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罪”与“罚”

时间: 2010-08-12 17:01:26 来源: 东方财富网  网友评论 0
  • “三大”凭借所拥有的权力,提着“评级大印”畅行于全球金融市场,小到对一个企业评头品足,大到对一个国家封等加级。
  在身份认可上,美国政府对“三大”大开绿灯;在法律面前,立法机构对“三大”网开一面;在市场拓展方面,监管层又助其一臂之力。美国政府之所以如此呵护“三大”,完全出于维护自身强国地位的需要。在日益信用化的全球经济中,信用资本已成为参与全球经济与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之一,拥有强大的信用资本及其话语权,正在成为强国不可缺少的重要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三大”代表了美国的国家利益,并成为体现美国政府和经济强权和隐形工具。

从限制金融衍生品交易,到彻查高盛“欺诈门”,人们看到美国监管当局对华尔街“秋后算账”的行动不断升级,特别是当那些昔日惯于在他人面前口若悬河的国际信用评级巨头被提到审判台前时,公众更是强烈感受到了正义与公平的回归力量。

灵魂在哪里

美国参议院永久调查委员会针对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长达18个月的调查,最后形成的结论是,标普及穆迪在评级过程中都受到了华尔街“过于强烈”的影响,评级已经走形变样。来自穆迪的员工对自己的特殊工作给出了没有遮掩的评价,“我们不像是在进行职业的评级分析,更像是在把自己的灵魂出售给魔鬼换取金钱”。

驱动其将灵魂卖给魔鬼的力量就是评级的商业模式。一般而言,在现行的国际评级机构运行框架中,评级机构评级并发布,为投资者提供参考,但投资者在使用评级服务时无须支付费用,费用通常由筹资者,即债券发行者支付。由此可能形成这样的结果—评级机构与债券发行方因为利益的纠葛和关联走到一起,而其为投资者提供的评级服务也许会出现失真或包含欺诈。

“模拟评级”的程序设计最终将国际评级机构推向了高盛等债券发行方的怀抱。在实际操作中,发行方通常要求几家评级机构同时为其评级,即所谓的“模拟评级”。由于担心评级结果不理想而影响产品的销售,债券发行者往往会从评级机构所提供的不同评级结果中挑选出最高的级别,而且其他模拟评级的结果一般不会向市场公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取或留住客户,评级机构必然会迎合发行方的需求,作出有利于发行方或对方所要求的评级。

实际上,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评级机构除了对债券发行方“降格以求”外,还可以通过很多途径取悦发行方。比如派遣评级人员进入投行以提前取得后者对评级模型设计的要求,或者让评级模型的创建与维护者参与投行的产品设计与开发,甚至干脆由投行自行设计评级模型,而评级机构在评级过程中不是以此类模型作为参考,就是完全依赖于这些模型。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东方财富网 作者:张锐 (责任编辑:詹建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