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机构/年会活动: 中国交易银行50人论坛 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联盟中国供应链金融年会 中国保理年会 中国消费金融年会 第三届中国交易银行年会

人民币对美元跌破6.7,央行副行长表态了!

时间: 2018-07-03 15:35:36 来源:   网友评论 0
  • 6.3、6.4、6.5、6.6,现在是6.7!

6.3、6.4、6.5、6.6,现在是6.7!

 

仅仅75天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就从6.26贬值到6.72,累计贬值幅度超过7%,不但将去年四季度的升值部分全数抹去,并创下2017年8月8日以来的新低。(如下图示:在岸人民币、离岸人民币均携手走低)


▲美元对在岸人民币近期走势(美元上涨意味着人民币贬值)

▲美元对离岸人民币近期走势(美元上涨意味着人民币贬值)


自4月中旬以来,上证指数连续跌破3100、3000、2900、2800这些整数关口,市场人气十分低迷。


汇率与股市同时下挫,在2016年年初也曾出现过,当时叠加熔断机制加速推动下跌的作用,上证指数一路从3500点附近跌到了2638点。


受汇率影响最深的航空公司股价(持有大量外汇资产和负债),跌幅巨大。今日早盘,国航、南航、东航三大航跌幅均逼近跌停。


▲7月3日早盘,航空股股价表现


潘功胜喊话对人民币有信心


7月3日,值“债券通”开通一周年之际,港交所举行了债券通周年讨论会。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出席讨论会,并发表演讲。


据券商中国报道,对于进入下行区间的人民币,潘功胜称有信心让人民币在合理区间保持稳定,这也是近期人民币贬值以来央行官员首次对人民币表态。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 


潘功胜表示,我国国际收支和跨境资金流动基本平衡,外汇储备充足,近些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政策工具,我们有基础、有能力、有信心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自债券通开通后,外资投资中国债券的热情高涨。央行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的人民币债券资产为8301亿元,到今年3月已经大幅攀升至13610亿元,1年时间增幅接近1倍。(如下图示)


潘功胜指出,中国债券收益率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相比主要发达经济体和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债券的收益水平都是比较高的。


Wind数据显示,中国银行间市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4668%,而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861%,中国国债有60个基点的收益率优势。不过,在最近人民币连续贬值的背景下,这60个基点的利差并不足以弥补汇兑的损失,投资中国债券的外资面临流出的压力。


潘功胜表示,虽然这两年来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和一些发展中经济体,相对比例仍然是不高的,这也说明了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还是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潘功胜表示,人民银行和外汇管理局将持续加强中国债券市场的建设,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并将持续推动中国债券市场的对外开放,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债券市场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人民币为何贬值?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美元持续走强是导致人民币贬值的主要原因。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美元指数从低位快速上涨。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近日发表的鹰派讲话是支撑美元指数攀升的主要原因。”中信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明明表示,6月20日,鲍威尔称随着经济复苏,美联储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的理由很强烈。今年美联储已加息两次,并将全年的加息预期提升至4次,更高的利率预期增强了美元资产吸引力。

 

美国经济向好,也是拉动美元指数上涨的重要因素。各大机构预测,美国第二季度的实际GDP增长将为4%,高于其此前预期的2.75%。


此外,欧元走跌也为美元升值提供了外部条件。欧洲央行管理委员会委员诺沃特尼近日表示,欧元区将于年底退出量化宽松政策,2019年夏天之前不会加息,导致欧元对美元贬值。欧元区的不确定性加强了短期市场做多美元的情绪。


人民币未来走势取决于我国经济基本面

 

外汇专家韩会师表示,尽管美元走强,但在我国市场上并未形成人民币中长期贬值的恐慌情绪。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跨境资金流动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美联储年内还将加息,人民币或仍将面临贬值压力,但人民币持续大幅贬值的可能性不大。”明明表示,短期内,如果美联储如期加息,美国各项经济数据表现良好,美元将继续保持强势。但是长期来看,美国难以依靠财政刺激美元走高,美元上升动力有限,很有可能出现回落,人民币下跌难以持续。

 

同时,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也支撑人民币表现出较强韧性,对一篮子货币不断升值。自2018年初至今,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呈现出持续上涨态势,由年初的94.9左右上升至6月初的97.3左右,升值了大约2.5%。多位专家表示,人民币汇率未来的走势,仍然取决于我国自身的经济基本面。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ID:nbdnews)、经济日报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  验证码:
热点文章
中国贸易金融网,最大最专业的中文贸易金融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