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首页 >> 国际结算 >> 实务 >> 列表

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中的人民币定位

时间: 2009-06-18 09:49:10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网友评论 0
  •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真的成熟了吗?应该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及企业到底有何影响?

  2009,人民币国际化元年

  人民币国际化的时机真的成熟了吗?应该如何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经济及企业到底有何影响?

  文·巴曙松 吴博

  在2009年之前,人民币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还主要是理论研究的课题,即使有一些不同程度的进展,但是从一个国家的货币国际化进程来看,这种进展实际上是十分有限的。

  而2009年的这次百年一遇的金融大危机,让中国深切地体会到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掣肘,以及中国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相对被动的地位,而人民币程度极低的国际化,更是使得这种相对被动的地位的回旋余地降低。

  如今,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新路径的探索,人民币国际化开始真正有了实质性的起步,而中国各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及其可以给中国经济带来的积极作用也达成了空前的共识。从这个意义上说,2009年开始真正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起步之年。

  困局中的突破: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中的人民币定位

  从全球化的视角考察,此次金融海啸的根源在于全球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以及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而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就是在全球担任主要储备 货币角色的美元。一方面,不少国家已经深切意识到美元的大规模发行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又因为美元具有发达金融市场和强大的美国经济支持,不得 不继续将剩余储蓄转化为美元资产以满足其国际结算、支付、储备之用。这形象地演绎了美国前财长康纳利曾说的:美元是“我们的货币,但是你们的麻烦”。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也指出不少新兴市场所必须面对的“美元困境”。

  在这场巨大的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的危机中,积累了巨大外汇储备,同时与国际市场日益融合的中国经济,可以说首当其冲。中国要从“美元困境”中突 围,不得不积极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构。如果短期内不具备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全面重构的可能,也需要在现有框架下积极提高中国的话语权,并维护中国的 国家利益;从中期来看,中国本土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整个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从长期来看,必须加速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是一 个长期的进程,但是,现在应当已经具备了全面推进的基本条件。

  197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出现了多元化,但各国并没能从事实上摆脱对美元的依赖。一些发展中国家采用程度不同的盯住 美元的汇率制度,以实现本币币值的稳定,通过贸易顺差积累外汇,对美元的需求有增无减。以盯住美元为特征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这被称为“ 布雷顿森林2体系”。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弊端,为改革这一体系提供了生动案例和充足理由,但是改革更多停留在了口头上, 这也致使今日全球蒙受更为严重的损失。

  一个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应是以稳定和均衡为目标的。稳定即汇率的稳定,可避免突如其来的货币危机;均衡就是全球国际收支的均衡。约瑟夫·斯蒂格 利茨曾建议提供美元或其他储备货币之外的更为稳定的国际价值储备。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体系下,一个现实的方法是大量增加SDR(特别提款权)的 发行。以成员国在IMF账户中提交的基金为信用基础,根据成员国储备需求发行一定数量的SDR。因为SDR的价值由美元、欧元、英镑、日元等可兑换货币的 加权平均决定,其价值不会随单一货币的汇率而波动,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且SDR的发放同任一货币发行国的经常项目逆差无关,不会造成全球贸易失衡。

  斯蒂格利茨等早在2006年1月就曾指出:“如不改革,原有储备体系的弊端就会继续为祸全球经济”,这一判断很快成为现实。此次危机中美国“自 利”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造成的负外部性,全球其他各国都有切肤之痛。反省过分依赖美元的脆弱性和不合理性,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讨论又成为焦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3月24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强调,本轮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他提 出由IMF统一管理全球储备资金,基于扩大SDR发行“超主权货币”,成为全球当时最引人注目的声音之一。周小川的改革倡议抓住了以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 货币的根本弊端,即“特里芬难题”—国际货币发行国在为全球提供流动性的同时难以保持本币的币值稳定。这一建议可以减少全球市场对个别国家货币的过度依 赖,有助于全球经济稳定和公平,代表了大部分新兴国家的呼声,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和俄罗斯、巴西、印度、印尼等国的支持。

  不过,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必然涉及发达国家既有利益的让渡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权的提升,这其中的博弈大戏才刚刚开幕。

  在剑桥大学约翰·伊特韦尔教授看来,国际金融体系的“美元化”降低了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异质性”,各国根据本国经济运行需要制定独立政策的自 主性缺失,使得全球经济的系统性风险正与日俱增。发行超主权的储备货币固然是国际货币体系重构的一个理想方案,但短期看来,至少美国的抵制将使这一方案暂 难实行。所以目前通过建立欧元、英镑、日元、人民币等全面参与的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新秩序,通过逐步减少各国对美元的依赖程度来提高各国独立制定经济政策 的“异质性”,是更为可行的方案。

  多元化的国际货币格局意味着在美元式微的同时,其他主要国际货币会“群雄并起”,和美元共同担任国际货币。而最有可能出现的是从当前的“一强多 元”,逐步发展到较为理想的“三分天下”的局面,即美元仍然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之一,但其60%的国际储备货币占比会继续或加速下降; 欧元依托其欧盟经济继续发挥全球影响力;而第三种国际货币最有可能出现在亚洲。这是因为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 区,作为新兴的经济体,亚洲国家必然谋求国际经济体系中更大的发言权;同时,中国和日本分别是全球持有最多美元储备的两个国家,东亚其他国家近年来也都成 为美元泛滥的重灾区,亚洲国家普遍有减少对美元依赖的需求。目前日元是亚洲唯一能跻身国际货币之列的货币,但日本经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通货紧缩为特 点的持续低迷限制了日元的进一步走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复杂性也使得“亚元”只停留在概念上。环顾亚洲各国货币,只有人民币最有希望后来居上,成为亚洲 核心货币和主要国际货币之一。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作者: (责任编辑:dulina)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