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资讯中心 | | | 贸金人物 | | | 政策法规 | | | 考试培训 | | | 供求信息 | | | 会议展览 | | | 汽车金融 | | | O2O实践 | | | CFO商学院 | | | 纺织服装 | | | 轻工工艺 | | | 五矿化工 | ||
贸易 |
| | 贸易税政 | | | 供 应 链 | | | 通关质检 | | | 物流金融 | | | 标准认证 | | | 贸易风险 | | | 贸金百科 | | | 贸易知识 | | | 中小企业 | | | 食品土畜 | | | 机械电子 | | | 医药保健 | ||
金融 |
| | 银行产品 | | | 贸易融资 | | | 财资管理 | | | 国际结算 | | | 外汇金融 | | | 信用保险 | | | 期货金融 | | | 信托投资 | | | 股票理财 | | | 承包劳务 | | | 外商投资 | | | 综合行业 | ||
推荐 |
| | 财资管理 | | | 交易银行 | | | 汽车金融 | | | 贸易投资 | | | 消费金融 | | | 自贸区通讯社 | | | 电子杂志 | | | 电子周刊 |
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兴食品,转基因食品商业化还不到20年,由于转基因成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还有很大争议,需要严格的、特别的规范,应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我国出台了不少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但这些立法多限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比较低,尚不能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形成有效的、严格的规制。因此,亟待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立法进行完善。
我国现行转基因食品立法的不足
市场准入制度不规范。我国采取欧盟式的转基因食品特殊审批制度,但标准采取的是美国式的实质等同原则。卫生部2007年《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第六条规定,“生产经营或者使用新资源食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在产品首次上市前应当报卫生部审核批准。”第八条规定,“卫生部建立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制度。新资源食品安全性评价采用危险性评估、实质等同等原则。”该条取消了卫生部2001年《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规定的个案处理原则。此外,检测标准没有具体规范,导致审批制度不透明。
标签制度不完善。一是我国对转基因食品采取的是有范围的强制标签制度,且执行不力。目前规制我国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法律法规主要是农业部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其中明确规定,凡是列入标识管理目录并用于销售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应当进行标识;未标识和不按规定标识的,不得进口或销售。但是目录所包含的生物种类少,范围过于狭窄。而且对于转基因食品标识的管辖主体不够明确,不利于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控制,也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二是没有规定致敏标签,标签设定缺乏阀值是一个法律漏洞。转基因食品来自潜在致敏食物的,应当标注“本品转XX食物基因,对XX食物过敏者注意”。另外,我国将转基因成分的容许量严格限制为零的做法过于苛刻,与国际上通行的规定允许最低比例的做法不符,而这种要求在事实上也很难达到和认定。三是对于反向标签,我国没有任何的监管和认证机构。很多产品标明“非转基因”,但无任何认证,需要有所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