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国际结算 >> 实务 >> 列表

金融科技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时间: 2017-01-26 21:29:48 来源: 《国际金融》  网友评论 0
  •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科技与金融深入融合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各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部门、科技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

编者语: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经济、金融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科技与金融深入融合的重大机遇。近年来,在中国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各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业务部门、科技部门开展了一系列工作,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本文从金融科技工作的视角,介绍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就金融业务,阐述金融科技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敬请阅读。


文/王丽静(中国银行软件中心)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包括四方面的含义: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一定程度的流通;二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达到一定比例;三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通用的投资工具;四是人民币成为各国央行广泛使用的储备货币,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始于2009年。几年来,央行引领各大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紧跟国家战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契机,大力发展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存贷款及金融市场业务等,不断夯实人民币业务基础;同时,以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等为抓手,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配套设施,夯实人民币国际化的硬实力,全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特别是近两年,央行大力发展海外人民币清算行,在21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人民币清算业务,有效提升了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清算业务拓展能力。这其中,中国银行作为国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银行,在11个地区获得了人民币清算行资质,对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截至目前,国家在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境外人民币资金业务及自贸区人民币业务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15年度,人民币在中国跨境收付中排名第二,全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金额12.1万亿元,同比增长22%;境外人民币清算行人民币清算量全年累计312.09万亿元。这些数据表明,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人民币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使用的领域和范围正在不断得到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开始进入稳步上升的通道。

 

金融科技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动作用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是金融业务的发展机会,也是金融科技的发展机会。金融行业的科技部门紧跟国家战略,不断夯实基础设施,提升IT支持能力,快速研究、创新、推出新产品,促进了业务的发展。期间推出了一系列像人民银行主导开发的CIPS系统一样的有竞争力的好的业务产品,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总结近几年的发展,我们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中,金融科技工作的工作思路普遍表现为“提升软实力,打造硬产品”,通过不断夯实全球化的产品体系,提升全球化的科技服务能力,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夯实全球化IT管理体系,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对IT实施能力提升的需要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为大量“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这就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快、更好、更多地推出好的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

 

如何在资源投入有限的情况下提高产能,快速交付好的产品,以满足旺盛的需求,发挥IT最大的价值,是金融行业科技工作面临的一大难题。对此,我国的金融科技工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可覆盖软件工程各阶段的成熟的方法论,并通过在开发、测试、运维、项目管理等领域不断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观念,对原有工艺进行创新和改良,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通过更多地引入迭代式开发模型作为传统瀑布式开发模型的补充,更多地引入X86分布式开发工艺作为对传统集中式主机开发工艺的补充,更大力度地开展软件复用、自动化测试、自动化代码复查、自动化版本部署,更大范围地提供7×24运维的全球客户服务机制,更有效地实施批次化的项目管理机制等措施,我国的金融科技有效地提高了产能和工艺水平,降低了开发成本,提高了金融服务产品的交付频率,使之成功投产并安全运行,确保了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派生出的一系列重点、紧急任务的快速实施,有效支持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在工艺水平提升的同时,金融领域的科技业务不断扩充IT服务内涵,从后台走向前线,以IT技术和产品经验支持业务发展,也先后形成了一系列好的方法论。中国银行软件中心的“楔形”工作法是近年来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的典型案例。其具体做法是,“派驻客户经理作为‘楔尖’深入一线了解业务需求,解决业务部门的日常技术问题,提前识别紧急重点需求和问题并直接参与业务营销;中层管理人员作为‘楔中’对口服务业务部门,跨部门协调中心资源推动疑难问题解决;高层管理人员作为‘楔尾’,做好业务部门发展规划研究并辐射到全中心,提前做好预研和资源储备,确保重大战略任务顺利实施”。此方法有效提高了业务服务效率和质量,极大满足了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业务发展对技术支持的需要。

 

打造先进的、适应全球化发展的系统架构,满足人民币国际化产品发展的需要

 

人民币从支付货币到储备货币的发展不是简单的、渐进式的依次演变,具有一段时间内可能面临几个发展阶段同时出现并逐步成熟的特殊性。这就要求金融科技队伍能够着眼全局,统筹考虑支撑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IT系统架构设计。特别是在支付/清算/结算、贸易融资、资金业务等关键业务领域,应设计出更先进、更灵活、更便捷,并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IT系统,以适应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我国商业银行系统,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不断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但又统一、完善的技术架构。以下以中国银行的系统架构(见图1),就应对人民币国际化的IT架构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特点加以具体说明。

 


