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商业银行的互联网金融之路

时间: 2014-09-24 13:01:09 来源: 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网友评论 0
  • 互联网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摆脱网点资源限制,迅速扩大客户规模提供了可能。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竞争重点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即风险管理、客户体验、客户定位、营销思维。

  互联网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摆脱网点资源限制,迅速扩大客户规模提供了可能。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竞争重点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即风险管理、客户体验、客户定位、营销思维。

  谈及互联网金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互联网?从金融从业人员视角来看,互联网代表的是新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掀起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新高潮,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深刻地改变甚至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银行业也不例外,它正成为继零售、传媒之后受互联网影响最为深远的领域。

  从实质上看,互联网技术不过是对算盘、报表和电话的升级,充当的是银行的技术平台,然后互联网逐步成为银行经营活动的资源平台。一方面,银行获取客户从线下网点扩展到了网上,突破了网点局限;另一方面,银行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对客户互联网信息进行处理,形成了客户信用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银行风险定价能力,颠覆了传统金融服务理念和业务方式。

  何为金融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业界虽无统一定论,但有两类说法:一是从参与者角度定义,将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将互联网企业开展金融业务定为互联网金融;二是按业务实质区分,将线下金融业务“搬”上网,定义为金融互联网,将利用大数据对客户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客户信用评价基础所做业务定为互联网金融。笔者倾向后一种。

  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转型困境。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从网点布局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大体只进入了100个左右地级以上城市,仅占全国33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1/3左右;同时现有网点多位于城市中心区,在县域地区分布较少,甚至很多发达县市也未能形成网点的有效覆盖。因此在客户及业务拓展过程中,普遍受到网点资源制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只能是重点布局大型商业银行无暇顾及的细分市场领域,形成自身特色。如招商银行强在零售、民生强在小微、兴业强在同业、中信强在对公。而这种经营方式带来的是市场空间有限,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转型是必经之路、常走之路,经营上就会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如履薄冰。

  互联网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摆脱网点资源限制,迅速扩大客户规模提供了可能。股份制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竞争重点应做好四方面的工作,逐步形成自身核心竞争力:

  风险管理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有人说银行家是“在晴天也撑着雨伞的人”,这形象凸显了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保守倾向,因为只有控制好风险,银行经营才能稳健,也才能获取客户信任。

  在互联网技术出现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主要以财务模型与抵押物模型为主。由于客户风险管理的成本较高,所以银行信贷资源往往向财务状况优质客户倾斜。互联网带来的海量数据积累与强大数据挖掘技术,降低了银行获取客户行为信息的成本,使银行可通过客户在互联网中的数据足迹,如收入记录、支出记录、消费习惯、行为习惯、人口统计学属性及其他信息,形成客户行为画像,预估客户的购买力与还款能力,构建互联网金融的信用评价模型。但应注意,这种基于大数据的信用风险控制方式,极度依赖于模型的精准性,且模型有可能被客户揣摩迎合,所以客户行为画像不会替代传统的风控模型。商业银行仍需坚守传统的财务模型作为银行风险管理的根本,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大数据的客户行为画像模型的具体算法,进而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得到涵盖客户财务画像和行为画像的全面客户画像,并依此搭建更全面的、覆盖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例如网络贷款类产品,要在贷前使用多渠道数据信息交叉比对实现风险评估,在贷中利用大数据建立的客户评价模型分析客户收入水平及稳定性等,在贷后建立动态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并结合贷后变换操作管控机制,实现对贷后风险的有效管控。互联网带来的大数据,让银行对客户信息的了解更加充分,在传统风险管理模型的基础上,完成了风险控制技术的标准化。

  在新的风险控制模型下,银行将客户电子商务行为数据转化为客户金融属性数据,进而可以通过模型,自动审批和核定授信额度,从个案的审批转变为批量的审批。这样便可大批量的筛选客户,提高客户拓展效率,并使得原来传统在线下无法覆盖的客户得到服务,将小额、分散、短期、无抵押、无担保的资金需求纳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使服务“丝”客户成为可能。

  客户体验

  互联网技术带来了服务时间、空间的无限延伸,可以使人们的消费、投融资等金融行为变得高效、便捷,也为银行创新金融服务,提供差异化风控手段与差异化服务策略带来可能。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竞争是在竞争风险管控与客户体验的平衡能力。

