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我国风电产业“过剩”属瓶颈性过剩

时间: 2010-01-07 17:00:36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网友评论 0
  • 风电产业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具有传统化石能源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国风电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有效地改善了我国的能源结构。最近一段时期,关于风电“产能过剩”的议论很多。文章认为,风电产业的“过剩”是阶段性的和瓶颈性的,某些环节出现过剩是风电产业成长中必经的阶段。我国的产业体系、产业政策体系尚不完善,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还很薄弱,需要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完善产业体系和政策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风电产业的健康发展。


  技术基础和创新能力

  我国风电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在风电设备研制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部“十五”、“十一五”期间对直驱永磁风电机组、1.5―3兆瓦大型风电机组产业化关键技术等都给与了重点支持,我国兆瓦级以下定桨距失速型风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已经成熟,初步掌握了1―1.5兆瓦风电机组和制造技术,如金风公司成功研制了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和共有国际市场知识产权的1.5兆瓦直驱型风电机组,国产化率超过90%。华锐公司在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适合我国不同风区和不同温度范围的系列机型,已实现批量生产。

  但是,除了几个大的企业,最近两年进入市场的风机整机企业,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1.5兆瓦双馈型风机技术,其间曾出现过多家企业从同一家国外设计公司重复引进技术的情况。

  由于我国对风电设备研制核心技术掌握程度较低,在主轴轴承、电控系统等技术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使国产风电机组的质量还存在很多问题。粗略估算,国产机组可利用率比国际先进品牌的机组低7%左右。

  把握机遇 顺势利导

  1、 明确战略导向,加快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发展

  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而是复杂的科学、工程、经济要素和制度相互作用的过程。新兴产业的兴起往往也代表着新旧产业的更替,将会对包括传统产业及其基础设施、管制制度等一系列经济要素和制度要素产生巨大冲击。人类百年来对传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沉没成本,据国际能源署预测,从2007到2030年,全球单是维持目前的能源供应能力,就需要全球超过50%的能源投资投入到基础设施。到2030年,在新能源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的基础设施都将需要更换。当前,各国都在寻找可靠、安全、环保和可持续的能源供给途径,新能源已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新能源已迅速从过去的补充性能源上升为替代性能源,并将不可逆转地向主流能源和主导性能源递进。因此,针对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滞后、瓶颈约束比较严重的现象,我们不能收回前进的步伐,而更应该加速配套产品、基础设施、准入接入的制度和技术、管制制度等的完善与配套,防止过分注重创新本身而忽略了基础设施、配套技术、标准等带来的制约。特别要加快以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场储能电池为代表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尽快建立制造标准、检测、认证、使用的科学体系,解决风力发电的间歇性对电网的冲击问题。

  2、 以培育产业为主线,加快自主创新

  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有自己的现实国情和资源禀赋条件。发展新兴产业,一是必须最大限度地利用好中国的市场优势、资源优势和现实条件;二是要符合经济技术核算最经济的原则;三是要在充分利用好国际科技资源的同时,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的风能分布多样化,这为不同特色的创新提供了巨大机会。我们应该抓紧研发更加适合我国资源优势的特色技术,如永磁直驱电机和抗风沙、抗台风、防腐蚀的电机技术等。

  3、 努力开拓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新兴产业发展伊始就是全球化的产业。因此,发展我国风电产业,一是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围绕产业的竞争需要,采取有选择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购买一些国外现成技术和非关键技术,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基础上形成主导性的技术体系;二是要努力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发挥政府政策宏观导向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促进我国风电产业加快整合和合理布局,以市场促发展,以竞争促创新,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企业群体。

  4、 建立完整的产业政策体系

  消除风电产业短期内出现的阶段性和瓶颈性过剩,推动其健康发展,需要在正确把握风电产业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制定完整和系统的产业政策。价格机制是保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我国目前还没有严格执行具体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价格制度,更多的是一个一个项目的推进,使各地政策不一,随机性较大。政策的执行还必须加大到位力度,如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包括风能在内的研发活动,需要尽快落实。应尽快推动全国统一的环境税等税制改革,并将这些税收用于支持新能源的发展。(作者:陈志 刘峰)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 (责任编辑:alexmls)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