图1显示,统一集中的海外核心系统与国内核心有效联动,完成全球客户信息整合、额度共享、资金池管理,提供高效的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与增值服务;全球化的渠道体系为人民币国际化业务提供丰富、灵活、全方位的跨地区、跨时区接入手段;资金系统及资管、托管系统等全球一体化的产品系统,构建起满足全球需要的人民币保值、增值、计价、管理的服务体系;全球视角的反洗钱和监管报送平台,作为满足国际反洗钱组织和各国法规的全球监管体系的核心,确保业务合规;全球支付平台通过整合人民币、外币、境内外币、跨境人民币等支付体系,为核心系统间及各产品系统、各国本地清算,提供高效的全球支付清算服务。

 

如果将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IT架构总结为一句话,就是通过核心、渠道、产品、监管、平台的有机整合,支持业务产品拓展,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对IT提出的快速灵活产出新产品的需要。

 

产品创新与业务拓展相辅相成,通力打造好产品,提升人民币国际化竞争优势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深入,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和配套系统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支付清算、贸易结算、资金业务等领域,急需更先进、更灵活、更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系统。笔者认为,“创新和持续优化”是解决这些领域产品快速推出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方法。

 

产品创新,全球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对人民币清算业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民币清算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业务之一。其业务开展需要对接各行海外机构,连接全球本地清算系统。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统一组织下,各行均加大了创新力度,涌现出一系列好的清算产品。中国银行依托自己的全球支付系统建设,形成了中国银行自有的本外币全球支付网络和高速通路,可全面支持海外人民币的清算行模式、代理行模式和CIPS 模式。中国工商银行依托境内外全币种统一清算系统,构建了自有支付清算网络,对内建立全球统一的人民币清算业务运营模式,对外提供全球性的支付清算网络服务。而最重大的创新,则是人民银行独立自主研发的CIPS系统。该系统克服了之前由各类繁杂的网络平台拼接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弊端,实现了人民币在全球的快速支付,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中国的金融科技实施能力也因CIPS项目的成功而备受关注和认可。

 

模式创新,依托全球贸易结算系统实现集中化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推动业务大发展

 

在贸易结算领域,各行纷纷建成国内外的单证中心组织架构,实现人民币单证结算的集中处理模式,并通过构建前、中、后台分离的,以扁平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为特点的国际结算经营管理体系,应对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飞速发展。

 

集中式服务的背后是强大的IT系统支撑。其中金融科技工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通过全球化的国际结算系统建设,在满足业务“以客户为中心、可灵活定制产品、符合SOA设计理念、支持业务需求快速开发”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能兼顾多币种、多银行、多语言、多渠道接入并具有区域性集中、集中分散式、多中心制等灵活的运作方式和强大的管理分析功能,以及满足风险控制、合规经营和管理考核等管理要求。

 

截至目前,经过科技部门的研究和实践,此领域的产品系统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各行均建成了完备的国际结算系统,可直接或间接为中国大陆、亚太、欧非、美洲等地区,以及众多国家的分支机构提供国际结算业务服务,为人民币国际化在上述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理念创新,全球集中的资金系统,提升人民币在全球资金业务领域的交易能力和影响力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币在货币市场、贵金属市场以及投资市场的交易量;同时,随着“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外汇、大宗商品等套期保值类产品也得到快速发展。各种金融工具的快速涌现和全球业务扩张,对新产品的快速推出和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问题解决上,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均有很好的实践,即通过快速启动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平台建设,支持了中国大陆、欧非、美洲、亚太等地区的人民币交易的开展;同时,依托IT系统提供的灵活客户化能力和强大的可扩展性,实现了新产品的快速定制,提升了满足多结算渠道的差异化业务需要的能力,保证了金融市场业务的有序推进,促进了人民币国际化在资金业务领域的发展。

 

风险防控、流动性管理和反洗钱研发实现新突破,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国家正面临着宏观金融政策调整及其可能引发的宏观金融风险的考验。因此,以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制度保障,将汇率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抓手,将资本流动管理作为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关键切入点,全力防范和化解极具破坏性的系统性金融危机,确保人民币国际化战略最终目标的实现,也成为了科技部门的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金融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在加速促进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与配置的同时,也给犯罪分子以合法投资、资产配置、贸易往来等为掩护进行洗钱活动提供了可能。反洗钱工作因此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金融科技工作在此领域的研究也变得尤为迫切。对此,各大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科技部门非常重视并积极参与,配合中国人民银行、外汇局,以及海外金融监管部门和国际反洗钱组织,加大投入,持续研究和完善监管报送平台和反洗钱平台,通过为监管部门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研究;同时,加大了反洗钱平台建设的投入,以提升反洗钱调查监控能力,实现在不同国家、地区的不同监管要求下,能更高效且有针对性地甄别客户资金的来源和交易的目的,并创造性地构建了新增客户风险分类,以及高风险客户(国家)监控、交易限额监控等模型,有效提高了涉及人民币的贸易、投资等行为的特征分析和甄别能力,为人民币国际化合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应对人民币国际化,金融科技工作的展望

