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全球通胀潮起欧美日各行其是或引发风险

时间: 2011-04-12 12:02:24 来源: 金融时报  网友评论 0
  • 近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涨声一片,使得国际输入性通胀不仅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成为全球各经济体货币当局高度警觉的重要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全球通胀迎来新一轮大潮。

  近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涨声一片,使得国际输入性通胀不仅成为新兴经济体面临的主要挑战,也成为全球各经济体货币当局高度警觉的重要问题。中银香港发展规划部高级经济研究员张颖在与记者连线时说,在对抗通胀方面欧美日各行其是可能会给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显著影响,尤其可能导致大的市场风险;而新兴经济体须警惕欧美进入加息周期后导致资金大量流出、引发资产价格大幅调整的风险。

  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美国和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全球通胀迎来新一轮大潮。由于大量资金流向受金融危机冲击较轻的新兴经济体,首先推升了这些经济体的通胀水平,如2月印度通胀率高达8.31%,俄罗斯为9.5%,巴西为6.08%,中国为4.9%。随后由于能源和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推高整体消费价格指数,发达国家也普遍出现通胀攀升的势头。据经合组织的数据,成员国2月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4%,为2008年10月以来的最高涨幅。尽管美国货币政策关注的核心通胀仍较温和,但汤森路透和密西根大学联手进行的调查显示,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从2月的77.5滑落至67.5,创2009年11月以来最低,反映出油价不断攀升和食品价格上扬带来的通胀压力,使美国消费者和企业的开支信心受到抑制。

  虽说导致全球通胀上升的因素较为复杂,既有各国的某些特殊性、局部性原因,如“热钱”大量流入加剧了新兴经济体的流动性过多因素,但张颖认为,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大幅贬值、并推升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是全球通胀上升的共同主因。她说,尽管金融危机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不时困扰国际金融市场,使美元不时发挥资金避难所的作用,但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的全球流动性泛滥使得过剩资金大量流向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商品市场和新兴市场,虽然暂未明显推升美国本身的通胀率,但导致美元指数大幅下跌。自2010年6月7日以来,美元指数已从88.708的高位下跌至今年4月7日的75.622的水平,跌幅为14.8%。而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的统计,2010年6月至2011年2月,美元实际有效汇率下降8.6%。

  由于美元标价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美元不断贬值、加上国际资金投机炒作、全球经济复苏以及中东地区局势动荡等因素,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截至2011年3月底,路透商品价格指数已从2010年5月25日的247.25点上升至359.47点,升幅为45.4%。张颖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迅速上升使各国面临的输入性通胀压力远远大于以往任何时期。以中国为例,自2010年以来已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4次加息,使2011年2月的M2增速回落至15.7%,远低于2010年2月同比为25.5%的增速,并处于今年16%的调控目标之下;同时中国加大了外汇资金流入的管理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力度,并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常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10.6%逐渐下降至2010年的5.2%,虽有助于缓和流动性过多因素导致的通胀压力,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仍然较大。她的看法是,未来各国输入性通胀压力的消除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元汇率和国际商品市场价格的走势。不过,由于目前利比亚局势仍不明朗,而本次日本连串灾难导致的环球供应链中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高位徘徊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金融时报 作者:孙建耘 (责任编辑:赵静)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