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专家呼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评级体系

时间: 2010-06-28 10:27:52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网友评论 0
  • 在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结合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现有的国际评级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目前以美国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国际评级体系,在评级理念、评级标准、收费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
  6月26日,由新华社、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金融学会共同主办,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和“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课题组承办,“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举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新华社副社长鲁炜、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和中财办、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等相关部门领导以及金融机构、评级机构、大型企业等专业人士100多人出席论坛。

以美三大机构为代表的国际评级模式存在多重缺陷

在中国信用评级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结合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对现有的国际评级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他们指出,目前以美国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国际评级体系,在评级理念、评级标准、收费模式、监管模式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缺陷。

“在全球金融危机特别是这次欧洲债务危机中,三大机构备受质疑,主要问题是其评级理念太落后。”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吴晶妹说“三大机构仍然是以依托于实体资本进行所谓的信用评级,这个理念就是错的。信用是一个抽象的、虚拟的资本。这种虚拟的资本时而和实体资本复合,时而超脱实体资本,有自己运行的规律。”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管局原副局长魏本华认为,三大评级公司在评级制度方法上存在“严重的弊病”。他说:“一个好的评级机构,其评级报告应该在经济危机的预警方面发挥作用,但是三大机构不仅没有能够起到这方面的作用,反而推波助澜,加深了危机。比如,这一轮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不久前欧洲债务危机,三大评级公司在危机前不能嗅出任何迹象,但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却对一些经济体大幅度降级,落井下石,导致他们的危机进一步加剧。”

除了信用评级标准和方法等评级机构自身存在的问题之外,与会专家也纷纷表示,现在的评级机构,特别是三大机构对市场的垄断也使得收益和责任不相匹配,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蒙代尔认为,三大评级机构对市场存在“垄断行为”,而且“犯了很大的错误”。他说:“三大评级机构垄断了整个评级业务的95%,使信用评级成为一个非常集中的产业。”“为什么这么大的评级公司会犯这么大的错误?”蒙代尔分析说,一是他们对于房地产市场作出过分乐观的估计和评价;二是他们对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和工具的复杂性没有充分的认识;三是对一些投资者和借款人的信用程度了解得不充分。

吴晶妹表示,垄断话语权控制市场就失去了公信力。所以欧洲现在率先挑战美国,目前他们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动作。现在,信用资本已经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与资源配置的重要条件。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深入剖析国际信用评级体系的种种弊端,将其归纳概括为五大问题。

一是指导思想问题。以美国穆迪、标普、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为主体的国际评级体系,首先服务、服从于美国的国家利益。

二是评级标准问题。他们的标准是按照西方理念来进行国家政治排序。

三是角色冲突问题。评级机构本身所承担的公共责任就是发现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但评级机构作为一个市场主体,与自身利益最大化存在着本质的矛盾。

四是技术模型问题。经济环境好时评级机构都说好;经济环境恶化时都说坏。如果都是这样,这个评级机构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五是利益冲突问题。利益冲突主要是被评人的付费问题。

江涌、吴晶妹等专家认为,评级机构在退出机制等方面也存在漏洞。“现在信用评级机构只有进入机制,没有退出机制。怎样建立评级机构的退出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江涌指出,必须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套新的监管机制,防止一些评级机构“把灵魂出卖给魔鬼”,防止出现“价高级高”的“卖级”行为,防止一些机构对评级进行妥协来获得收益。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责任编辑:bizcom)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