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国际商品仍面临暴跌风险

时间: 2011-07-13 14:06:45 来源: 金融投资报  网友评论 0
  • 近期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幻莫测。摩根大通也表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因素都是短期的,判断后期走势要把握住大趋势。”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数据显示,投资者看涨大宗商品仓位在6月底已降至一年来最低水平。

  近期以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变幻莫测。据悉,上周初期,由于公布的经济数据表现良好,且中国加息后投资者预期利空已经出尽,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强劲上扬。然而,最终公布的就业数据却令人失望,使大宗商品价格在上周五迅速变脸,各品种出现大幅回落,其后市走向也因此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今年以来大宗商品整体走势犹如“过山车”。上半年多数大宗商品呈现巨幅震荡,从4月创下两年多高点后急剧下挫,后又回至2月份中旬水平。对此,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加之投机资本的暗流涌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波动剧烈,其中蕴含的风险不容忽视。至于未来大宗商品市场何去何从,接受记者采访的分析师对此意见不一。

  高位震荡或为常态

  公开信息显示,上周五美国劳工部数据公布之后,商品市场出现大幅回落,国际油价当日跌幅高达2.5%,反映商品市场整体走势的RJ/CRB指数下跌0.79%。受外围市场拖累,国内期货表现也较为低迷。昨日,国内期货市场几乎全线下挫,仅有少数品种微有上涨。其中,郑棉跌幅居于首位,最大跌幅达5.16%。

  “由于国内大部分商品都需要进口,且部分品种进口量甚至高达70%,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动机制比较密切,几乎和国际市场保持一致,因此,国际市场下跌肯定会带动国内期货市场的下挫。但要注意的是,短期内大宗商品走势并不能代表什么,上涨后回调是很正常的事。”中信建投期货研究部研究员杨军认为,虽然目前相关品种跌幅较大,但从历史情况看,其价格仍处于高位。因此,大宗商品将维持高位震荡格局,不会再出现大起大落。

  摩根大通也表示,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回落的因素都是短期的,判断后期走势要把握住大趋势。而所谓的大趋势,就是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在未来数年依然会很旺盛。据悉,央行在“2011年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进一步论证了经济增长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报告指出,由于大宗商品主要是资源性质的非再生能源和原材料,供给缺乏弹性;而实体经济增长越强劲,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越大,其价格上涨动力就越强。因此,尽管之前在央行持续紧缩货币政策的影响下,市场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担忧。但是微观数据显示,作为原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依然强劲。基于上述因素,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几年,来自中国的强劲需求仍能推动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

  后市仍面临暴跌风险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持不同意见。

  “虽然大趋势向好,但在国内外经济没有实现实质性好转之前,大宗商品很难有明显的好转,而且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更多是基于国际金融资本的运作,因此,不排除此次大宗商品下跌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新华期货一位分析师表示。

  他认为,近期商品市场某些品种的上涨并不具备持续性。“有些是超跌反弹,比如橡胶,经历前期超跌后,技术方面肯定会有反弹要求的;有些则是阶段性供应紧张,如白糖。这些农产品期货受天气影响较大,如果7、8月美国天气恶劣,影响了农产品供应,可能会引起期市的上涨。但从整体范围讲,农产品供应还比较平衡,更多是投机资金在其中兴风作浪。”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最新数据显示,投资者看涨大宗商品仓位在6月底已降至一年来最低水平。据悉,自4月初以来,押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仓位已下降了37%。巴克莱资本在一研究报告中估计,投资者仅在今年5月就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了69亿美元资金。而在金融危机高峰时的2008年第四季度,投资者在3个月内从大宗商品市场撤资80亿美元。当时全球经济陷入大衰退,市场对原材料需求跌至谷底。CFTC数据显示,投资者在今年6月最后一个星期将18种美国大宗商品的净多头仓位削减了15%,这是去年7月13日以来的最低水平。其中,做多大豆的净仓位降低了惊人的67%,做多白银的净仓位下降了26%。分析人士指出,投资者这一轮大规模撤离商品市场,与近期全球经济复苏陷入停滞不无关系。美欧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市场对中国“硬着陆”的担忧也日益加深。

  联讯证券投资顾问李显锋也表示,大宗商品仍面临着暴跌风险。“由于美元拉升通道已经成立,必会导致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而在股市上,也会导致资源股以及相关概念股的回落。即使目前国内经济增长放缓、通胀态势不容乐观,大宗商品价格仍维持高位,但由于其价格波动剧烈,投资仍具有较大的风险。”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金融投资报 作者:梅婧 (责任编辑:赵静)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