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新兴市场货币的别样风景

时间: 2014-09-30 17:11:4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网友评论 0
  • 从中期来看,全球宏观经济趋势仍可能是新兴市场货币的主导因素。在这种全球宏观环境下,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依然显得脆弱,并且落后于美国的增长步伐。巴西方面,尽管即将开始的总统大选具有不确定性,但我们认为在当前美元对雷亚尔约2.3~2.4的水平购买雷亚尔看起来颇具吸引力。

  从中期来看,全球宏观经济趋势仍可能是新兴市场货币的主导因素。美国仍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但利率上升仍可能对新兴市场货币带来挑战,并加剧这些货币的波动。欧元区增长依然疲弱,而且通货膨胀低得让人担忧。经济进一步走软再加上通缩压力,可能推升市场对欧洲央行采取更多宽松措施的预期。目前欧元区受到乌克兰冲突影响,我们预期这种影响还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且,更多报复性制裁措施可能对欧元区和俄罗斯的增长和投资情绪都造成打击。因此,我们认为欧元对美元将进一步下跌,这也使得中欧和东欧地区货币的吸引力下降。该地区可能会继续遭受欧元区经济疲软以及乌克兰危机的影响。

  在这种全球宏观环境下,新兴市场的经济复苏依然显得脆弱,并且落后于美国的增长步伐。尽管近期中国的经济数据让人失望,但是亚洲增长势头在新兴市场中仍最为强劲,而拉丁美洲和欧洲、中东以及非洲(EMEA)地区则没有显示出多少像样的复苏迹象。此外,我们认为中国政府将坚守7%~7.5%的经济增长目标。财政方面,中国已经加快了住房保障、铁路和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货币方面,中国央行一直保持宽松的流动性,为政策性银行提供贷款,放松了部分银行的贷款与存款比门槛,下调部分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我们认为这将缓和中国经济进一步减速的风险。然而,新一轮欧元区增长放缓及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可能危及我们先前对新兴市场的预测,此前我们预测2014年新兴市场整体增长率将达到4.1%,2015年将达到4.5%。

  尽管新兴市场增长依然乏力,但是大多数基本面薄弱的新兴市场国家目前较2013年5月时的利率水平都已大幅提高,当时对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QE)的担忧曾导致新兴市场货币被抛售。巴西的货币市场利率超过10%,土耳其和俄罗斯约为8%,南非、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也在6%至7%之间。而且,经过近期调整之后这些货币的估值已变得更具吸引力。在我们看来,较高的利率为新兴市场货币的总回报率前景提供了重要支撑。

  亚洲方面,我们青睐中国人民币(CNY)、菲律宾比索(PHP)和印度卢比(INR)。中国政府展现出稳增长的坚定决心之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近期出现反弹。经济景气企稳,加之中国的经常账户/贸易盈余强劲,为人民币带来有力支持。因此,我们仍认为看多人民币头寸相对于美元将有2%左右的套利收益。3月份以来,由于对流动性过剩的担忧加剧,导致菲律宾央行收紧了货币政策。中期来看,我们认为该央行仍有继续紧缩的空间,这对于菲律宾比索进一步上涨无疑是利好。印度方面,新一届亲商政府已经承诺将治理通货膨胀,并实施经济改革。虽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认为印度持续吸引外国直接投资(FDI)的前景已经改善,将抵消其经常账户赤字(约占GDP的1.5%,处于可控范围),并且在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期间将使卢比保持稳定。此外,印度政府和央行共同承诺控制通货膨胀,也有助于提高卢比的稳定性。我们建议吸纳卢比多头头寸,以获取每年约6.5%的诱人利息回报。

  拉丁美洲方面,我们看好巴西雷亚尔(BRL)和墨西哥比索(MXN)。后者近期因美国国债收益大幅升高而走软之后,我们认为当前价位对于建仓比索非常有利。自墨西哥能源改革获批之后,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墨西哥的预期已经提高。巴西方面,尽管即将开始的总统大选具有不确定性,但我们认为在当前美元对雷亚尔约2.3~2.4的水平购买雷亚尔看起来颇具吸引力。现在距大选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结果变得相当难以确定。目前我们认为两大竞争者,即来自社会党的玛丽娜·席尔瓦(MarinaSilva)和来自劳工党的现任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Rousseff)均有可能获胜。尽管总统大选导致雷亚尔上涨和下跌的可能性都存在,但我们认为投资期限为12个月的投资者将获益于雷亚尔利率明显高于各主要货币的优势。由于对美元的利差超过10%,未来12个月即使雷亚尔贬值到1美元兑2.50雷亚尔的程度,投资者仍可以保本。所以我们认为在当前美元/雷亚尔位于2.30左右的情况下,雷亚尔的下跌空间将非常有限。我们认为这将充分补偿投资者因巴西基本面有可能进一步恶化以及大选结果的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如果反对党赢得大选,投资者还可从雷亚尔的潜在上涨中获利。(作者是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研究部外汇分析师)

转载自:第一财经日报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stay_11)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