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内外资争当"猪倌" 养猪热潮再起

时间: 2009-07-23 14:18:15 来源: 南方日报  网友评论 0

前景之广:巨头布局5亿头生猪市场

    “外资看到了中国生猪市场的巨大前景。”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思美表示,目前我国 每年的生猪存栏数就在5亿头左右,未来市场规模还会有所增加。中国肉类协会秘书长邓富江也认为,中国猪肉类市场很大,中国猪肉生产量占世界的29%,而中 国老百姓对猪肉的需求占整个肉类的65%,外资企业正是因为看到中国的这个大市场才来投资。

    在温氏集团副总裁黄松德看来,国内的猪肉需求量还大有潜力可挖:目前国内人均 肉类消费量是40公斤/年,离中等发达国家100公斤/年的平均值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肉类需求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大幅增加,“未来20年猪肉都会 处于供需平衡、略显不足的状态。”

    从行业发展来看,温思美指出,目前我国养猪业正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变,从分散家养朝着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变。“这也将给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大公司带来巨大的机会。”

    行业集中度低,让众多拥有雄厚资金者看到“有机可乘”。据农业部统计,2000年 以前,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例仅有23.1%,绝大多数生猪出栏为农民散户养殖。2007年,年出栏5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例已经飙升到 48.5%,去年这一养殖规模的比例已经突破50%。

    黄松德认为,外资选择在此时进入中国养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基于看好中国的 长期发展以及对中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趋势的判断。据他介绍,美国的养殖业从散养到规模化的路程用了60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有几万家养殖企业,发 展到现在只有几百家,而排名在前十几位的企业就占据了80%以上的供应量。中国正在走着同样的路。

    深圳市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则认为,对于投资者来说,生猪产业是新 兴的投资热土,实际上,不止是猪,整个中国农业都是投资热点。该人士分析,目前中国农业正处于转型期,从过去的小农经济转型向大规模发展的工业化阶段,在 这个阶段对于投资者来说,空间大、机会多,“越早进入则越有利可图”。

    ■影响与应对

    警惕“食用油悲剧”重演

    越来越多有实力外来资本,尤其是跨国集团纷纷将触角伸及中国养猪业,是否会使这块 对中国有着独特意义的领域最终又沦为“殖民地”?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从短期来看,还大可不必高呼“狼来了”,因为养猪业低集中度的特点以及庞大的市场规 模,使得外资无法在生产源头实现垄断;当然对外资的行为也不能坐视不理,需要在总量上对其进行一定控制。同时要警惕其通过整合产业链来实现对终端市场的控 制,避免“食用油悲剧”重演。     

    生产源头难垄断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从生猪生产领域来看,由于市场规模庞大以及我国目前仍以散养 为主,外资很难在短期内控制生产源头。与中国庞大的猪肉需求市场相比,出栏500头以下的养猪场仍是中小型企业,“温氏是中国最大的养猪企业,该集团年出 栏猪为100万头,但比例占中国生猪行业的1%都不到。”广东天地集团陈生如是说。

    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来看,中国猪产业需要外来资本支撑并助其成长,离行业被外资垄断与控制的阶段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

    陈生认为,现在国内猪产业过于分散,市场集中度很低。况且,“目前外来投资者对该行业的涉足,大多是试探性的,投资几千万元,看看反馈,还谈不上掌控。”

    中国肉类协会秘书长邓富江倒觉得现阶段有必要引进外资,他指出,我国在猪品种培 育、改良、管理经验等方面,都比较落后,这就需要引进外国品种,吸收国外经验,实现多元化竞争。同时他认为,中国养猪业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养猪需要高 投入,风险也大,像防疫、销售等都存在风险,“养1万头猪就需要1500万的成本,而一个北京一年就有800万头猪的需求”。

    黄松德坦言,外资养猪有其优势:一是资金;二是育种;三是管理,“欧美的养殖 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育和积累了一些好品种,这不是国内企业短期内可以解决的。”但是国内企业也有自己的长处,除了更加本土化、与市场更贴近、对农村 (户)更熟悉,20多年来在养殖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dulina)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