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潍柴动力 从H股到A股的辛酸资本路

时间: 2008-03-22 17:05:32 来源: 中国资本证券网  网友评论 0
  • 在潍柴资本市场光鲜的表面,内涵着太多艰辛。潍柴的资本市场历程正是国有企业走向资本现代化改革的缩影,对整个国有企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在潍柴资本市场光鲜的表面,内涵着太多艰辛。潍柴的资本市场历程正是国有企业走向资本现代化改革的缩影,对整个国有企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2007年4月30日,潍柴动力(2338.HK)在深圳交易所上市。

    投行专家们对此次吸收合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开创了中港两地上市公司合并的先例”,被业内称为境内外资本市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范例,是中国资本市场全流通背景下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第一并购案例,是H股和A股两个不同法律环境下的并购,为H股公司回归A股市场开创了新的模式。平安证券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陈朗平认为潍柴动力换股是非常好的案例,其他公司也可以采取这样的方式。

    潍柴动力已然成了资本市场的明星。然而,采访回归A股的主操刀者谭旭光却颇不容易。低调的谭旭光拒绝了络绎不绝来访的记者。《英才》记者,几度来到潍坊后,终于将其打动,在潍柴的老厂房里,见到了百忙之中的谭旭光。沉寂一年多的谭旭光首度向媒体开口,透露了此次吸收合并案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在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在潍柴资本市场光鲜的表面,内涵着太多艰辛。潍柴的资本市场历程正是国有企业走向资本现代化改革的缩影,对整个国有企业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要厘清潍柴的资本历史,不得不中国重汽。潍柴动力的母公司为国有企业潍柴厂,潍柴厂曾被划归为中国重汽集团。由于中国重汽同潍柴动力的战略分歧,潍柴在资本市场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谭旭光看来,从H股发行到A股上市的几年时间,正是潍柴的非常时期和多事之秋。他向记者感叹道:“一个企业家不在资本市场摔打一下,永远不会成功。”

    在记者的多方了解下,中国重汽整体上市方案之争、争夺杭州发动机厂、双方业务关系中断、竞购湘火炬等一系列围绕着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的事件有了新的解读。一个是香港上市公司,一个是多年来一直计划上香港红筹股的公司,一个是做通用型动力公司,一个是配件公司只为母公司配套的集团,正是这迥然不同的出牌逻辑,让潍柴动力在资本市场几经历练。

    伏笔:潍柴H股上市

    2003年起,潍柴动力开始谋划上市。关于上市,当时有两派意见,一派主张A股上市,一派是H股上市。若在A股上市,融的钱会更多。谭旭光和他的团队是力挺H派,他认为:“上市只是为了圈钱,是没前途的。”谭旭光醉翁之意乃是为了打通国际化道路,为潍柴今后的战略搭建资本平台。在他看来,香港资本市场同世界资本市场相通,这有利于潍柴的国际化道路和更规范的公司治理。

    在1998年担任潍柴发动机厂厂长之前,谭旭光曾负责过潍柴的海外市场,多次出国考察。可以说,开拓海外市场,是他多年的心愿。2001年,谭旭光和他的团队定下了潍柴的广告语:“民族动力,国际潍柴”。当时,中国的柴油发动机厂基本都同外国品牌合资,依靠国外的技术,没什么人相信中国品牌能走向世界。

    2004年3月,潍柴动力在香港上市,受到资本市场热捧,是年,潍柴融资14亿港币,成了中国重汽集团最富有的控股公司,同时也是集团旗下最盈利的子公司,为集团当年贡献了60%的利润。

    在潍柴动力香港上市前,中国重汽作为第一大控股股东,向香港联交所承诺将旗下另一发动机厂杭州发动机厂(简称杭发厂)托管给潍柴动力,并由后者收购,而从潍柴动力上市之日起,中国重汽不再直接或间接从事发动机业务。这种承诺也是缘于香港资本市场的规定,同一集团下的公司不能同该集团下的上市公司存在同业竞争。这为后来潍柴动力同中国重汽埋下了杭发厂大战的伏笔。

