务性工具发行总额为17709.46亿元,年化发行总量高达42500亿元,创历年新高。

  债务性工具发行量快速增长的背后是银行传统优质信贷客户的快速流失。诚然,为应对优质企业脱媒,商业银行积极跟随客户进入债券发行市场,以债券发行承销商的角色赚取中间业务收入,丰富了中间业务来源;但不容否认,失去了优质客户的支持,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因优质客户短缺导致的业务塌陷压力。

  (二)授信风险控制手段创新不足,传统信贷业务面临天花板

  当前商业银行授信风险控制手段仍以抵质押担保为主,尤其是随着大企业融资脱媒,银行客户群不断下移,对抵质押担保的依赖进一步上升。由于第三方担保也往往以企业提供抵质押资产为前提,某种意义上能提供优质抵质押资产的客户群体就构成了现阶段银行企业授信业务的天花板。一定时期内,能提供优质抵质押资产的企业群体是有限的,也是各家银行争抢的对象,优质大企业脱媒又加速推进了这一过程,使得银行企业授信业务过早地进入到天花板时期。

  佐证之一就是现阶段银行新客户拓展少了,争抢同业客户多了,价格战频现,尤其在中型企业拓展领域表现最为明显。中型企业是商业银行的传统深耕领域,是银行赚取高收益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大型银行客户群下移,该领域竞争空前激烈。结果是,中型企业收益率不断下降,以至于从RAROC看,相对于大型企业客户群体,中型企业RAROC往往是偏低的。中型企业群体的贷款收益率是高于大型企业的,不过由于中型企业客户评级要差一些,导致其单位贷款的资本占用较高,综合来看,单位资本占用的收益率要低一些。相对于资本占用水平,中型企业的收益率是偏低的,这与市场印象并不相符,却是银行中型企业业务的真实写照,也是激烈市场竞争的真实反映。

  (三)不良资产快速攀升,挤压信贷投放空间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控压力不断增大,从另一个角度挤压着银行信贷投放空间。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结束连续31个季度的逐季下降态势,自2季度末的0.94%逐季增高,至2013年4季度末累计提高0.06个百分点至1.00%。2014年以来,不良资产暴露速度明显加快,截止2季度末,不良率提高0.08个百分点至1.08%。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自2012年底达到295.51%的历史高点后也一路走低,至2014年2季度末已经降至262.88%,反映出银行已经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并消耗了大量拨备。从16家上市银行数据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2014年2季度末,除宁波银行不良率较去年末持平外,其他15家银行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此外,本轮不良资产的爆发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不良资产暴露由产能过剩、出口相关、能源资源等特定产业向外围产业传导,银行业不良防控压力骤增;二是担保链风险失控,风险传播由点式向链式演化;三是贸易融资风险凸显,低风险特征褪色,近年,以钢贸、铜贸、煤贸为典型代表的商品贸易融资风险凸显,尤其是14年以来,银行业中小型企业贸易融资不良率快速攀升,普遍超过5%,较13年末大幅升高超过2个百分点,引发银行对贸易融资产品的再核查和流程再梳理。

  上述特征表明当前银行不良资产暴露已经进入快速暴露的新阶段,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防控压力大增,“惜贷”、“惧贷”情绪开始显现,进一步压缩着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投放空间,对银行业传统信贷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二、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转型尝试

  面对上述挑战,近年来银行业在小微金融、同业业务等领域开展了转型尝试,从结果看,并未实现信贷业务顺利转型的初衷。

  (一)小微金融业务大发展,但短期难担大任

  在传统信贷空间不断缩小的背景下,小微业务成了银行资金突围的重要领域。数据显示,2010年1季度至2014年2季度末,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提高3.46个百分点,对于缓解银行资金投放压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小微企业多缺乏优质抵质押资产,限于风险管理技术水平未有根本性突破和市场信用环境建设的滞后性,中短期内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业务难担大任。

  近年来大行其道的产业链融资、小微企业联保互保、积极探索放开新的质押方式(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动产质押、股权质押、订单质押、仓单质押、保单质押等)等都可算作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业务方面的成功探索。实践中,近一半小微企业难以提供足够的抵质押物,近三成小微企业甚至不能提供规范的财务报表数据。产业链融资、联保互保以及质押方式的宽松等从本质上并未突破以抵质押担保为核心的传统风险控制技术,因此难以在小微企业群体中大规模推广运用。此外,从近期银行不良资产暴露特点来看,作为小微金融重要创新的“联保互保”模式恰恰成为风险暴露重灾区,也进一步制约着传统小微金融模式的复制和推广。

  随着互联网金融环境的日趋完善,近年来阿里小贷等电商系小微信贷业务的成功也给了银行业很大的启发,凭借电商平台上积累的企业历史数据和对线上企业销售端的控制,电商企业可以高效、规模化地叙做小微企业贷款业务。正是电商平台对于线上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控制的先天优势,让众多银行羡慕不已,纷纷涉足电商平台建设。银行业的跨界,本质上是国内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融资领域的又一次积极探索。然而,笔者看来,银行借自建电商平台突破小微企业业务,发展空间并不大。一方面,电商平台的寡头垄断时代已经初步成型,银行已经错过最佳时机;另一方面,电商平台主要针对线上成长起来的小微企业,客户群毕竟有限,又已经被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电商系小贷公司抓住先机,商业银行难有大作为,大量的线下小微企业才能为银行提供更广阔的天地,才是银行小微企业业务真正的蓝海。

