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美国债务上限迎调整窗口 政府欠债超16.4万亿

时间: 2013-01-07 10:48:56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 截至记者发稿时,跳动的美国国债钟数字已经突破16.43万亿美元,超过了2011年上调债务上限之后的16.39万亿美元限额,再次上调债务上限成为两党博弈的新焦点。”   美国众议院新任发言人、共和党议员约翰·博纳(John Boehner)曾公开表示,“提高1美元的债务上限就要削减1美元的财政支出。

  孙红娟

  [ 美国债务钟的数字突破了16.3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这意味着如果债务上限在2月底还未实现上调,美国国债可能面临违约 ]

  伴随着近日国会两党达成一纸协议,旷日持久的美国“财政悬崖”问题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市场开始把焦点转向了下一个议题——债务上限。

  美国东部时间2012年12月3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就“财政悬崖”问题达成一致,将自动财政支出削减机制的触发时间推迟至3月1日,暂时避免了美国财政跳崖的悲剧;但就在同天,美国债务钟的数字则突破了16.39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这意味着如果债务上限在2月底还未实现上调,美国国债可能面临违约。

  评级机构标普警示称,如果两党不能就债务上限问题达成协议将继续下调美国债信评级;而零点对冲(Zero Hedge)发布研报称,共和党将在这个问题上向奥巴马发难,“这事关更长远的结构性改革,而且是共和党强迫政府削减开支的重要抓手,共和党不会在这个问题轻易让步”。

  一波尚未完全得到解决,一波又起,美国国债收益率随之上涨,除了两年期及以下的相对短期品种之外,长期国债收益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债务上限即将调整?

  截至记者发稿时,跳动的美国国债钟数字已经突破16.43万亿美元,超过了2011年上调债务上限之后的16.39万亿美元限额,再次上调债务上限成为两党博弈的新焦点。

  2012年12月31日当天,美国财政部长盖特纳表示,政府将会通过一系列会计措施来避免债务违约,“这些措施将能够节省2亿美元的开支,这部分资金可以保证政府两个月内不违约”。同一天,美国财政部还暂时取消了两年期国债的发行。

  高盛近日发布研报指出,提高债务上限的协议必须在3月1日之前达成。3月1日也是“财政悬崖”彻底解决的大限,如果在这之前,两党仍未就财政悬崖问题达成进一步的协议,自动削减机制将被触发。

  “现在看起来,美国财政部将在3月1日前耗尽所有的融资能力,因为3月1日财政部将必须支付一系列每月结算的款项,特别是与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计划相关的款项。国会将必须在这个限期前提高债务上限。如果不能成功提高债务上限,这将影响到美国财政部支付利息或赎回国债的能力,还可能导致财政支出大幅下降。” 高盛指出。

  但与上次提高债务上限相比,高盛认为,这次的难度要大很多。“上次上调债务上限的交换条件——10年内削减2.1万亿美元的政府支出,这些主要来自由国会拨款的财政支出的削减,未影响到具体的政府项目;上次只是给整体支出水平设置了上限,因此未遭到政治团体的反对,但现在这种空间已经完全不存在。”

  美国众议院新任发言人、共和党议员约翰·博纳(John Boehner)曾公开表示,“提高1美元的债务上限就要削减1美元的财政支出。”

  据高盛估计,债务上限的触发限期每延长一年时间,需要提高约1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水平,这使得1万亿美元可能是下一轮两党减赤谈判中最明显的目标。参议院少数党党鞭、共和党领袖约翰·孔宁(John Cornyn)甚至放言让政府暂时关闭以迫使民主党在削减支出问题上作出让步,“或许应该让政府部分关门来保证长期的财政健康,降低政府支出,避免美国重蹈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覆辙。奥巴马总统应该意识到这种可能性真实存在。”

  不过,奥巴马则公开表示,他不会把削减支出的谈判作为上调债务上限的一部分;不会为了下一次上调债务上限,和共和党人谈判削减支出政策。

  市场忧虑升温

  受债务上限问题不确定性影响,美国国债收益率开始悄悄“升温”。

  据美国财政部网站数据,美国3年及3年以上长期国债收益率开始上涨。2012年12月31日,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7%,但在美国国债于当日晚间触及16.39万亿美元债务上限之后,第二日开盘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便一路跳涨至1.86%,之后两天内分别达到1.92%和1.93%的高位;其他期限的长期债券收益率也呈现普涨态势。

  为此,高盛发出警告称,“美债投资者可能面临‘输掉衣服’的风险。因为本周美国国债收益率已经开始上涨,如果回到历史水平3%,那么长期国债的价格就有可能垂直下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孙红娟 (责任编辑:黄克琼)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