    儿子拿钱给老子那是无可争议的事儿,出于这样传统的观念,潍柴动力也希望拿出钱来“孝顺”老子。但是,谭旭光毕竟是香港上市公司主席,受香港相关法律监控,要对全球股东负责,即使想给钱也爱莫能助。若潍柴是在国内A股上市,则钱或许会被集团公司无条件的“借用”。

    据记者获悉,谭旭光这种按资本游戏规则行事的做法,中国重汽当时并不太理解。

    积怨:中国重汽红筹

    2003年9月,中国重汽借重组小鸭电器在国内A股上市。由于历史原因而亏损严重,所欠银行债款数额巨大,中国重汽从A股所融资金并未完全填补资金缺口。与此同时,潍柴动力又无法“输血”增援,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重汽准备赴港上市。

    中国重汽当时表示在2004年已实现销售收入210亿元(其中100亿由潍柴贡献),而2005年会是300亿元(据后来披露,实际数据是204亿。

    (不包括潍柴),完全有整体上市的条件。而此时的谭旭光已向香港资本市场作了承诺,要做通用动力公司,走客户多元化战略。如果中国重汽的整体上市计划实现,那就意味着中国重汽会将潍柴动力重组打散,潍柴很可能回到独家为中国重汽配套生产的老路上。这让谭旭光有些担忧。据记者了解,这是中国重汽同潍柴动力在理念上的根本差异,前者是要潍柴只为中国重汽提供发动机,后者是想做通用发动机厂商,向更多厂商提供产品。其实,谭的担忧也是有根据的。几年前,中国重汽就曾不准潍柴将发动机卖给其他厂商,后来政府出面协调,中国重汽才同意潍柴动力给其他厂商供货,但作为条件,潍柴动力提供给中国重汽产品的价格必须比提供给其他厂家的价格低15%-20%。发动机行业是大投入大产出,规模效应明显,年产量2万台和年产量20万台,成本差异悬殊。可中国重汽当时的年需求量也就是2万台左右。

    与此同时,潍柴动力依照中国重汽向香港联交所的承诺,启动了杭发厂的收购程序,当时中国重汽表示同意并与潍柴签署了合约,按程序也向香港联交所作了公示,并向中国重汽支付2.5亿元作为收购杭发厂的定金。但随后戏剧性一幕的出现让谭旭光万万没想到。实际上,中国重汽早已策划在山东章丘成立新的发动机厂,同时也将潍柴动力收购杭发厂的定金用于购买发动机生产设备,并对外宣称是“与英国合资的90马力以下的发动机”。这一举动,让潍柴人觉得自己已经被中国重汽彻底抛弃了。

    就此,潍柴与集团公司中国重汽的矛盾进一步升级。

    导火索:竞购湘火炬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重汽局面有点被动。一方面潍柴动力不愿被打包随集团整体上市;另一方面中国重汽已向香港联交所承诺了不再生产发动机。要么放弃红筹上市计划,要么放弃发动机业务,依然上市,再或者与潍柴分家,摆在中国重汽面前的只有这三个选择。

    此时,谭旭光也做好了分家的心理准备,只是不知道这家会怎么分。

    2005年3月,人代会期间,谭旭光偶然得知湘火炬集团可能会被公开招标挂售的信息,这让他兴奋不已。因为湘火炬集团旗下拥有陕西重汽、法士特齿轮、株洲火花塞、东风越野车等四家子公司,其中陕西重汽和法士特在重型卡车产业链中占有重要地位,前者还是潍柴的第二大客户。潍柴要是拥有湘火炬,则等于打通了产业链,在整个产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巩固。

    湘火炬曾是德隆旗下重要资产,德隆崩盘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接管,后来万向集团有意收购,但万向的出价没能打动华融,因此华融准备公开招标竞购。

    就在谭得到消息,准备竞购湘火炬的事宜时,中国重汽也瞄准了这个香饽饽。

    在得知谭旭光的举动后,马纯济与之进行了沟通,劝说谭放弃湘火炬,或者把钱交给中国重汽,让集团代潍柴去竞购,但谭并不同意。后来,中国重汽给华融发函,让华融不接受潍柴的竞购,并给潍柴厂发文不允许并购湘火炬。而华融认为潍柴是香港上市公司,有竞购资格。2005年8月,潍柴动力通过旗下潍柴投资公司将湘火炬收入囊中。