 

一个国家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必将带动货币主权国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和国际化。以花旗为例,20世纪50年代,以美元国际化为契机,实现了自身飞跃,一跃成为国际一流银行。

 

当前,中国的金融业已紧紧地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机遇,不断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一带一路”、自贸区、“沪伦通”等政策研究,力争做到及早研究、率先布局、抢占先机,以快速推进海外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金融科技工作的未来发展需要继续坚持“依托基础设施和业务产品拓展提升IT支持能力,依托持续创新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依托基础设施和业务产品拓展提升IT支持能力,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

 

在基础设施拓展上,金融科技工作要紧跟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加快“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大宗商品所在国的“插旗布点”,通过完善的、快速且可复制的“新开海外行模式”,降低新开行成本,实现基础设施大发展,为服务全球提供基础保障。在业务产品拓展上,一方面,要配合国家和各行战略,加快研究全球一体化的支付、资金业务等系统的整合推广能力,在实现快速复制和推广的同时,整合全球托管系统已有功能,快速推出新产品,支持人民币业务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在资本项目领域的技术投入,配合业务拓展,快速形成“资产管理”、“投资托管”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系统,为海外人民币持有者获得高收益提供IT系统支撑,最终达到拓展各行人民币市场份额,推动国家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目的。

 

此外,还要注意到,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因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作用日渐增强使海外机构和个人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人民币资本项下业务形成的产品范围和业务规模快速发展、业务需求快速增长的特点,并为适应这一特点加快资金业务领域的业务、技术沉淀,支持和配合业务快速研发新产品,依托雄厚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提升中资银行做市报价能力,提升海外人民币市场的活跃度,助力业务发展。

 

业务创新和技术创新相结合,以持续创新支持人民币国际化可持续发展

 

技术创新的目的是提升效率和质量。具体到金融科技工作,业务创新的目的就是要找准需求、找到方案。研发出好产品,是技术创新的关键,对金融科技工作的挑战更大,要求科技人员还要具备良好的业务研究能力和政策研究能力。

 

业务创新在近年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自贸区、现金管理、供应链等业务在这个阶段快速推出并不断得到完善,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未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需科技部门更多地配合业务部门,研发出更多、更富竞争力的新产品、新系统。例如,如何进一步扩充与海关、外汇局等监管机构的合作范围,如何深入挖掘基于跨境支付的服务场景、市场前景的空间等,均有待科技和业务部门共同持续研究,以有效满足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对业务持续创新的需要。

 

业务创新还包括对政策风险的预判。例如,在应对因市场剧烈变化,人民币汇率风险派生出的大规模异常交易时,能否得到系统设计和应急方案的有力支持,政策的变化能否及时得到响应实施,都需要不断跟进和先行预研。这些都对金融科技队伍的业务和政策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业务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和业务的深度融合,离不开科技队伍的产出能力和价值分析能力。特别是在当前各类金融业务开展已不是一个业务部门、一个业务领域可以独立完成的客观情况下,客户的服务需要已经从单个产品服务演变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因此,金融科技要积极改变依靠单一业务部门提出需求继而进行开发的模式,而是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人员熟悉和掌握本行或同业所有产品和各类业务的优势,横向做好跨业务领域的融合,以技术促进多业务协同,共同研究、挖掘高价值的需求,以此推动“业务创新”并快速实施,真正做到从解决社会需求和客户需求角度思考问题,以更好地体现科技的价值,推动业务发展,为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结语

 

人民币国际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考虑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实体开始尝试发行人民币债券融资;同时,随着人民币回流机制的不断健全,更多境外投资者也将更为关注人民币资产。这些都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在这一进程中,金融科技队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对金融科技工作如何应对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一位资深的金融行业管理者做了很好的诠释:“当一种模式百分之百正确和盈利的时候,这件事肯定就和后进者没有什么关系了。”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上,金融行业的科技工作要紧跟国家方针政策及各行的工作部署,发扬“主动、担当、专业、领先”的精神,准确识别重点领域,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产品的研发,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完)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2016年第12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国际金融》 作者:王丽静 (责任编辑:七夕)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