  差异化风控。基于大数据的分析技术,得到客户完整的实时画像,建立预测分析模型,就能对客户进行实时的基于消费行为的风险判断。这种基于交易级的判断将比基于客户级的判断更真实与具体,不再是对某一群体使用同样的控制手段,而是还原了每一个独特的客户个体,针对性地使用差别化风险控制手段,从而带来差异化的客户体验。传统支付的安全控制措施以物理隔离、硬件防控为主要手段,如USBkey(U盾),以额度限制为辅助手段,如手机支付限额等。但传统的安全措施就要让渡一部分客户体验。USBkey身份认证的安全等级虽高,但同时带给客户很高的学习成本。操作复杂、兼容性低、跨渠道使用难度大,都降低了客户体验,与互联网金融快速、便捷、简单的理念背道而驰;而通过较低的交易限额控制风险,则无法满足客户对支付的基本需求。核心需求不能满足,必将导致客户流失。

  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收集并分析客户交易数据,如IP地址、MAC地址、客户属地、交易时间、交易对象、交易规模、交易频率等,从中提取客户日常交易特征。当客户发生一笔交易时,系统将比对这一笔交易与日常交易特征的一致性:简言之,如二者一致,便推断该交易的真实性与安全性,降低安全认证级别或允许客户进行大额交易;如二者不一致,则认为该交易存在欺诈风险,系统将自动提高交易安全认证级别或给予较低的交易额度,来防范欺诈行为。通过差异化的风险控制,做到“防小人,不防君子”,从而提升客户体验。

  差异化服务。结合客户行为画像,我们可对客户的消费行为、需求动机进行精准洞察,搭建精准营销平台,定制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策略,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转化率,使得银行低成本高效率地在潜在用户群中推广自身产品与服务。例如,我们可以了解客户在金融服务中的生命周期阶段。针对客户生命周期阶段演变,推送不同的金融服务和个性化信息展示:学生时期主要推送支付类产品,成家立业时期主要推送信贷类产品,中老年财富积累时期主要推送财富类产品。此外,我们可以根据客户交易的历史纪录,对规律性业务做定时自动处理或推送提醒,对客户常用交易在网银或手机APP界面上做针对性的排布和展示,提高产品服务的智能性与友好性。

  客户定位

  传统银行客户定位于高端客户,因单个客户业务规模大,可摊低银行各项服务和风控成本。但事实上,由于高端客户市场竞争激烈,其对银行议价能力较强,并且享受了银行各种费用减免及附加服务。对处于市场竞争劣势的中小商业银行而言,高端客户市场实际利润空间有限。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尤其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长尾客户群体可成股份制银行丰厚利润的增长点。

  当互联网技术解决信息对称及运营成本的问题后,股份制商业银行,可重新寻找客户定位,定义优质客户,并避开竞争红海。过去按照年龄、收入等属性划分高端客户群体的客户定位方式已不再适用。任何年龄、收入的客户都可以纳入互联网金融经营的客户范围,即使是“丝”客户,只要有信誉,同时有旺盛的金融需求,并能支付相应的成本,都可以成为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客户。

  在零售银行方面,客户定位可以从中高端,扩展至为“有小资情怀”的,注重生活品质的人群;公司银行方面,可以围绕供应链上下游,扩展客户,打破原有地域时空的局限。

  营销思维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行为大量从线下迁移至线上,银行的营销方式也应相应地转变,去适应客户的生活方式的变化。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线下营销与传统媒体发布广告的高投入、低产出现状,使银行产品高效且低成本地直达目标客户。

  在精准营销方面,通过客户行为画像,了解客户的资产状况、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精准把握客户需求,进而可以在线上进行点对点的营销,准确地提供客户所需服务,避免对客户的骚扰,甚至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例如,客户着急转账时,将客户需要的服务放在他最容易找到的地方,让他毫无干扰地快速完成,远比在这个过程中银行不停地介绍理财产品给他的感受要好。

  在打通线上线下O2O(Online to Offline)营销方面,通过设计打通线上线下的互动营销工具,可满足客户线上与线下动作交互的需求,覆盖每一个与客户可能的接触点,增加营销机会。例如可搭建互联网金融产品的专属权益兑换体系,在研究客户群体的喜好并定制精准营销方案后,通过遍布线下的精彩服务或活动吸引网点客户成为线上客户。为分支行员工提供用以扩大客户规模、提升客户黏性、提高客户活跃度的营销工具。此外还可利用O2O的互联网行为模式,设计业务推广与业绩统计工具,用于开拓行外营销团队,借力打力。外拓营销团队可通过智能手机、移动媒体使用该工具,让营销工作可以在碎片化时间进行。该模式的探索将颠覆传统的营销理论和营销模式,可以最大限度、最低成本的拓展产品和业务的销售渠道,吸引更多的客户转化。

     (来源: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欢迎关注微信:物流金融     wuliujinrong

\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作者: (责任编辑:轩轩)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