    潍柴收购成功后,舆论便传出潍柴行为未经中国重汽许可,违背了正常程序。这让谭旭光觉得多少有些冤枉。记者获悉,这里面另有隐情。当时,中国重汽参与了湘火炬的竞标。同时潍柴也就竞标与否召开董事会,当时以零反对票(其中包括中国重汽派出的董事)的投票结果,一致通过竞标决议。证券界人士分析,若潍柴在这件事上有任何法律瑕疵,必定会被追究责任。事实上,潍柴在这方面完全照程序办事。

    爆发:杭发厂大战

    2005年9月,中国重汽的发动机项目已基本筹备好,只需要铸造毛胚件进行试切。由于过去并没直接生产过发动机,没有毛胚件材料,中国重汽只有两个途径,或者向潍柴厂要,或者向已被潍柴实际托管的杭发厂要。中国重汽选择了后者。据悉,杭发厂在接到中国重汽“索要”100台机体毛胚坯的通知后,专门召开了厂办公会议,会议认为中国重汽新的发动机厂试切成功将严重影响杭发厂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决定不向中国重汽提供试切件,并就此事向潍柴动力作了汇报。此举,激怒了中国重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重汽打算“弄”回杭发厂,况且,杭发厂有数十年历史积累,不但有技术经验,还有一大批技术人才,潍柴动力在托管期间,也对其作了各种支持。2005年10月23日12点30分,在谭旭光前脚刚离开杭州,前往香港的途中,马纯济带了十余个人去杭发厂,宣布厂长就地免职,并任免新的领导层。就在第二天,杭发厂工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后,

    与中国重汽方面的人员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一度局面混乱,出现殴打事件,当地公安机关全面介入,为维护稳定,要求中国重汽方面立即撤离杭发厂。这个结局是中国重汽和潍柴双方都始料未及的。中国重汽的举动,让身在香港的谭旭光震惊,至今他也没明白中国重汽为什么要强行抢走杭发厂。在谭旭光看来,中国重汽可以依法召开董事会和党委会,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获得通过。不过,谭旭光打算先忍下这口气,毕竟中国重汽还是潍柴动力的母公司。“杭发厂事变”使中国重汽在新建发动机项目正式对外公开,而根据中国重汽当年在香港联交所的承诺,中国重汽要继续红筹上市计划,或者放弃章丘项目,返还杭发厂,或者与潍柴动力宣布分家。章丘项目投资已逾10亿,中国重汽不可能放弃,所以只能选择分家。

    潍柴动力向中国重汽停止供货事件则加速了双方分家的进程。2005年12月8日,潍柴动力逐步向中国重汽停止供货。2005年12月15日,《中国商报汽车导报》等刊发大块文章,宣称潍柴动力“停止供给中国重汽发动机,潍柴动力作茧自缚”,一时间各界哗然。有媒体认为这是谭旭光向马纯济进行报复。据一位了解内情的人士分析,谭旭光若要报复,当年10月就可停货了,因为杭发厂当时是停产状态。谭旭光当时则解释中国重汽到当年12月1日时拖欠货款已达4亿元。此种情况潍柴动力已向香港联交所作了汇报。

    事后,谭旭光表示这么做是顾全大局,若事发当时停货,很可能造成中国重汽停产。尽管双方关系闹崩,谭旭光并没有意气用事。中国重汽当时每月只有2000台的产量,却要4000台的发动机,是为分家后做库存储备。潍柴继续供货,但中国重汽却一分钱货款都未付。如果中国重汽把欠款支付了,可能双方商业关系还不致于太僵。

    2006年3月,山东国资委宣布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分家,两者都归山东国资委全资拥有。到此时,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在资本方面的直接冲突告一段落。

    在结束了控制与反控制之战后,潍柴动力与中国重汽在今后将以竞争对手的身份再次在资本市场上较量。谭旭光解释,分家是好事,这样双方都会形成竞争压力,会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本文节选自《十年百人》,该书由东方出版社出版。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中国资本证券网 作者: (责任编辑:bizcom)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