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汇改的国际收支平衡表效应

时间: 2014-04-01 14:50:46 来源: 新金融观察  网友评论 0
  • 尽管从逻辑顺序上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以国际收支为基础的外汇供求状况。”  而从海外投资的角度来看,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以大型央企和国企为先锋的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日益活跃起来。

  尽管从逻辑顺序上来说,人民币汇率变化主要取决于以国际收支为基础的外汇供求状况。但毫无疑问的是,汇率改革本身也带来了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变化。

  顺差降低

  事实上,经常账户的顺差变化和汇改的路线并不是完全吻合。在汇改的初期,市场曾经担心长期被低估的人民币汇率一旦反弹后,将会给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带来重大打击。然而,就像WTO开放之初“狼来了”的担忧被证明为杞人忧天一样,中国的出口企业在汇率改革的最初几年,仍然保持了超过25%以上的增速,中国经常账户下的贸易顺差也就持续积累。

  2008年以来,出口出现了明显回落,但金融危机带来的外需放缓显然是更重要的因素。面对中国出口部门对于汇改所表现出的抗压弹性,兴业银行贵金属分析师蒋舒认为,除了金融危机,另外一个重要外部因素是弱势美元的大背景。“由于采用的是一揽子货币的汇率价格,尤其是人民币相对于欧元、日元基本保持稳定,这就削弱了人民币升值的冲击力。”

  同时,蒋舒认为中国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贸易结构上来看,占总进口40%左右的加工贸易进口较少受升值因素影响,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刚性商品的进口与汇率变动关系不大,本币升值也没有导致进口激增。而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单边预期一致没有被打破,借助于虚假贸易的融资活动一度猖狂。

  不过,据一位交通银行国际业务结算中心的业务人员向新金融记者介绍,自从去年下半年外管局下发文件,要求严格审核贸易单据的真实性和一致性,确保贸易活动真实性,防止利用虚假贸易进行融资以来,曾经来势汹汹的虚假贸易融资在今年上半年渐渐收敛了。

  随着国内生产企业的综合成本不断上升、对虚假贸易融资活动的打压以及国际市场需求持续疲软,经常账户的调整已经逐步显现。从数据上来看,2013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已降至2.1%。

  债务外币化

  由于国内融资困难,一位位于上海自贸区的融资租赁的财务总监告诉记者,他正在考虑利用内保外贷的形式从海外融资。“简单算一笔账,国内民企的融资成本一般在基准上浮20%,一年期目前的利率水平至少在7.2%,这还不包括回流存款、中间业务费、有效开户数、信用卡、借记卡以及工资卡等各种要求。而香港一年期的美元融资成本为3.2%至3.5%,人民币融资成本为3.8%至4.3%,就算加上15%的预提税,也不超过6%。”显然,海外融资更划算。

  这只是越来越多企业开始寻求海外融资的一个缩影。根据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的分析计算,截至2013年3季度,中国政府对外净债权3.39万亿美元,私人部门对外净债务1.58万亿美元。相较2008年年底,政府对外净债权增加了1.584万亿美元,但主要资金来源却来自于私人部门对外净负债的上升,上升了1.273万亿美元,私人部门负债大量外币化。“这一点与2008年之前的特点完全不一样。”

  而从海外投资的角度来看,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以及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以大型央企和国企为先锋的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日益活跃起来。“在新兴市场里面,由于中国经济对于它的吸引力,加之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历史上的友好关系,使得中国企业,特别是财务投资类的公司,可以看到更好更有吸引力的机会。”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高级董事总经理王方路表示。

  对冲工具尚缺

  伴随汇改的深入,无论是产品和服务贸易还是海外投资,体现在微观层面上,就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上对本外币资产的配置越来越灵活。由于过去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变动缺乏弹性,使得更多贸易商出于风险考虑更愿意接受美元结算,由此导致我国外贸结算货币的币种结构中美元占比畸高。但是,随着汇率改革推进,政府逐步扩大人民币跨境直接结算的范围,企业对于美元的依赖度在逐步下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此次扩大汇率波幅到2%尽管不会对企业和金融机构带来显著冲击,但有助于促使企业和金融机构提高风险意识,积极运用各类工具进行汇率风险管理。一个主要的途径是,建立长期汇率风险对冲机制,综合运用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然而,现实的尴尬是:汇率市场不完善,企业对于外汇衍生品种的运用还不够普遍。据了解,在很多中小型贸易企业中,不乏尚未“接触”过将衍生工具的例子。

  对此,一位加工型进出口贸易公司董事长用“只是有了解”来形容。“汇率风险大家都面临过,但常常也都可以用购汇时点的选择来规避,至少是把损失降至最小。至于利用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银行曾经推荐过,但没有操作过。”该人士坦言。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孙华妤表示:“目前我国市场上的汇率风险对冲产品还不够健全,虽然有远期、互换,但是期货期权等就要薄弱一些了,而实体经济缺乏对冲的工具,汇率波动的成本和风险就会完全由企业承担。”据她介绍,目前企业的很多投资工具是外资银行或者投行推荐的,比如结构型的产品,但是这种产品在汇率明显波动的时候,也会使投资产品的企业面临资产损失的可能性。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新金融观察 作者: (责任编辑:lixuezhen)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