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资讯中心 | | | 贸金人物 | | | 政策法规 | | | 考试培训 | | | 供求信息 | | | 会议展览 | | | 汽车金融 | | | O2O实践 | | | CFO商学院 | | | 纺织服装 | | | 轻工工艺 | | | 五矿化工 | ||
贸易 |
| | 贸易税政 | | | 供 应 链 | | | 通关质检 | | | 物流金融 | | | 标准认证 | | | 贸易风险 | | | 贸金百科 | | | 贸易知识 | | | 中小企业 | | | 食品土畜 | | | 机械电子 | | | 医药保健 | ||
金融 |
| | 银行产品 | | | 贸易融资 | | | 财资管理 | | | 国际结算 | | | 外汇金融 | | | 信用保险 | | | 期货金融 | | | 信托投资 | | | 股票理财 | | | 承包劳务 | | | 外商投资 | | | 综合行业 | ||
推荐 |
| | 财资管理 | | | 交易银行 | | | 汽车金融 | | | 贸易投资 | | | 消费金融 | | | 自贸区通讯社 | | | 电子杂志 | | | 电子周刊 |
近期,有关人民币离岸市场的讨论日渐热烈。继1月3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总裁李小加以《“养儿子”和“育儿园”》为题对人民币国际化进行了再思考,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梁凤仪1月20日也在内地媒体上“释疑人民币离岸市场”。在这篇不到三千字的文章中,作者三次重复了同一个观点: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目的是降低内地企业的汇兑风险。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中央政府的决定,但实际上,香港政府才是人民币离岸中心(以及之后的后续政策)的始作俑者,并且以各种理由成功地说服了中央政府。在游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理由当中,就包括降低内地企业的汇率风险。
一个观点重复的次数越多,就越容易让人相信。但是,人民币结算真的能够降低内地企业的汇率风险吗?让我们看看梁凤仪没有回答的两个疑问吧。
第一个疑问是:如果交易以本币定价,有可能降低本国企业的汇率风险,但是,货币的计价功能和结算功能是两回事,可以分离。目前推进的是人民币结算,而不是人民币计价。
东亚各个经济体表面上“一国一币”,但是这些货币大多与美元挂钩。究其实质,这些国家的本币只发挥结算功能,而计价功能依靠美元,麦金农因此认为东亚地区的货币制度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最典型的美元本位制就是香港采用的货币局制度,港币与美元维持固定汇率,是美元的替代品。从货币制度的角度来看,香港是美元体系在亚洲的一块飞地,是美元区的组成部分。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目前在香港发展很快,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用人民币结算的业务都是以人民币计价的。欧美是中国主要的出口目标地,因此大陆出口企业多以欧元、美元计价。这些企业在亚洲采购配套产品的时候,如果以欧元、美元计价,可以保持收支币种匹配,降低汇率风险。即使鼓励改用人民币结算,这些大陆企业恐怕还会更加倾向于以欧元、美元计价。
同时,也有一些以人民币计价的产品反倒不以人民币结算。最近在香港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叫做“合成式人民币债券”的创新:债券投资者用美元购买,债券发行人以美元还本付息,但是本息收益都以人民币利率和汇率计算。
可见,“以人民币结算”和“以人民币计价”是两回事。发展以人民币结算不一定能推动以人民币计价;而发展以人民币计价不一定需要以人民币结算。
第二个疑问是:即使以人民币计价,也未必就能降低大陆企业的汇率风险。
对于单笔交易的汇率风险,这里提出三点看法:第一,在“一国一币”的情况下,只要两国之间的汇率不固定,那么无论采用哪个国家的货币计价,在这两个国家之间进行的一笔跨境贸易都存在同样的汇率风险;第二,计价货币的选择虽然不改变汇率风险总量,但是决定着汇率风险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初次分配”;第三,最终决定汇率风险如何分担的是“二次分配”,而“二次分配”的结果由市场机制说了算。总之,改变计价币种无法改变单笔跨境贸易的汇率风险分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