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3招玩转商品对冲

时间: 2012-04-23 14:48:20 来源: 理财周报  网友评论 0
  • 同类商品中“走势强”的可对冲“走势弱”的,现货和期货也能对冲。要想赚钱,对冲必须恪守3大秘诀
同类商品中“走势强”的可对冲“走势弱”的,现货和期货也能对冲。要想赚钱,对冲必须恪守3大秘诀。

每天到期货交易时间,余江的家人便不敢踏入他的书房半步,而记者的采访也只能安排在下午3点以后。除了这个时候,他都在聚精会神地观察盘面。

余江已经是期货界的“老新人”了。在1995年接触股票后不久,他便开始兼做期货投资。只是由于后来生意失败,间断过几年。

余江坦承从2002年以后,每年做商品期货就没怎么赔过钱。他觉得自己是个冒险家。

早年投机大豆赚了一些钱,但如今的余江不再激进,已经开始更多考虑如何对冲风险。

期货界资深人士李雪松认为,期货对冲其实很像购买保险,其原理就是将风险转嫁出去,获取一定收益。

“跑得快”对冲“跑得慢”

余江想给自己的投资资金“买”一个保险,今年他已在商品期货交易中多次采用了对冲操作。他最习惯的是选择同一类型的商品做对冲。

余江的脑中有一本“笔记”,详细地记录了他的历次操作。

去年9月,他选中了铝和铜作为对冲标的。当时,他判断铝的整体走势可能更强。于是果断地决定做多铝,做空铜。其中,买入铝1112合约20手,每手价格为17465元,卖出铜1112合约5手,每手价格为68500元。

一个半月之后,尽管铝1112合约亏损12万,但是,铜1112合约却盈利近40万元,最后一核算,这次对冲净赚28万,盈利超过20%。

事实上,据世界金属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前8个月全球原铝过剩55.27万吨,而铜产量过剩31.25万吨。尽管两类产品均产能过剩,但相比之下铝表现更为强势。

同一类型的产品,在相同经济形势之下,方向往往一致,但还需考虑各自的供求关系。

大陆期货李迅认为,在市场波动较大之时,如果有对冲的话,安全性相对比较高。但对冲操作并不适合所有的投资者。“必须在市场上长时间磨练,对所操作品种必须很了解,才能去做对冲,否则死得更快。” 李迅说。

现货期货两处对冲

选择同类商品组合,是很多商品期货投资者常用的一种操作手法,但其实商品与商品的对冲,正如李雪松所言,操作手法很丰富,“需要视投资者个人情况而定”。

相比于一般的期货套利,进行商品期货对冲交易,你可以选择的品种很多,操作模式颇为丰富,所受局限其实较小。

你可以选择同类商品,比如黄金和白银,也可以选择不同种类的商品,比如白银与大豆。

对冲交易由于其带有相当的随意性,这也无疑大大丰富了其构建模式。

在现货和期货市场上反向操作,如果是为了控制交易风险,可以在现货市场上做多(即买涨)某商品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做空同样份额的该商品。

因为商品期货价格走势和现货价格走势不可能完全同步,总会有差价,不论涨跌如何,偏离永远存在。

当期货价格高于现货,称为升水;而当期货趋势在现货之下,则为贴水。而当出现升水状态时,买入现货,做空期货。当出现贴水状态时,双方对调,于是就形成了对冲。

另一种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同类商品之间的对冲。很多人会将大豆与棉花,白银与黄金等等同一类型的商品合约组合在一起,进行对冲交易。因为它们的波动方向联系较大。

比如,你看多贵金属,又比较激进,可以买入白银,再卖出同等价值的黄金,则在白银涨5%的情况下,黄金涨3%,则你可获2%收益。如方向看错,则你的亏损也是2%。

不过,也有分析人士表示,选择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品种做对冲,如果一旦判断错误,风险也不容小觑。所以在资金和仓位的管理也应该花些心思。

恪守对冲原则

不按规则出牌有时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更多时候,却只会招人“忌讳”。商品期货的对冲交易更是如此,一步不慎,就有可能导致资金的全军覆没。

有分析人士认为,当前不少投资者对商品期货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解,仅是为赚钱而投资期货。

其实,所谓对冲,正是通过依靠两种方向相反的操作对冲掉风险。而最终能否成功规避风险,则须严格依照对冲原则行事。

李雪松介绍,在进行对冲交易时,首先应该遵循买卖双方对应的原则,在建立买仓同时建立卖仓,而买卖数量需要对等。“一般是1:1的比例。”李说。

同时对冲应该果断。套利头寸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之后达到了一定的所期望的利润目标时,需要通过对冲来结算利润,对冲操作也要同时进行。因为如果对冲不及时,很可能使长时间取得的价差利润顷刻之间消失。

选择对冲的合约,也应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因为要实现对冲套利,需要使双方价差扩大或缩小,只有合约相关性较强才能使之实现。否则,这个所谓的对冲只是两个单向投资而已。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本文来源:理财周报 作者:黄剑 (责任编辑:黄克琼)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