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2011回顾:险资投资渠道松绑

时间: 2012-01-18 16:17:30 来源: 上海金融报  网友评论 0
  • 2011年是保险市场面临困难和挑战较多的一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内经济增速缓慢回落,资本市场持续走低,金融产品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险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面临多重压力。
  2011年是保险市场面临困难和挑战较多的一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内经济增速缓慢回落,资本市场持续走低,金融产品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保险业务发展和风险防范面临多重压力。尽管如此,2011年保险业也不乏一些亮点,如险资投资保障房开闸、新华保险(601336,股吧)成为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保险“第四股”、车险改革大幕拉开等等。同时,还有一些问题亟需解决,例如,险企频繁增资并非是解决偿付能力的根本之策,公众责任险缺位不利于社会稳定和风险防范,航运保险在产品创新、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

  险资投资渠道逐渐松绑

  保监会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保险业的形势已经十分困难,业务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保险投资年化收益率仅为3.6%。尽管从3.6%这一数据来看,并不是十分理想。不过,去年险资投资渠道不断开放,并出现了不少创新之举。

  2010年8月,保监会发布《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放宽险资投资范围,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投资不动产、未上市股权等新投资领域。2011年,不动产投资和股权投资领域亮点纷呈。

  以不动产投资为例,2011年保险公司积极介入以养老社区为主题的不动产投资。例如,中国人寿已锁定河北廊坊和海南这“一南一北”两大地块,欲投资养老养生产业。中国平安(601318,股吧)继2010年投资深圳市龙岗中医院后,目前全权负责医院日常经营管理。而新华保险2011年明确提出,将健康产业、养老产业列为公司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此外,险企投资保障房迈出了坚实的一步。3月初,太平洋(601099,股吧)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通过保监会的备案。该债权投资计划是保监会《保险资金投资不动产暂行办法》出台后第一单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据了解,该投资计划计划募集资金40亿元,主要用于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在上海市区建设的约50万平方米公共租赁住房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为该债权投资计划设计了具有保底收益、不设封顶收益的浮动利率机制,在支持公益性项目的同时,保障保险资金较合理的投资回报。

  紧接着,上海城投控股(600649,股吧)与中国平安携手推出7年期“平安-城投控股保障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募集不超过30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上海保障性住房建设。据悉,该计划是我国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领域的首个签约项目。该计划预定年化收益率约在6%,跟太保此前的公共租赁房债权计划预定年化收益率类似。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资金进入保障房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不能过于追求利润,但对于保险资金的运营,也要寻求一个完整的模式,否则会带来很大风险。这个模式包括如下要素:资金如何投入、资金进入后周期有多长、财务如何平衡、租金如何缴纳、若无稳定的回报该怎样处理、如何补贴险企并给予稳定的预期等。所以,推出项目前,一定要经过严密设计和风险测算。”

  2011年,保险行业内PE牌照的发放,带来了不少惊喜。8月,中国人寿如愿获得PE投资牌照,成为国内首家获此牌照的保险公司。之后,中国平安也获得PE投资资格,险资涉足PE正式开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政策上的突破意味着险资投资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以及审批流程上的进一步优化,日后从事股权投资业务将更为便捷。由于保险资金一方面可以直接投资未上市企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投资基金的方式开展股权投资业务,其投资活动也将牵动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中的LP(有限合伙人)以及GP(一般合伙人)格局变化。据清科研究中心透露,目前已有保险公司与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接触,探讨对旗下基金进行投资相关事宜。

  险企增资“补血”忙

  2011年,保险公司增资“补血”频繁,甚至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以平安人寿为例,2011年9月12日,平安人寿的2011年第一次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增加50亿元注册资本,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也由当时的238亿元增至288亿元。9月30日完成40亿元10年期次级债的发行。11月26日,平安人寿2011年第二次股东大会决定再增资50亿元,该公司注册资本由此变更为338亿元。而生命人寿也在2011年通过二次股东增资和发行次级债进行三次融资。据了解,2011年4月18日,生命人寿注册资本金增至66.71亿元;8月10日,注册资本变更为73.32亿元;12月31日再次增至84.5亿元。

