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出口信保成为外贸企业的一把“保护伞”

时间: 2010-01-07 12:33:00 来源: 杭州网-杭州日报  网友评论 0
  •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就像外贸企业的一把“保护伞”。

  “我们公司与美国买家已有12年的贸易往来了,每年贸易额近千万美元。但金融危机发生后,对方却出现了86万美元的违约货款。”杭州荣恒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峥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由于荣恒贸易在此前5年间花费8万多元人民币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险,并从浙江信保获得了约60万元的赔偿款,从而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

  荣恒贸易的遭遇,是浙江众多外贸企业的一个缩影,类似案例比比皆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外贸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订单急剧减少,以及由于对买方信用情况不了解导致有单不敢接的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就是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就像外贸企业的一把“保护伞”。去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5月2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稳定外需的6项重要政策措施,第一项就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在杭州,不仅企业自己要“打伞”,政府也在积极“送伞”。由于出口信用保险的介入,“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情况正慢慢得以缓解。

  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杭州一家纺织服装公司就遇到了老客户翻船的窘境。该公司当初出于对大客户的信任,并未把有128年历史的德国百货巨头Arcandor集团纳入出口信用保险范围。去年6月,Arcandor集团申请破产,给该公司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险些把公司拖入了生死困局。

  对于多年来顺风顺水的杭州出口企业而言,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外需减少,已让他们“望洋兴叹”,收汇风险更是雪上加霜,海外市场“赖账经”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记者从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了解到,去年上半年,中国信保浙江分公司共接到报损案件361件,报损总金额6855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81%和101%,报损金额达到同期保险费收入的2.97倍。

  与此同时,一些买家还不断延长付款期限,交易风险大大增加,使得众多出口企业面临“有订单却不敢接”的难题。“由于不知买方的信用等级,收汇变得不再容易,客户关系变得十分危险,接单就意味着风险加大,接了可能赔得更多。所以在接单问题上,我们都要掂量掂量。”杭州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负责人孔先生说。

  杭州市外经贸局副局长李强煜指出,随着出口信用保险的介入,这种“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情况正慢慢缓解。据他介绍,出口信用保险是符合WTO规则的、国际上通行的贸易促进手段。“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帮助企业规避收汇风险,减少经济损失,提升信用级别,提供融资便利,丰富结算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同时,对外贸结构调整也有促进作用。”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杭州网-杭州日报 作者:吴静 (责任编辑:alexmls)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