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国际结算 >> 实务 >> 列表

专家:人民币有极好机会在未来成真正的国际载体货币

时间: 2013-11-21 13:16:41 来源: 黄金网特约  网友评论 0
  • 路透北京11月19日 -中国金融市场面临与其他亚洲金融市场相同的挑战。中国目前仍需要创造以下条件:  1)中国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增长模式需要转变以保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路透北京11月19日 -中国金融市场面临与其他亚洲金融市场相同的挑战。政府如果希望将中国从以廉价劳动力制造为主的经济体系转向真正的先进工业化体系,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国际化是绝对必要的举措。国际化也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包括支付和结算系统相互交织的发展、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发展,以及包括监管当局和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任。最根本的是政府不应该进行武断和突然的干预,这可能会危及市场的稳定运作。

  人民币国际化的根本障碍在于人民币无法实现完全可兑换或资本项的自由流动。交易、支付和结算的成本以及与贸易资金流相关的费用都与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及人们对非市场干预的抵制相关。中国试图使用离岸市场来促进人民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直接兑换,无法帮助人民币在国际化进程中实现质的飞跃。日元已经成为国际货币,并且拥有成熟的结算基础设施。人民币和日元之间应该有协同作用。

  中国未来有两代人的时间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人民币拥有极好的机会在未来成为真正的国际载体货币。但是中国目前仍需要创造以下条件:

  1)中国成功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增长模式需要转变以保持未来的可持续发展。2)中国需要从抑制型金融体系过渡到相对开放而有效的金融体系。开放并且有国际竞争力的成熟金融体系可以在引导资源进入最有效用途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进而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上海目前最大的弱势是缺乏本土专业知识人才,国际金融经验和软性基础设施仍显不足。3)中央政府需要确立人民币国际化与在上海建设顶级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目标。这一目标在国家层面的协调推进会帮助决策者锁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并切实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

  政府退出实施已60余年的金融抑制政策或从以金融抑制政策帮助企业筹集廉价资本向通过健全法治保护最终债权人和投资者利益的金融转型已十分紧迫。金融新政策需要保障金融市场对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又要尽量避免金融市场的内在不稳定性给实体经济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具体金融改革建议如下:

  1.以股票市场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2.放松银行服务业市场准入并推进其结构改革

  3.改革农村金融

  4.央行货币政策的执行需要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5.未来中国政府应采用浮动汇率与广义通货膨胀目标相结合的货币制度

  中国近中期宜采用“一篮子,有限浮动和爬行调整”(即BBC)的汇率管理制度。建议设置一个动态调整的汇率目标区用于管理有效汇率;该汇率的中间价依据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而定,维持在每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的水平;目标区间的浮动幅度在正负5%之间。就长期而言,中国政府应采用一种浮动汇率与广义通货膨胀目标相结合的货币制度。

  6.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前期稳健创造国际需求、后期激进释放海外供给”的推进策略

  《十字路口的金融体系》一书认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矛盾是全球经济多极化与国际储备货币的单极化,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向是建立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机制的多极国际储备货币体系。人民币国际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环节。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标志,其基本目标是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交易中实现人民币计价和结算。通过人民币国际计价功能的发挥,中国经济可以规避国际汇率风险和美元本位制的系统性风险,提升整体经济的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高境界是将中国建成全球的金融强国,扮演全球银行的角色。通过最高信用等级的国债发行,筹集相当于银行存款的低成本资金,然后通过本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全球投资实现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在促进全球实体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获取高利差收益。这将有助于中国实现从廉价劳动力比较优势向高端资本经营与金融服务优势的转换,成功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人民币国际化应采取“前期稳健创造国际需求、后期激进释放海外供给”的推进策略。前期的主要任务是:1)实现经济金融的转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培育对人民币的长期国际需求;2)鼓励资本输出,促进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全球化经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计价和国际使用;3)倡导和推动全球和地区的多边货币合作,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后期是全面放开资本账户和人民币的跨境流动。通过大规模的海外投放促进人民币规模效益的形成,打破在位货币的外部网络效应。(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黄金网特约 作者: (责任编辑:lixuezhe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