  从增资的方式来看,2011年,发行次级债成为保险公司补充资本的重要途径。据统计,2011年4月到12月,中国人寿、平安寿险、太保寿险、新华人寿、人保财险、泰康人寿和生命人寿都发行了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同年发行次级债的小保险公司有5家,分别为华安财险、百年人寿、信泰人寿、华夏人寿和幸福人寿。其中,中国人寿“胃口”最大,该公司2011年发行了300亿元10年期的次级债。根据中信建投统计,去年保险行业次级债发行总规模为578.5亿元,超过此前两年的总和,全行业2009年和2010年的次级债发行规模也不过为145亿元、200.5亿元。

  此外,最为夸张的是,仅去年12月一个月,保监会批准变更注册资本的保险公司就有11家。据业内人士透露,为了在2012年有更充足的资金发展业务,许多保险公司都赶在年前提前部署增资计划。其中,有四家外资险企增加注册资本金,如安联财险资本金从2.2亿元增至4.2亿元,丘博保险资本金从2.5亿元增至2.9亿元,君龙人寿资本金从2.4亿元增至3.6亿元,中意人寿注册资本金由27亿元增至33亿元。

  分析人士指出,保险公司年末再掀增资潮,主要是因为偿付能力告急,而偿付能力充足率一旦低于150%,保险公司部分业务将受到限制;去年四季度债市虽略有好转,可惜股市仍然“跌跌不休”,险企的偿付能力充足率继续被蚕食,为满足监管要求,它们不得不寻求股东“输血”相救。

  为解决偿付能力,有些保险公司将扩大资本金看成救命稻草,否则将面临监管部门严厉的措施。但是,以缓解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而实现的增资行为,只是权宜之计。近年来,部分公司发展模式粗放,产品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不强甚至长期亏损。此外,部分公司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经营中的短期行为较突出。对此,业内人士建议,保险公司亟需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提升业务品质等方式,摆脱依靠增资扩股单渠道解决偿付能力的困境。

  保险“第四股”成功上市

  2011年12月15日及16日,在保险市场耕耘了15年的新华保险,相继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这是国内首家以A+H方式同步上市的保险公司,并成为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保险“第四股”。据了解,新华保险确定H股及A股的发行价格分别为28.50港元/股和23.25元/股。新华保险全球发售股份数目为3.58亿股,A股发行数量为15,854万股,占A+H股发行后总股本的5%。此次新华保险A股及H股募集资金总额约为人民币120亿元。

  新华保险成功IPO,也给沉寂多年的国内资本市场增添一道亮色。而原本计划最快于去年四季度进行沪港A+H上市的中国人保集团,其上市进程却再次延后。不过,人保集团的上市,仍值得期待。新上任的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部署2012年监管工作时明确表示,要继续深化国有保险公司改革,支持中国人保集团上市,推进中国人寿集团股份制改革,抓紧完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改革。业内人士指出,去年经历了上市喧嚣的中国人保集团,今年最有希望成为资本市场上的一员。

  泰康人寿上市步伐逐渐趋缓。去年,泰康人寿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在该公司十五周年庆典上表示,泰康人寿拟在三年内实现A+H股上市。这是陈东升首次对泰康人寿上市进程作出公开表态。陈东升表示,根据泰康人寿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泰康人寿将在香港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保险新单价值不低于80亿元,寿险市场排名进入前四,实现费差打平,实现集团化经营,形成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不动产、海外业务和创新业务五大板块的集团攻势。陈东升还给出了泰康人寿未来五年的规划:“届时泰康人寿资产规模将达1万亿元,年保费规模达2000亿元,净资产达500亿元,实现税后利润100亿元,客户达1亿人,进入世界500强序列。截至2011年6月底,泰康人寿的总资产近3300亿元,净资产超过140亿元,偿付能力充足率173%。”

  根据《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期间,将支持符合条件的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境外资本投资保险公司,鼓励资本多元化和股权多样化,支持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规范上市。“现有融资手段除次级债外,主要包括上市融资和股东注资。但股东注资并非长远之计,因此打通上市融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融资方式。”业内人士分析道。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上海金融报 作者:姜瑜 (责任编辑:于跃)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