  当前环境下,发展线下小微企业业务,要从信用授信入手,关键在于对线下小微企业完整、真实信息的掌控。对于大量线下小微企业而言,其有效信息分散在其供应商、下游客户、物流企业、税务部门、海关、银行等部门中,缺乏有效整合,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掌握小微企业完整、真实的信息,需要对企业分散在各个系统中的数据进行有效整合,构建以银行为核心的跨界大数据。目前,借助于数据挖掘能力的提高,银行业中先后推出了一些基于大数据的小微企业信用授信产品,如中行的微型金融模式、招行的智慧供应链金融平台等,但囿于信息的可得性、完整性、真实性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距离构建全面的跨平台大数据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局部性大数据的构建覆盖的客户范围有限,未根本改变银行小微业务困局。

  因此,尽管从数据上看银行业近年来在小微业务领域获得快速发展,但银行小微客户仍然以能提供优质抵质押物的优质企业为主,对银行信贷空间的实质性开拓作用有限,银行业并未借此摆脱信贷空间萎缩带来的资金投放压力。

  (二)借道同业业务突围,引发影子银行隐忧

  在银行业普遍发力小微企业业务的同时,以兴业银行为代表的部分股份制银行在银行同业业务上打开一片新天地。以同业代付、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等业务为代表的同业业务创新,不仅拓宽了银行资金的投资渠道,还为银行资金规避行业政策进入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提供途径,是银行资金投资突围的又一重要尝试。

  传统上,银行同业存款资金主要用于同业拆借、买入返售金融资产(票据、债券等),投资渠道相对狭窄。同业代付、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信托受益权、券商资管产品、理财产品等)等同业业务创新拓宽了其投资渠道,借助信托、券商和保险公司的通道业务,原则上银行资金可以投资任何产品品类。尤其在传统信贷市场日益趋近天花板的背景下,这一点尤为重要,是近年来同业业务大发展的根本原因。从16家上市银行数据看,2006-2012年,同业存款、拆入资金、卖出回购等同业负债业务在总负债中占比由5.41%提升至15.09%,其中同业存款占比由4.44%提高至11.80%;存放同业、拆出资金、买入返售等同业资产业务在总资产中占比由3.31%提升至12.24%,其中买入返售占比由1.22%提升至5.55%。

  不过,我们要看到,一方面同业资金进行类信贷业务存在借短贷长期限错配的问题,会增大银行体系流动性风险,这是2013年银行间市场钱荒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借助同业业务的开展,大量银行资金绕开行业信贷政策限制进入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领域,一定程度上使监管机构行业调控政策失效,加大了金融业系统性风险。中短期内,房地产和政府融资平台业务信用风险依然可控,但信贷期限长且续贷率高,致使银行资产日益僵化,不断加剧系统性风险。

  作为应对,银监会先是于2012年8月发布《关于规范同业代付业务管理的通知》,对发展迅猛的同业代付业务进行规范2013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即107号文),明确了影子银行监管框架。2014年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发展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就规范同业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和改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条规范性意见,基本堵住了同业业务非理性发展行为。

  三、转型效果探讨及政策建议

  综上,面对资金投放空间的萎缩,银行业在小微业务、同业业务两个角度进行了突围,均取得重要成效。但小微业务中短期内难以取得更大进展,同业业务则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产生一系列问题,在政策制度的规范下已经难以再创佳绩。此外,商业银行在跨境业务、多元化经营上也做了积极探索,但均未实质性减轻银行资金的投放和盈利压力。可见,一方面,单靠银行业自身突破资金投放僵局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银行在此过程中的一些创新难免会突破政策限制,带来违规压力。在此背景下,笔者呼吁监管机构能积极介入其中,与其事后出台各类办法予以规范和限制,不若创新管理方式,除了事后跟进外,不断丰富银行投资品类,疏堵结合,标本兼治。

  一是进一步扩大银行资产管理计划试点范围,拓宽银行资金投资范围,降低银行对信托、券商、保险公司通道类产品的依赖。银行同业创新业务的风险之一就是通过投资通道类产品间接拓宽投资范围,既降低了投资透明度,也降低了银行的对客户和项目的控制力,增大了投资风险。银行资产管理计划有望获得独立法人地位,可以直接投资非标资产,增大银行对项目本身和标的资产的控制力,降低投资风险。

  二是加快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和普及。目前国内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重启,但仍处于试点阶段,规模较小,影响有限。宜进一步加快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推广和普及,迅速做大标准化信贷产品投资市场,丰富银行资金投资渠道,既可逐步削弱银行通过业务创新投资于非标准化信贷类产品的动力,提高银行资金配置透明度;也能适当降低银行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程度。

  三是探索放开对银行资金股权类投资的限制。目前国内企业的融资渠道仍以债权融资为主,实体经济资负率高企,不断推动股权融资是大势所趋。银行仍是社会资金的主要拥有者,应积极探索放开对银行资金股权类投资的限制,既有助于推动股权融资市场的发展,也扩大了银行资金投资范围,降低银行资金对信贷类业务的依赖度。

  四是不断加强国内征信体系的建设,为小微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目前,小微业务进一步突破的关键是信用授信,信用授信的关键是以银行为核心的跨平台大数据的建设,中短期内,各方应着力于局部大数据的完善,其中企业征信信息是重中之重。未来,应不断扩大征信系统的数据采集范围,着重在小微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上不断取得突破。

  (作者薛洪言,本文转载自新浪网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