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 资讯中心 | | | 贸金人物 | | | 政策法规 | | | 考试培训 | | | 供求信息 | | | 会议展览 | | | 汽车金融 | | | O2O实践 | | | CFO商学院 | | | 纺织服装 | | | 轻工工艺 | | | 五矿化工 | ||
贸易 |
| | 贸易税政 | | | 供 应 链 | | | 通关质检 | | | 物流金融 | | | 标准认证 | | | 贸易风险 | | | 贸金百科 | | | 贸易知识 | | | 中小企业 | | | 食品土畜 | | | 机械电子 | | | 医药保健 | ||
金融 |
| | 银行产品 | | | 贸易融资 | | | 财资管理 | | | 国际结算 | | | 外汇金融 | | | 信用保险 | | | 期货金融 | | | 信托投资 | | | 股票理财 | | | 承包劳务 | | | 外商投资 | | | 综合行业 | ||
推荐 |
| | 财资管理 | | | 交易银行 | | | 汽车金融 | | | 贸易投资 | | | 消费金融 | | | 自贸区通讯社 | | | 电子杂志 | | | 电子周刊 |
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管理信息化系统自1986年开始启动从无到有,不断完善,特别是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建设,已形成覆盖主要外汇管理业务的电子化体系,总局和各级外汇管理分支机构均已实现了网络基础上的信息化管理。外汇局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逐步改变,进一步解放思想,用科技手段推进外汇管理改革。中国测试平台网记者就如何推进外汇局信息化建设,采访了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业务数据监测中心副处长陈云开。
科技手段提升外汇管理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相关部委及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都在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与外汇管理信息化联系最紧密的银行业信息化发展尤为迅速,通过加强IT治理和资源投入,绝大多数银行都已完成了核心系统的统一建设和数据大集中工程,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一部多中心”和“两地三中心”的科技管理、开发、测试、生产和备份体系,信息科技已成为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支撑银行业务发展的有力支柱。
谈及信息化,陈云开说,“科技手段是外汇管理的一个重要抓手,外汇管理主要是依靠各个信息系统平台来实现的”,这一点已经成为外汇局全系统的共识。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实现系统架构与运行模式的大集中。“十一五”期间,外汇局进一步推动应用系统集中,新建应用系统基本都采用全国大集中的系统架构,信息系统架构和运行模式实现了从区域集中向大集中模式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业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二是应用系统覆盖主要外汇管理业务。根据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外汇管理的需要,外汇局开发建设了直接投资外汇管理系统、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系统、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结售汇统计系统、外汇账户管理系统、个人结售汇系统、进出口核销系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承担了大量的数据收集和日常业务监管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外汇统计分析能力和监管的有效性。三是初步构建了对内对外网上服务体系。“国家外汇管理局内部信息门户网”自2004年在外汇局全系统投入运行以来,促进了机关办公的规范,提高了政务处理的效率,并初步形成了我局的管理信息数据库。按照“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外汇局从2003年起组织建设网上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为全国涉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办理与外汇管理相关的业务,在提供现场服务柜台的同时,虚拟的网上服务窗口进一步完善,大大提升了对公众的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了贸易和投资环境。先后在网上服务平台上组织开发并运行了出口收汇核销网上报审、银行高频外债网上报送等系统和功能。目前,全国共有16个省市近15万家企业在网上服务平台注册,通过互联网办理出口收汇核销,约占全国出口企业总数的70%。四是建立了外汇局与相关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机制。外汇局全通过“金宏工程”建设,实现了8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向人民银行动态提供企业基础档案信息,有力地配合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开展;与海关合作开发出口收结汇联网核查系统以及进出口报关单数据交换,实现了外汇局、银行和海关协同监管;与税务部门合作,开发出口退税数据电子传输系统,推进出口退税无纸化,大大便利了企业。